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緣社會》是日本“NHK”的採訪合集。讀完後心情是沉重的,講述了一批日本老人或中年人他們活著,卻沒人知道他們的存在,他們沒有家庭,沒有朋友,沒有工作,跟社會和親人聯絡極少,在住所死後,無人認領屍體,甚至無法確認他們的身份和名字,他們就是“無緣死者”和社會失去關聯的人。
無緣社會就是一個人際關係持續萎縮的社會。日本每年會有三萬多人,失去“地緣”,沒有“血緣”,告別“職場緣”最終走上“無緣死”的道路。這些問題折射出了人口老齡化,不婚主義,不育率,城市化等社會問題。
這不是一本小說,內容全部紀實。老人死後小孩或親屬不來認領的,由政府統一將骨灰盒寄放在能收納此類骨灰的寺廟或是詢問親人是否願意捐獻遺體給醫院或醫學院。
老人死後的骨灰送到寺廟,這裡不是死者的故鄉,在一個陌生的地方待著,沒有後人來為你掃墓、上香;亦或是被迫成了醫學院的人體標本。本來為人類醫學做點貢獻是好事,但這種好事的前提是自願。因為無人認領屍體,親人把遺體捐了,死者在世前不一定會自願。
作者走訪死者的家庭背景,他們不是完全沒有親人的孤寡老人。他們可能還有兄弟姐妹,甚至有小孩,但冷漠的社會讓人與人之間的聯絡少了。比如,突然接到警方電話說:“你大伯在住所去世了,希望你來認領一下他的骨灰”。電話那頭說“我跟他十幾年沒聯絡了,過去也只是在家族聚會上看過幾次,我不來了,你們隨便怎麼弄吧”。
對於久未碰面的親人突然離世,還要去處理喪事,表示拒絕,似乎也合乎情理,但又覺得不去,還是有點涼薄。
人和人的關係越來越疏離。絕大部分人,以小家庭為單位生活著,甚至獨居的年輕人,老人越來越多,誰都有遇到困難的時候,誰都有走的那一天。生病了,生活無法自理,誰來照顧;去世了,你已離去,誰來料理你的後事。最後的結局總是悲涼的、壓抑的。
“無緣死”的群體中,他們許多人曾有過像樣的一生;曾有過孩子,或者也曾把孩子培養成人,或許自己出生時,也曾讓父母喜出望外。他們都有各自走過的人生,僅因為在生命的最後階段被孤立了,就落得如此不堪的下場。
所以人,絕不是僅靠自己生存著的。人,只有意識到自己在“關聯”中的存在與角色,才能夠生存下去。
重要的是,要有不可或缺的人,要有不可或缺的場所。
希望很多標榜獨居快樂、自在的自媒體人也看看《無緣社會》。獨自生活,沒有什麼不可以。既不可怕,也不可惡,因為現在已經到了獨自生活理所當然的時代。但在生命的最後階段,誰都有可能成為獨居老人,悄然離世。
如今“無緣社會”加速擴充套件,因失去關聯而孤立的人正在不斷增多。但是,變得孤立並不可怕,孤立的人展望一下自己的周圍。在你的周圍肯定有隻需伸伸手就可重新建立起人際紐帶的容身之處。在我們的社會漸漸變成“對別人不感興趣的社會”的今天,儘管迴歸以往是不可能的,但仍希望我們是一個“能夠同情別人、同情生命的社會”。增強與社會,與人的關聯,給生命最後階段畫上句號,落葉歸根。
希望這些能讓大家重新審視你的社會關係,重新對生活充滿期待,重新關心身邊人,也希望能改變不婚族和丁克族的一些想法。
喜歡我內容的朋友記得點贊+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