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網路上有很多人談論這個問題,我覺得有必要發出聲音。我是農民的兒子,又上過大學,粗通文墨,我相信自己還是有發言權的,並且為農民發聲,也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
從安徽小崗村發起的包產到戶改革,迅速解決了全國人民的溫飽問題,這是每一個身在其中的農民都能夠親身感受到的事實,相信沒有多少人對此否定。但是對地地道道的農民來說,三年解決溫飽,四十年沒解決富裕,也是實際情況。各項統計資料也能很好地說明這個問題。最近這些年,農民的收入普遍增加,但是基本增加的是打工收入。種地收入並沒有太大的增加。
個體的農民,資金少,知識技術少,接觸到的行業少,抗風險能力不足,市場銷售經驗不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必然處於弱勢地位。在農村家家戶戶都要賣
我想正是這樣的現實情況,才又掀起了集體好還是包產到戶好的談論。包產到戶溫飽沒問題,致富不行,這是現行制度,優缺點一目瞭然,是可看、可聽、可說的,沒有任何值得懷疑。疑問是如果改為大集體,是會帶領全體農民致富呢,還是會溫飽都保不住呢?
首先,大集體錢多人多,相比個體,實力是更加強大的,在市場競爭的大環境下,有可能形成更強的競爭力。
其次,大集體相當於一個平等股權的股份公司,想管理好這個公司那是相當的不容易。要求管理敢管會管,要求管理層分工公平,分配公平。不能吃大鍋飯,不能管理層腐敗,不能任人唯親,不能徇私舞弊。可以說大集體要想管理好,對管理者的素質要求太高了。要處理好內部分工合作關係,要處理好發展方向和道路問題,要處理好市場競爭問題,要處理好與上級的關係問題。太難了。估計這也是國家遲遲不敢大規模走大集體的原因。
對此我是有親身體會的,有個村子在上級的幫助下搞了些大棚,大棚屬於勞動密集型,相對於傳統種植方式,無疑是先進的,也符合中國的國情,生產的反季節蔬菜瓜果,市場前景也很好。但是被“偷瓜偷菜”給偷的賠錢了。又無人願意出頭管理,得罪人。最終只能眼睜睜看著衰敗下去。讓人痛心。
結論,我是支援重走集體化道路的,只要這樣才能帶領農民走向富裕。但是重走大集體需要一個探索一個全新的完全適應的管理模式,需要在農民自覺自願的基礎上。需要適應市場化的大環境。這其中最關鍵的是建設一個懂市場、會管理、高素質的領導核心,要選準適應市場的農產品專案,要科學管理,確保盈利,要正確處理管理者利益和村民利益,要正確處理集體經濟組織和政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