中國歷史漫長悠遠,塵封在土地下的是一個個曾經輝煌盛達的王朝,千年已過,在這些古董古蹟上,難得在憶中古興衰。
我們每一步都走在厚重歷史上,中國廣闊的土地,是由層層的牆桅堆砌而起,歷史從未遠去,而是堅實的在我們腳下。每當傳來發現古墓古董的新聞時,我們都無比激動。激動於對歷史的瞭解又能多幾分,敬佩於中國歷史的偉大。
沒有一寸土地是空白的,他們都有自己的故事,這些地方曾經被車轍壓過如今又被我們走過。而在江蘇省一個不起眼的城市中竟有著令人驚訝的豐富歷史和墓葬。“張目喜悅”是盱眙縣名字的字義,這座很少有人知道的城市坐落在江蘇省內,這座縣城建縣於秦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
近代1982年的一天裡,盱眙縣內發生一件趣事,一農民在鋤地時挖出了一件特殊物品,對於種地為生的尋常人來說這可是筆橫財啊,若是獨吞了這東西那可是一大筆錢。那麼這個農民到底挖出了什麼?在盱眙縣內到底還有多少未知秘密?
金豹現世村民竟私藏家中
江蘇省盱眙縣是江蘇省淮安市下轄縣,並不大的縣城卻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也有許多著名歷史人物在這裡產生。在1982年的2月10日,盱眙縣內大隊組織人們在挖地時,鬧出了不小的轟動。
這地方很小,所以事情沒多久就傳開了,原來這農民在下鏟子時,一鏟子鏟中了一個硬邦邦的東西,他挖出來一看,竟是一大塊金子,仔細一看,這形狀好似“豹子”,於是挖出“金豹子”的事就傳開了。
八十年代的盱眙縣並不發達,甚至些許落後,正巧當年搞建設,挖修水渠由於沒有條件請施工隊就只能組織當地的農民來挖。穆店公社馬湖大隊南窖的農民們很快組織了起來,大家帶著鐵鍬開始了這項大工程。
人力自然是不比如今的機械作業來的高效快捷,又因為資金原因請不上專業團隊,村裡所有的青壯幾乎都來參與了這次作業。
工程秋季開工,隨著天氣變寒,程序被拖了許多,大家赤著雙手在溼冷的氣候中工作確實很辛苦。辛苦歸辛苦,卻沒有一個人說撂挑子不幹。
在這種時刻總是能看出中國人的團結,大家為了自己生活的地方建設都是鼓足了勁的,中國在發展,地方也要儘早發展才能有越來越好的日子。
最開始時大家勁頭都很足,可是隨著時間推移天氣變得更冷,努力工作的農民們也漸漸堅持不住了,有些人開始倦怠,甚至偷懶打盹,這種消極怠工的情況影響到工作進展,讓所有人心裡都不快。
在2月10號這天大家依舊是早早地就來到了施工地,但是卻有個姓萬的農民直到快中午才過來。
大家都在奮力工作時,他卻不緊不慢地正走來,這一幕被大夥看在眼裡卻沒說什麼,只是眼神不善的低聲嘀咕著。當然生氣的不只是幹活的農民,隊裡的小隊長聽了這事後也很是氣他當即就找到了這個晚來的人同他談話。
確實,在大家都努力工作時,這個人卻光明正大地偷懶,這種行為必須要受到懲罰。
大家工作一上午今日的任務也就快完成,於是隊長就懲罰他去挖最難挖的硬水渠,硬水渠挖起來吃力,泥土非常硬再加上是冬天更是難下鏟,並且裡面還經常混著石頭,要一點一點挖才行。這是份辛苦活,沒有幾個鐘頭是做不完的,只交給他一個人那辛苦可想而知。
這人自知理虧,便接受了工作,畢竟這種時候搞特殊總是不好的,以後也不好混,他拿起鐵鍬就挖了起來,邊挖還邊嘀咕顯然是不服氣。挖硬水渠一開始時確實很吃力,但找到方法以後也提快了速度。
突然,他一鐵鍬鏟到了什麼硬東西上,左動右動怎麼也鏟不動就以為是塊大石頭,準備給他挖出來。
這一挖,才現出了“石頭”的真面目,雖然裹著髒髒的土壤但那金燦燦的顏色不會看錯,這哪是石頭分明就是金子!拿袖子一抹,金色露出的也更多了,這是一座不大不小的金獸,這獸的頭上寬下窄,長得頗像豹子。
