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靡唐朝鬥雞的故事:
鄰家小男孩兒淘淘養了兩隻寵物雞,說是養動物培養愛心。剛拿回來時,小小的,毛茸茸的,放在手掌上,象絨毛玩具樣,非常可愛。他在手中玩弄著小雞,樂不可支。他奶奶看了說:“你趕緊放下,讓他自由自在的玩,找點螞蟻和小蟲吃,你這樣玩會把它弄死的。”從此,這兩隻雞每天都在小院裡玩一會兒,在草叢裡找小蟲子,吃綠葉。一天天長大了。
三個多月過去’,可以明顯看出是兩隻公雞。翅膀的羽毛也變硬了,雄雞的好鬥性也顯示出來了。經常互相追逐。有一天我在院子裡無形中看到了兩隻雞,為了爭一條蟲子,對峙著。伸著脖子,嘴尖對著嘴尖一動不動,靜止了一會兒,忽然張起翅膀,飛躍而起,追逐著,互相啄著。激烈的互啄現象使我想起了一首詩描寫的唐朝鬥雞的一些故事。
那些風菲唐代鬥雞的故事牽連著唐代歷史背景,人物升,社會風氣。
唐初人們生活很安逸舒適,俗話說:飽暖思淫慾。所以就想找一些個樂趣,豐富生活。鬥雞就成了很時髦的一個運動。從皇宮到民間廣為流傳。有人因為鬥雞而得到升遷,發達。便有人對鬥雞寄託了很大期望。鬥雞場所很多,場面也很壯觀。
唐代的一個詩人,杜淹一首詩寫岀了鬥雞的激烈過程,太殘酷!在我記憶中留下深刻印象。詩如下:
寒食東鄰到,揚韝競岀籠。
花冠初照日,芥羽正生風。
顧敵知心勇,先鳴覺氣雄。
長翅頓掃陣,利爪屢通中,
飛毛遍綠野,灑血漬芳叢。
雖然百戰勝,會自不論功。
這首詩的意思是,寒食節這天,東林大道旁邊鬥雞。只見一聲令下,群雞爭先出籠,花一樣的雞冠紅得像初升的太陽,殺氣騰騰,張著塗有芥末的羽翼。看見對手後勁頭更大,長鳴一聲,勇氣倍增,長長的尾羽橫掃戰場,尖利的腳爪,多次擊中敵雞。皮開肉綻,鮮血淋淋,打的田野裡羽毛紛飛,鮮血一直灑到春花草地上。場面極其激烈,血腥。
鬥雞也是很講究的。參斗的雞足上,雞頭部或頸用金屬包裹(尖利,傷害性大),尾羽塗上芥沫(可傷雞眼)這樣鬥起來互相傷害很殘酷。
這首詩給我留下的鬥雞場面,印象非常深刻。
唐朝從王公貴族到平民百姓,鬥雞風氣非常興盛。
詩人王勃和鬥雞有什麼關係呢?關係大著呢。
王勃自幼聰明,6歲能詩,在16歲的時候就透過科考入了官場,仕途通暢,是最年輕的官員,令人羨慕。
剛入官場,寫了一首《乾元殿頌》對朝廷歌頌。高宗皇帝看到這篇文章時,讚不絕口,尤其當他聽說這篇文章競是一位沒有達到弱冠的神童所作。他驚訝地喊道:“這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神童!有這個神童是我的光榮。對王勃的天才極為稱讚。
他在皇族沛王李賢府供職時,也很受寵信,沛王對他關愛有加,兩人關係很好。
一次諸王鬥雞取樂。沛王李賢喜歡鬥雞,就約兄弟英王李哲來鬥雞玩,王勃聽了很高興,年輕人總是喜歡活動。為了助興,討好沛王,歡天喜地,興沖沖就寫了一首開玩笑的文章《檄英王雞》即沛王雞宣戰英王雞做的檄文。文中誇自己的雞如何高貴善戰,與眾不同。英勇戰鬥,戰果輝煌。
王勃文彩飛揚,他的才學一直受眾人欣賞,一篇檄文剛岀,便在宮內迅速傳開。終於傳到唐高宗李治處。這本是兄弟間的遊戲,王勃也只是玩笑助樂,他萬萬沒想到一篇檄文競惹下滔天大禍。當人們為這篇檄文互相傳頌,叫好喝彩時,高宗卻在暴怒。真應了那句:人有旦夕禍福。
唐高宗李治看了檄文很生氣。高宗本不喜歡鬥雞,看了檄文氣往上湧。這不明擺著挑撥兩個皇子的兄弟關係嗎?這樣的人怎能留在宮中?才再高也不能用!他勃然大怒,罵道:我以為他是神童,是天才,一直很喜歡他。沒想到是歪才!歪才!腦筋往歪處用。並馬上下令將王勃廢職,趕岀王府。王勃為自己年少輕狂付岀了慘痛代價。一代神童,唐初四傑之首的王勃就這樣毀了自己的錦繡前程。
鬥雞風並不因為王勃的被貶而終止。唐高宗雖不喜鬥雞,但下面的愛好,他仍然無法制止。
到了唐玄宗時代,唐王朝進入極盛時期,玄宗享樂慾望迅速滋漲。在皇帝的倡導下,各種娛樂花樣翻新,並且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玄宗在當皇帝前就喜歡民間清明節時的鬥雞戲。繼位後,在皇宮附近專門設立了雞場,選購長安的雄雞幾千只,都是毛色鮮豔良種。由於皇帝喜歡鬥雞,上行下效,鬥雞之風盛極一時。這樣一來,長安雞價昂貴。窮人小孩兒也想玩鬥雞,可又買不起真雞,便拿木製的假雞鬥雞玩。
天寶初年,詩人李白在長安看見上述情況,對鬥雞不滿對國家堪憂,寫了一首五言古詩《一百四十年》諷刺鬥雞,憂心國家。
一百四十年,國容何赫然。
隱隱五鳳樓,峨峨行山川。
王侯象星月,賓客如雲煙。
鬥雞金宮裡,蹴鞠瑤臺邊。
舉動搖白日。指揮回青天。
當塗和翕忽,失路長棄捐。
獨有楊執戟,閉關草“太玄”。
詩的意思是我大唐開國以來快140年了。國勢是多麼強盛!皇宮隱約可見,廣闊的三川(涇、渭、灞河)繞流長安。王侯們就像天上的星月,賓客群集好像雲煙,宮裡鬥雞熱鬧非凡,廣場上踢球歡聲動天,那幫鬥雞奴,踢球的小人得到皇帝的喜歡。這很不正常啊!
為了供皇帝享樂宮中,一大幫,專門餵養訓練各種好玩動物,如雞,鷹,狗的宦官和差疫的人們,人叫他們為“五坊小兒”這幫人仗著皇帝的權勢在外敲詐勒索,欺壓百姓,不僅對平民百姓,就是對中下級政府官員,他們也不放在眼裡。
唐玄宗李隆基晚年不思進取,貪歡享樂,親小人遠忠臣,朝政日漸衰弱,漸漸地走向衰敗,終於發生安史之亂,盛世大唐開始從興盛轉為衰敗,終無復興之望,後經黃巢起義,徹底動搖了根基,最終被朱溫奪權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