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國的房價為什麼會漲到這麼個地步,可能很多人不加思索的就會給出答案,因為——炒房的人太多了。這你就太高看他們了,炒房團只不過是房價上漲的既得利益者,對於幾百萬億的房地產市場,他們真的啥都算不上。
很多人提到房地產,隨口就是禍國殃民,但實際上,房地產既不是洪水也不是猛獸,反而與我們國家國運息息相關。今天,我就帶大家深度剖析房價是如何發展的,以及房地產究竟是如何改變了中國,以及未來房價會怎麼走。
1
改開是中國國運騰飛的起點,這個應該是沒人會反對吧?不過其實啊,即使是改開之後,我們國家的經濟,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
按理說中國改開之後那些年,經濟基數小,改開之後各種寬鬆利好,經濟增長率應該很高才對,但是其實那些年經濟非常不穩定。改開之後的三年GDP增長率:
19797.59%
19807.83%
19815.11%
前兩年七個點左右的增長率放到今天也不算特別高,到了81年,甚至下滑到了5個點。又發展幾年到了90年代,經濟增長甚至出現了連續幾年的低迷:
19894.21%
19903.92%
我們現在都已經世界第二,開始講“中速增長了”,不以GDP為目標了,每年基本也都在6%左右。很難想象,1990年當時卻連5%都不到,說明那幾年經濟發揮確實不穩定,究其原因,主要是——沒錢,或者說國家沒錢。
沒錢就幹不了事,這個道理大家應該都懂。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你哪怕是去送外賣,也得先投個幾千塊買個電驢吧。
那為什麼當時國家會沒錢呢?這就要從我們國家的財政制度說起。
建國之後,我們基本上就是實行的計劃經濟。錢收上來,全交給國家,國家再根據計劃進行分配。計劃經濟這玩意,已經在實踐中被證明了,不太行。
到了改開之後,稅制也改了,從計劃經濟變成了承包制度。大家應該都知道小崗村的“聯產承包責任制”吧,極大的調動了生產積極性,當時國家一看承包制這麼好,所以稅收也改承包了。具體來說就是國家跟地方上商量,比如你這個省,經濟好,那就交100億吧,你這個省經濟不太行,那就交20億吧。大概就是這麼個路子。
2
這個承包制,剛開始也挺好,地方上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但是越發展,弊端就越暴露出來——國家越來越沒錢。
國家的花費一年比一年多,技改、科研、教育、人員工資、重大專案,哪哪都要用錢,但是國家想給地方上提價,地方上就哭窮,道理也簡單,誰都想把錢掌握在自己手裡嘛。
國家就很納悶,地方上你這些年企業越來越多,眼看也越來越富,咋不能多交點?地方上理由也很充分,我這裡雖然賺的多,但是花得也多,要修路修橋,通水通電,人多了也得給他們蓋房子,分房子(因為那時候都是福利分房,房子都靠地方上出錢修)。
最後國家財政窮到什麼地步?已經連軍隊都養不起了,最後實在沒錢,只能說讓軍隊自己想辦法去掙錢,也就是允許軍隊經商。軍隊經商這事兒,弊端很多,我就不展開了,你們自己應該也能想到後果。
所以就有了著名的分稅制改革。
分稅制改革其實挺簡單的。大部分發達國家基本都是分稅制,這玩意太成熟了,我們直接拿來用就行。分稅制改革一句話概括其實就是把大部分的稅都收到中央,地方上基本就沒剩啥錢了。
這一改,直接改出了之後中國波瀾壯闊的國運二十七年。
3
分稅制不重要,重要的是,分稅制改完之後,地方上不是沒剩啥錢了嗎?為了給地方上留條活路,那就——允許地方賣地來賺錢。也就是今天大家熟知的土地財政。
