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大席是農村紅白喜事必不可少的事,忙活了三天,最後一天中午是要吃大席的。
我們這邊管吃大席叫吃包子。為什麼叫吃包子,還是從解放以後流傳下來的。
包子顧名思義,就是白麵饅頭,手工揉成園包子形狀,並非是帶餡兒的包子。一個地方一個叫法。饅頭叫包子,有餡兒的叫餡包子。
六七十年代,農村紅白喜事,都要蒸包子,小米乾飯不再是大席的主要吃食,由於白麵包子是稀罕物,平時很少吃到,只有在紅白喜事上或者過年才能吃飯,所以用吃包子代表最好的伙食。當時條件都很差,菜品也很匱乏,基本都是以白菜豆腐為主,吃包子就成了主要食材。上親戚和朋友家去隨禮,都叫吃包子去。一來二去,吃包子的俗稱延續了好幾十年,這種叫法只有我們固安這邊特有稱謂。
現如今的紅白喜事都叫摟大席,吃大席。意思是菜品種類繁多,可勁兒的吃也吃不完。吃完了還可以大包拿走。
過去可不是這樣,我記得六七十年代,管事兒的安排幾個人負責拿包子,吃完了才能給,一個人負責三兩桌的客人,如果放多了,就有不自覺的人偷偷揣懷裡拿走。村裡就有那麼幾個婦女,每次不管怎麼控制,她們都能偷偷拿回一兩個包子。讓管事兒的人很是氣憤。
究其原因,就是那個時候太窮了,人們還生活在溫飽線以下,吃頓白麵包子是不容易的事。能給孩子偷回一個包子也是好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素席,半葷半素基本淘汰了,招待新親的大席成了最基本的樣式。從最初的一二百一桌,到現在的四五百一桌。有的甚至上千元一桌。海鮮,烤羊都有。
農村大席,相比著飯店要實惠的多。但是要比飯店的條件相對差點。
最近幾年食品衛生管理的不錯,農村的一條龍服務也相對的好了起來。
農村大席最主要的是熱鬧,都因為各忙各的,平時都很少見到,只有村裡有事,才能聚到一起,尤其是白事,幾乎是人人都有到,大家來了能幫著乾點什麼就乾點什麼。這也是化解一切矛盾的時候。
農村大席的風俗有利有弊,既有傳統美德,也有世俗的陋習。隨著生活水平提高,更多的是人們的文化水平提高,年輕人逐步挑大樑,新農村也有了新的改變。
國家提倡紅白喜事簡辦是好事,再加上疫情的久久不能退去,人員聚集也需要控制,農村大席也相對減少數量。
農村吃大席,吃包子的風俗還會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