這姓萬的意識到這是挖到寶了啊,這麼大塊金子那得值多少錢。他再看那土裡還有不少金物件就一起挖了出來。
他看著這明晃晃的一大塊金子心裡癢得很,於是脫了衣服就將這金獸和其他東西包了起來帶回了家。他到了家第一件事就是找個稱來稱稱這金獸到底多重,結果竟發現它足足有十八斤!這不是發財了嗎,這人一下被衝昏了頭,沉浸在了發財的幻想裡。
萬家一共有兄弟三人,老大是生產隊長,老二是會計,挖到文物的是老三。這三個人不傻,這麼大塊的金子那一定是好東西啊,於是三個人一商量,決定宣稱這是自家的祖產,然後騰出了一個結婚時的紅木大箱子給放了進去。
到了中午萬家兄弟帶著一塊撿回來的金幣到縣銀行檢驗,銀行說這是金子,問他們從哪弄來的。銀行一問他可不敢撒謊,沒見過世面的人膽子不大,就說了事情經過。
根據我國文物法規,凡地下文物皆屬國家所有。銀行知道了詳情立馬打電話報告公安局。局長得知始末後親自來了萬家。
而家裡這邊呢,其他兩兄弟並不知道這種文物一般都應歸國家所有,私自佔有是違法行為,此時正盤算著怎麼將這個“金豹子”給賣掉,然後得錢發財。
發財夢做得好,但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這事不知怎麼走漏了風聲,所有人都知道了有這麼大一個“金豹子”被老萬挖出來了。
隨後,公安局將這文物存放在了銀行金庫中,縣政府的秘書寫了快訊在報紙上登表。
新聞一刊登就被南京博物館館長看到了,當時江蘇並沒有太專業的團隊,所以也就無人對文物進行鑑定,也沒人對現場進行考察,這就耽誤了文物研究。南京聯絡了盱眙後派了兩位專家來檢視。
經專家鑑定這批文物的價值非常高,想要帶回研究館存。而不巧的是,當時中國人民銀行也希望得到這批文物,因為這些文物中大多為金子,也屬於貨幣。
為了能對這批文物進行研究,南京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在一週內從南京來往於盱眙三次,這些工作人員來回奔波只為了交涉檔案能將文物帶回。最後不負眾望的是,省革委會終於釋出了專文,這批文物被帶回了南京博物館。
那些農民沒讀過什麼書只看見那一大個金豹子,殊不知這金豹只是這物品的一個裝飾,此物是一尊錯金銀梅花飾虯龍套銅壺,是秦漢時的文物,那金豹其實是壓在壺口的裝飾。壺口裡還藏有古代的黃金鑄幣所以才會這麼重。
金獸本體,錯金銀梅花飾虯龍套銅壺
秦漢之時,江淮地區波詭雲譎戰事連綿。作為西楚重地的盱眙就此在歷史舞臺上大放光彩。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嬰於盱眙號召人民起兵反秦;楚懷王被擁立為王建都盱眙。
歷代不少名人都在盱眙這裡留下了足跡,多少征戰又在這裡肆虐,也正因此無數珍寶與過往就被埋於此片土地。
在1982年2月,被老萬挖出的青銅壺和其他數件金器被稱為南窯莊窖藏。這件轟動一時的青銅壺是戰國後期的陳璋圓壺。陳璋圓壺,又名重金絡壺,造型特別還附有華麗繁複的紋飾,他所包含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都非常之高,是真正的無價之寶。
這件銅壺埋於土中未受到什麼損傷,此壺的構造精美絕倫,整體繪有錯金斜方雲紋圖案。錯金法出現已久,是一種複雜工藝透過金在青銅器表面繪製各種精細的圖案。
此銅壺的中上部分還套有一層銅罩網由四十八條長龍纏繞而成。這件罩網做工精巧絕倫,讓人訝嘆古人的工藝手法之精練。
