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能夠經受住疫情的考驗、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一枝獨秀”,得益於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不甘落後的你追我趕。
10月18日,國家統計局釋出了2021年前三季度國民經濟執行情況,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82313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9.8%。
此後,各地開始陸續釋出其2021年前三季度經濟執行資料,截至發稿時,已有23個省級行政區釋出了相關資料。
與全國“大盤”走勢相一致,各地經濟持續恢復發展,主要宏觀指標總體處於合理區間,但整體表現差異明顯:23個省級行政區中,9省區市增速“跑贏”或者追平全國,14省區市增速慢於全國,增速最高的是湖北省(18.7%),最低的是青海省(6.7%)。
可見,國內經濟恢復仍不穩固、不均衡,當前國際環境不確定性因素增多,穩增長的壓力仍然不小。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快與慢之下,省份間的競爭態勢發生不小變化:
已經連續32年穩居全國GDP第一名的廣東,今年前三季度GDP達到88009.86億元,仍然穩居第一位;
多年位居第二位的江蘇,一直在緊緊追趕,今年前三季度GDP達到84895.7億元,相較於去年同期增加了11086.9億元,比廣東多增了1474億元,將與廣東的差距從4588億元,縮小到3114億元;
湖北省繼續快速“反彈”,今年前三季度GDP增速達到18.7%,全國最快,順利反超湖南上升至第8位,同時與排在前面的福建省的差距由1552億元縮小到465億元,重回疫情前的第7位只是時間問題;
第10位的競爭也異常激烈,2020年前三季度安徽反超上海擠進前10,但在第四季度,上海又反超了回來,今年前三季度,安徽將領先優勢由366億元擴大到1008億元,第10的位子更加牢固,大機率將保持到全年。
備受關注的第三名爭奪,因為山東、浙江暫未釋出相關資料,還存在懸念,但從當前發展態勢看,山東仍將牢牢佔據第三的位子。
當前,各地面臨著解決自身發展中的問題和疫情防控雙重考驗,要想順利突圍,需要好好下一番功夫。
01 多重因素疊加,不均衡性顯著
各省經濟表現很少有今年這般境況:差異大、不均衡。
在已經發布資料的23個省級行政區中,增速“跑贏”或者追平全國(9.8%)的有9個,分別為:湖北(18.7%)、海南(12.8%)、北京(10.7%)、山西(10.5%)、江蘇(10.2%)、安徽(10.2%)、江西(10.2%)、重慶(9.9%)、上海(9.8%);
慢於全國平均增速的省級行政區多達14個,分別為:青海(6.7%)、陝西(7.0%)、河南(7.1%)、內蒙古(7.8%)、寧夏(8.5%)、甘肅(8.5%)、天津(8.6%)、貴州(8.7%)、福建(8.8%)、湖南(8.9%)、雲南(8.9%)、廣西(9.0%)、四川(9.3%)、廣東(9.7%)。
即便撇開湖北這個“特例”,增速最快的海南省與增速最慢的青海省,也相差了6.1個百分點,這在過去是很少見的。
對於這一點,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付凌暉在此前的國務院新聞辦新聞釋出會上曾表示,當前國際環境不確定性因素增多,國內經濟恢復仍不穩固、不均衡。
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偶發性因素與結構性因素的疊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最顯而易見的就是疫情的反覆和汛情的嚴峻。今年以來,疫情呈現散發狀態,對廣東、江蘇等經濟大省的影響明顯;河南等地遭受的前所未有的汛情對經濟發展造成一定衝擊。
由於全球疫情的影響,導致供需錯配,再加上流動性過於寬鬆,今年以來國際市場上包括石油、天然氣、有色金屬、黑色金屬、煤炭等,整個國際市場上價格大宗原材料價格上漲幅度大。其中,煤價上漲導致發電虧損,發電虧損導致供電減少,一些地方出現拉閘限電的現象,對經濟增長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更主要和根本的還是自身的主觀上的原因。各省發展階段不同、面臨的發展任務也不盡相同,東部地區在轉變發展方式上走得早,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強,經濟在疫情防控下的表現也相對較好。
今年前三季度,廣東、上海、江蘇、北京、海南等省市的增速都挺快,尤其是北京,實現了10.7%的高增速,令人眼前一亮。
“這種階段性、短期性因素和原有結構性、週期性問題疊加在一起,顯得問題更為複雜。所以要處理好階段性矛盾、臨時性問題,還得著力在結構改革、結構最佳化以及逆週期調節上下更大的氣力。”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在國新辦舉行的解讀前三季度國民經濟執行情況吹風會上作出如上表示。
02 江蘇迫近廣東,第一大省懸念再起
作為引領中國經濟列車前行的火車頭,廣東的表現一直備受關注。
2020年,廣東省GDP達到110760.94億元,佔全國的比重近九分之一。如果參與全球排名,可以排到第11位,超越俄羅斯、巴西、澳大利亞、西班牙等90%以上的國家和地區。
根據廣東省統計局10月23日釋出的資料,2021年前三季度廣東地區生產總值為88009.86億元,同比增長9.7%,兩年平均增長5.1%。