這個在當時其實是非常先進而且實用的一種方式。以前承包制的時候,窮地方收不上來錢,國家又沒錢撥款,地方之間的貧富差距就會越來越大。分稅制之後,對於富裕的省份,流入人口大,經濟發展快,土地需求大,地也有人買而且能賣個好價錢,也不虧。而對於窮省份,賣地收入可能沒多少,但是國家有錢,可以對其進行補貼,日子也比以前好過。
但是光可以賣地,也沒啥太大的作用,因為當時大家口袋裡都窮得叮噹響,沒啥錢,房子蓋好也沒錢買,而且更重要的是,有錢也不買,大家都等著分房呢,誰也沒有想過要自己去買房。
於是,接下來幾年開始了一系列的配套改革。
94年當年就發了檔案,進行房改,“實現住房的商品化、社會化”。
不過真正的大浪到來,是在幾年之後,為了解決大家沒錢買房的問題,97年央行頒佈《個人住房擔保貸款管理試行辦法》,規定貸款比例最高限額是房價的70%,貸款年限最長為20年。也正是從這一年開始,商品房和個人住房貸款開始走近普通百姓身邊。
到了98年,更是進行了著名的“98年房改”,主要意思就是全面停止福利分房。讓大家不要再把思想停留在計劃經濟時代,房子靠國家給你分的階段已經過去了。
這下邏輯就走得通了,房地產市場也隨之開啟了幾十年的繁榮。
4
不管承認與否,房地產都對中國過去二十幾年的經濟發展,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這其中的邏輯,說起來其實也不復雜。
發展經濟,首先就是得有錢。錢從哪裡來?光靠收稅是肯定不夠的。而且東亞人又是以高儲蓄著稱的,錢不花出去,經濟就運轉不起來。
而土地財政,就是透過買房這種方式,讓大家將儲蓄拿出來,支援城市建設。去修路,修橋,修地鐵。城市發展起來之後,又會透過城市的繁榮帶動房價,給予買房人一定的回報。光靠買房人是不夠的,銀行也加入進來,給買房人提供支援,給開發商提供支援,供需兩端加速發展。
土地財政是將過去的收入轉移出來搞建設,房貸則是將未來收入轉移出來搞建設。
所以你會發現,改開是中國經濟騰飛的起點,但是中國經濟真正穩定的高速增長,不再有低於6%的暗淡年份,是從1994年之後,這裡面當然有加入WTO的成分,但是分稅制改革帶來的制度紅利也不可忽視。
分稅制之後,還搞出了一個群狼政策。因為大部分財政收入都上交國家之後,地方上沒錢了,想要發展,只能大力招商引資,大力發展實業。這一下徹底激發了城市的動力。
94年當年出口就翻了一倍,進口也增加了八成。貿易形勢從逆差轉為順差。很多人說,國運是從加入WTO開始的。但是天上掉餡餅下來,你得接得住。而中國的世界工廠模式,就是靠94年之後群狼政策,各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WTO風口一來,我們才有能力起飛。
5
那未來的房價會怎麼走?
其實,從最近幾年,國家對於房地產的態度,已經基本確定房地產市場本身發展的視窗期已經過去了。
土地財政+銀行槓桿助推,這個方法雖然來錢快,簡單粗暴,用得很爽。但是也只能是早些年地方上沒錢時的權宜之計。
到現在,一方面,財政上已經有錢了,不需要大家勒緊褲腰帶,透過買房來支援城市建設了。
另一方面,這條路子副作用很大,現在已經有點走不動了。所以現在提的內迴圈,刺激消費,其實就是換個路子,不再透過房地產將錢轉去搞建設,而是透過消費實體經濟將錢轉起來。
這個辦法雖然難度比房地產大很多,但是沒有副作用,有益身心健康。而且我們現在也都搞起來,各行各業發展得有聲有色。
那房價怎麼辦?
崩是不能崩的,崩了大家都完蛋。只能死死壓住,時間換空間。控制房價其實也很簡單,二手房控制槓桿,一手房控制價格,做到這兩點,房價大漲基本沒希望。北京就是這樣控制了四年多了,效果很好,深圳我估計也會一樣,幾年不漲的機率很大。
中國三百多個城市,值得再買房的,不到10%。其他的城市,自住該買買,投資就不要想了。
最後提醒一句,整體不漲,不代表所有房子都不漲,同一個城市,不同房子有漲有跌將是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