在每條龍的脊背之上做有許多的梅花釘,每個釘之間以細小的套口連線環環相扣。這層網共三層,內鑄銀,外鑄金,其中還嵌有玉石裝飾,在這小小方圓之間幾乎包含了先秦所有的金屬工藝和裝飾工藝,價值斐然。
壺體中部交界的地方還加有一道橫箍,周圍鉚焊四個獸面銜環和立獸形豎環耳,橫箍和環耳上均飾有錯金銀紋飾。壺口內緣和圈足外緣上,均刻有篆體銘文。
銘文記載著公元前315年齊宣王派遣大將陳璋攻打燕國,陳璋遂將奪取來的燕國青銅器上刻上了銘文以記載這項戰功。
這件文物除卻工藝價值其所包含的歷史價值更為可貴,為我們瞭解歷史還原歷史帶來了重要證據,這件體現了先秦青銅造術最高工藝的銅壺已被典藏,被定性為國寶級別文物。
對於這批文物的價值不用多說,想必很多人都好奇這銅壺到底是誰的,又為何埋在這裡。南窯莊窖藏被埋在荒野兩千餘載,若想找出他出現在此地的原因實為困難,對於他的所屬和埋葬時間猜測眾多。
前南京博物館院長曾在文章中猜測:銅壺為戰國晚期楚國王宮遺物,後傳到西漢繼續使用,上面的金獸是西漢前期國庫的鎮庫獸。這件金獸,與和河北滿城二號西漢墓所出夔金銅豹相似。
虎豹這類形象,在古代被視為神獸,在中國古代視為神獸,肝胎所出金獸,鑄成豹形,說明有避邪壓勝的作用。
在考古發掘中,湖北隨縣戰國初期曾侯乙墓所出盤尊上即鑄有銅豹附飾,北京大葆臺一號西漢墓的劉旦墓和江蘇常州的漢墓中也出土過銅豹。由於西漢前期墓葬中常有豹形文物發現,且金獸內壁有小篆刻文,因而這件金獸當亦為西漢前期的遺物。
在南窯莊窖藏中,同陳璋圓壺出土的還有眾多金器,南京博物院在出土地點進行了大量考察挖掘,在銅壺出土地,考古人員向兩側繼續進行了挖掘。在發現銅壺附近的地方發現了脫落的梅花釘和獸面銜環上的小龍頭飾一件。
在挖掘中發現的文物包括金獸、金餅、馬蹄金和麟趾金等,總計重量達20公斤。其中,被老萬發現並帶回家的那個金獸重達9100克,含金量高達99%,是中國歷史上出土的最大的金質文物。
金獸內中控,外壁厚是透過澆築製成,在其內壁還刻有“黃六”二字。陳璋圓壺內裝滿了小塊的黃金,其中9塊半金餅重達2864克,15塊馬蹄金、麟趾金重達4845克,11塊金版“郢爰”重達3260克。
這批戰國末年至西漢初年的黃金珍寶為何被藏於此地成了未知,盱眙縣內大小墓葬也接連發現許多,但像這處窯藏一樣留下這麼多疑問的在沒幾個。
這批文物帶給我們大量資訊,得知秦漢的盱眙縣城為今盱眙縣城北淮河邊的甘泉山,而據《太平寰宇記》卷十六《河南道•泗州•盱眙縣》,“楚漢之際,曾以為荊國,封劉賈為荊王,而東陽即此地也。”
漢高祖十一年七月,淮南王英布反叛朝廷,向東進攻荊王劉賈,劉賈敗走富陵於今盱眙東北洪澤湖中。南窯莊窖藏地近楚懷王稱王建都的盱眙古城、劉賈封王的東陽也就是今盱眙馬壩東陽古城和其敗亡的富陵,很有可能與其中某段歷史事件相關聯。
南窯莊窖藏出土文物共38件,製作工藝精湛絕妙,還有部分文物銘文補足了史料,價值非常之高。這批集藝術、工藝、歷史於一身的文物多數都被定為了國家一級文物。其中陳璋圓壺、金獸和金版郢爰三件被定為國寶級文物。
無論是這做工精妙的陳璋圓壺,還是熠熠金獸,它們從僻處江淮一隅的盱眙原野中乍現,一躍而成為江蘇乃至中華古代璀璨文明的重要實物展示。
總結
珍貴的國之重器被遺忘在荒野之中,對於埋葬的人和原因我們都毫無線索。追蹤他的歷史資訊,我們需遍尋千年的歷史,撥開重重迷霧,而這談何容易。
感謝這批珍貴文物帶我們再次見證了中國歷史的深邃與宏大,見證了古人的智慧。那器物的設計與製作皆令人歎服,歷史濤濤到底還有多少文化瑰寶未曾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