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中國,有飛快地令人欣慰的進步,但也不象網際網路論壇和影視劇中那樣人均都是老總或金領,豪宅汽車奢侈品是主要討論話題那樣簡單輕鬆,有時幸福就在於對比。
今天正好看到了上一年的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資料。根據2020年北京的統計公報和人口普查資料,北京2020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69434元,每戶家庭平均規模為2.31人——每戶家庭平均年收入為16萬元。
再看全國,2020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每戶家庭2.62人,家庭平均年收入為8.43萬元。
解讀一下,根據這些資料,就拿在全國幾乎最好的北京來說,一般家庭都是一對中青年父母帶1-2個子女,另外也有個別家庭只有小夫妻兩個的,對於老年人來說,幾乎都是老兩口相依為命一個家庭。
首都北京以最有代表性的三口之家來說,69434×3口人÷2個成年人=104151元,也就是夫妻每方的年收入為10萬4151元,平均到每月是8679元,當然這裡也有獎金等收入是到年底才能拿到的,平時每月並沒有這麼多,也就是在國家首都北京,你每個月實發工資8000元以上,就已經算是比較不錯了。
全國的資料32189×3÷2=48283.5元,平均到每個月,是4024元,就是說在全國,你每月收入4000元以上,就已經算是超過一半人了。而且這裡是“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調查戶都是在城鎮有固定戶口和居所的,還不包括普遍收入更低的農村戶口人員。
大家可以根據這個標準對比一下自己的收入定位。還是那句話,青春要用來奮鬥,但幸福也在於對比。
進一步知識: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英文是per capita disposable annual income of urban households,指反映城鎮居民家庭全部現金收入能用於安排家庭生活支出的那部分收入,什麼意思,下面細講。
這是國際上用以衡量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最重要和最常用的指標,也相對比較客觀,在我國是透過各地統計局科學抽樣建立調查戶,由數學統計方法直接得到的第一手資料,比較真實可靠。
計算公式是“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家庭總收入- 交納的所得稅- 個人交納的社會保障支出- 記帳補貼)/家庭人口
這個公式中,家庭總收入指調查戶中生活在一起的所有家庭成員在調查期得到的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的總和,不包括出售財物和借貸收入,基本上一般家庭所有的收入,包括炒股等都在裡面了。
“出售財物”例如把家裡的紅木傢俱拿了出去買錢,屬於拆東牆補西牆,一般不算在家庭收入裡面。
“轉移性收入”大都是政府給特定家庭的福利性補貼,如社會保險福利津貼、撫卹金、失業補助、救濟金以及各種補助費等。
“社會保障支出”指調查戶家庭成員參加國家法律、法規規定的社會保障專案中由個人繳納的保障支出。不包括職工所在單位交納的那部分社會保障金。具體包括個人交納的住房公積金、個人交納的醫療基金、個人交納的失業基金、個人交納的養老基金和個人交納的其他社會保障支出。
“記賬補貼”是國家統計局或財政局為了更好的統計“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標,對抽中的樣點調查戶給予的補貼,因為這些樣點戶對自己家收入等要進行真實記賬核算上報,有一定的工作量,也要鼓勵積極性,是因為調查而產生的,沒有社會代表性,所以要扣掉,一般也很少,例如看報道,浙江衢州市參與紙質記賬的調查戶每個月有120元補貼,電子記賬則是150元。
好了,我們看時事財經新聞,又多懂了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