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的不斷進步,中國人的消費觀念也在發生著轉變。從以前追捧外國品牌,到近年來支援國產,國貨在中國消費者心中的地位逐漸改變,國貨意識的覺醒也引發了一場支援國貨的浪潮。
然而,當越來越多外國品牌注意到這一點後,也開始了自身的改變,最簡單粗暴的方式就是透過降價,讓產品變得更具價效比,來贏得中國消費者的心。
比如今年的iPhone 13,蘋果就採取了加量不加價的策略,各項配置上升了一大截,但發行價反而還降了,所以iPhone 13一下子就引爆了中國市場。還有特斯拉也在降價,這家企業奉行的原則就是,隨著工藝進步,銷量提升,成本下降後,價格也隨著下降,所以特斯拉的銷量依舊無比堅挺。
而除了降價,還有不少外國品牌是透過改革供應鏈,來增加中國市場的競爭優勢。舉個例子,以前一件外國商品可能需要透過一級經銷商、二級供應商、三級批發商、購物平臺或商超門店,才能到中國消費者手裡,但現在不少外國品牌都在精簡這個鏈條,環節少成本就低,價格就有了優勢,而且正品和資質保證也得到了很大加強。
比如前兩天美妝品牌歐萊雅在唯品會的超級大牌日中,推出多款“超級套”,其中黑精華套裝開售僅兩小時就賣出近4000套,為即將到來的雙11打響第一槍。還有之前的斯凱奇大牌日,上線24小時,銷售額逼近4000萬,賣出商品近25萬件,百麗超級大牌日,單日銷售額近5500萬,創下歷史新高。
如此火爆的背後,就是外國品牌們的改變,對唯品會自營要麼品牌直接授權,要麼就只是跟一級經銷商合作,價格優勢顯著,還能保證供應商資質、海淘採買鏈路掃碼可見。
不得不說,這類外國品牌透過降價或者改革供應鏈所帶來的衝擊,是國產廠商們必須直面的挑戰。以前國產競爭不過外國品牌,主要是線下營銷成本高,以及品牌知名度不如別人,是輸給了“沃爾瑪+電視臺”。但如今國產選擇渠道面寬、傳播途徑廣,跟進口處在了同一起跑線上,就應該有理由有決心一較高下。
這種競爭是良性的,畢竟當下有不少國產品牌,誤判國潮風就是掙錢的時機,貨還是那些貨,但價格卻漲了不少,這是不可取的。因為無論是國產還是進口貨,只有真正把價效比做出來,把真正的實惠做出來,老百姓才會打心底裡買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