從1989年至今,廣東GDP已經連續32年排名全國第一。顯然,這是僅憑運氣無法做到的。廣東成功的原因已經有公論,除了區位優勢得天獨厚外,更重要的還是走出了一條適合自己、順應潮流的發展道路,而且善於應時而動、順勢而為,敢為天下先。
正是多年的歷練,讓廣東無論身處順境還是逆境,都可以從容應對。今年前三季度,廣東在工業、服務業、固定資產投資、消費、外貿等方面都實現了平穩發展,沒有明顯的短板,使得經濟整體表現不錯。
廣東、江蘇好似“瑜亮”,廣東長年位居第一,江蘇屈居第二。但如果說有一個省份可以挑戰廣東的話,那一定會是江蘇。
回顧過去,粵蘇40年之爭,兩省互有勝負。在1978年-1988年的11年間,江蘇省的GDP一直壓廣東省一頭。直到1989年,廣東才完成了對江蘇的超越。此後,廣東不斷擴大了領先優勢。當然,這期間,江蘇一直在追趕,與廣東的差距不斷縮小。
到2020年,江蘇的GDP已經相當於廣東的92.74%。今年前三季度,江蘇憑藉10.2%的增速、11086.9億元的增量,大幅縮小了與廣東的距離——與廣東GDP的比值達到96.46%,一下子提高了3.72個百分點,幾乎已經碰到廣東的“腳後跟”了。
能夠跟緊第一大省廣東不被拉開就已經相當不易,還能不斷縮小差距,一步步迫近廣東,江蘇的表現值得關注。
如果把江蘇的成功秘訣只歸結為一條的話,那一定會是工業。前三季度,江蘇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8%,比全國高出4個百分點;40個工業行業大類中有36個行業增加值同比增長,增長面達90%。
江蘇擁有全國最大規模的製造業叢集,工業利潤全國第一。1-8月,江蘇規上工業實現利潤總額6006.7億元,同比增長43.8%,佔全國(56051億元)的比重超過十分之一。
如果能保持住工業經濟的優勢,江蘇就有問鼎的底氣。
03 穩中趨緩,還不是鬆勁歇腳的時候
盤點各地三季報,可以發現不少亮點,但也生髮出一些隱憂。在走出了2020年的斷崖式下跌以後,中國經濟延續了快速回升的勢頭,雖然最為困難的時候已經過去,但還不是鬆口氣的時候。
除了看累計增速外,經濟在各個時間段上的走勢也值得關注。分季度看,全國一季度GDP同比增長18.3%,二季度增長7.9%,三季度增長4.9%,呈現出增速逐季回落的走勢。
這一方面是由於去年二三季度的基數逐季提高,另一方面也表明,目前經濟穩的基礎還不牢固,還存在不小的下行壓力,不能有任何鬆勁的想法和做法。
怎麼辦?還是要從供給和需求兩端發力。沒有需求,供給就無從實現,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給;沒有供給,需求就無法滿足,新的供給可以創造新的需求。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比如,一些行業和產業產能嚴重過剩,同時大量關鍵裝備、核心技術、高階產品還依賴進口。供給端的問題,說到底就是資源錯配、供需不匹配問題。
疫情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手,需求不振、全球供應鏈不暢,落後的供給首當其衝,客觀上加速了產能的出清,騰出的產能和要素自然而然向新供給、新動能集結。
來看資料。今年上半年,全國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0.1%。分產品看,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積體電路產量同比分別增長172.5%、57.8%、43.1%。
北京的表現也佐證了這一點。今年上半年,北京GDP增速高達10.7%,高於全國近1個百分點。而就在去年,北京增速還低於全國1.1個百分點。
能夠實現逆轉,北京靠的就是新經濟、新動能。前三季度,北京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8.7%,是全國平均增速的3.3倍,關鍵就在於高階產業引領工業發展,其中,高技術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4倍和1.1倍。
近些年來,北京一直在“做減法”,淘汰落後產能,尤其是在非首都功能疏解過程中,大量企業、產能外遷,客觀上造成了北京經濟增速的趨緩。但優中選優,留得下來的必是不同凡響,其強大的增長後勁正在釋放。
北京的新優勢正在快速確立,與第一城上海的差距從1542億元,縮小到1113億元。可以說,在可視的範圍內,北京是唯一能對上海發起挑戰的城市。
再來看需求端。經濟的增長最終是由需求推動的。構建新發展格局,既需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也需要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注重需求側管理。
今年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64.8%,資本形成總額的貢獻率是15.6%,貨物和服務淨出口的貢獻率為19.5%。
尤其是需求結構繼續改善,最終消費貢獻率提高。前三季度,最終消費貢獻率為64.8%,比上半年提高3.1個百分點。
要想贏得經濟的持續增長,必須在需求側管理上下大力氣,要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堅持以擴大內需為戰略基點,暢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的堵點。
把供給、需求兩端抓在手上,就有了贏得未來的底氣。
(作者 觀象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