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50週年。1971年10月25日,聯大第2758號決議以76票贊成的壓倒多數,決定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權利,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代表是中國在聯合國的唯一合法代表。
這是新中國外交的勝利,是世界公道正義的勝利,也是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的勝利。這一歷史事件,使佔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國人民堂堂正正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也使聯合國真正成為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和權威性的國際組織,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力量得到空前壯大。
「國際社會興起“第三股力量”」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1月15日,周恩來就致電聯合國,要求立即取消“中國國民政府代表團”繼續代表中國人民參加聯合國的一切權利。
然而,置身於美蘇日益對峙的戰略格局下,恢復聯合國席位不僅僅是對新中國外交的承認,更牽扯到全球戰略格局的穩定。當時的國際環境和力量對比,決定了席位恢復過程不會一帆風順。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央審時度勢,採取“一邊倒”“另起爐灶”“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的外交方針,加入社會主義陣營。這一階段,我們與20多個國家相繼締結外交關係,還取得了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有力地維護了國家安全與民族尊嚴。但是,在美國和西方勢力的操縱下,聯合國始終拒絕新中國的正當訴求。
進入上世紀60年代,我們不僅打贏了中印邊界反擊戰、取得了中蘇邊界爭端勝利,更在1964年成功試爆第一顆原子彈,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原子彈所形成的“政治衝擊波”,迫使超級大國不得不面對一個新核大國崛起的事實。美國總統約翰遜甚至不得不取消原定競選行程,專門對公眾發表講話。
此後,1967年氫彈試驗、1969年地下核試驗、1970年第一顆人造衛星相繼成功,使新中國進一步成為國際上有重要影響力的大國。也正是在這一時期,中美蘇的“戰略大三角”出現鬆動,美國在蘇聯的戰略壓力下謀求訪華。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越來越多的亞非拉國家獨立並加入聯合國,國際社會逐步興起“第三股力量”。針對這一潮流,毛澤東提出了“兩個中間地帶”理論,即廣大亞非拉國家和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日益獨立於美蘇之外,成為能與之抗衡的國際力量。
之後,又進一步發展出第三世界理論:第一世界是指美蘇,第二世界是介於美蘇之間的發達國家等,第三世界是亞非拉等發展中國家。“三個世界”理論的提出說明,我們黨和國家充分意識到國際格局的重大變化,拋棄了兩個陣營基本觀點和以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定親疏的標準,把外交重心牢牢確定在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之上。
「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關於1971年的這次投票,毛澤東曾經講過,是發展中國家把我們抬進聯合國的。一個“抬”字,生動反映了廣大發展中國家同新中國的深情厚誼。
但也要看到,當時僅僅依靠發展中國家還不足以獲得驅逐國民黨政府所需的三分之二票數。一開始,我國外交部門預計最多拉到一半票,最終結果卻令人格外欣喜,不僅美國的一些盟友投票支援我們,歐洲國家的贊成票比例更是超過80%,正可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971年,基辛格對喬冠華說:“我估計你們今年還進不了聯大。明年還差不多。待尼克松訪華以後,你們就能進去了。”突破為何如此迅疾?除了國際力量對比與戰略格局變化這一根本原因,還在於我國外交進退有據、措施得當,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1971年10月25日,各國代表熱烈鼓掌,歡呼透過聯大第2758號決議。
比如,將發展中國家作為外交工作基石。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們就明確了自身的發展中國家定位。毛澤東多次對來訪非洲國家領導人說,中國和非洲同屬第三世界,永遠反對霸權主義。
身份上有歸屬感,實際行動上更是積極出力。新中國對新獨立的非洲國家總是率先承認,並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予以道義、物質上的支援。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恩來對非洲十國進行訪問,開啟了延續至今的新型中非關係。
同時,我們還積極推動不結盟運動發展。1954年4月,周恩來率團參加日內瓦會議,促成印度支那停戰協議;1955年,在萬隆亞非會議上大力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得到與會各國認同與支援。
成功的發展中國家外交,為新中國贏來廣闊的戰略周旋空間。隨著建交國數量持續上升,其中多數是亞非國家,逐漸在聯合國內形成了支援我方恢復聯合國合法權益的強大力量。
2006年8月28日,在黎巴嫩納古拉村,中國維和部隊排爆官兵排除一枚未爆炸彈。
又如,不放棄對發達國家的爭取。
新中國一直密切關注處於中間地位的國家,其中有代表性的是英法兩個具有影響力的國家。
英國在1950年就承認新中國,但直到1972年才建交,其間在我方恢復聯合國席位問題上先後持有棄權、支援贊成、擱置討論、後又倒退等多種立場。
二戰後,法國積極追求大國地位,大體奉行和第三世界國家為伴的外交政策。1964年,中法成功建交,一舉衝破了美國對新中國的封鎖。
英法作為歐洲大國,其對中國恢復聯合國席位的複雜、微妙姿態,影響了很大一部分歐洲國家。一旦戰略形勢緩和,就不難理解為何歐洲國家有那麼高的投票率、支援率。
再如,注重外交的靈活性。
蘇聯政府一開始堅定支援我方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然而,隨著中蘇關係變化,其態度也逐漸從毫無保留支援轉為支援但不提案,再變為只支援、不發言、不提案等。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處於冷戰守勢,需要與新中國改善關係以減輕戰略壓力,但又妄想以“反對”作為籌碼來實現利益最大化。時任美國駐聯合國代表老布什與100多個國家談了200多次,美國駐外使節也以“制裁”“援助”等多種方案威脅或利誘相關國家,甚至搞出了“雙重代表權提案”。
然而,當基辛格的北京觀光照片出現在紐約報紙上時,相關國家意識到中美關係正在發生重大變化,最終在投票中紛紛倒戈。
「展示公道、正義的蓬勃能量」
新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的訊息,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
目睹這一歷史時刻的巴基斯坦聯合通訊社記者伊夫蒂哈爾·阿里說:“在我長達半個世紀的聯合國記者生涯中,還沒有見過任何一件事能夠引發如此巨大的歡呼浪潮。”
阿里深知記錄歷史一刻是記者的職責所在。他跑進旁邊的一間電訊室,用電報向總部發回一條英文快訊,以最少的文字把“新中國來了”這個重大訊息搶發出去,“多一個字都會耽誤時效”。
在美國,時任坦尚尼亞常駐聯合國代表薩利姆身著中山裝在會議現場盡情舞蹈的照片,出現在各大報紙上。
1971年11月15日,新中國代表團首次出席第26屆聯大全體會議,受到各國記者的“包圍”。
新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也揭開了外交史上的新篇章。從此,聯合國成為中國開展全方位多邊外交,以及與世界各國良性互動、對話合作的重要平臺。50年來,我們以實際行動踐行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堅持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正當權益,成為世界和平的重要建設者、全球發展的最大貢獻者、國際秩序的堅定維護者和公共產品的積極提供者。
回顧歷史,聯合國剛成立時只有51個成員國,初期受到美國操縱。新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後,顯著擴充套件了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話語權,展示了國際體系公道、正義的蓬勃能量,也確實打開了我們的外交和發展空間,可以說為改革開放奠定了前提條件。
聯合國是踐行多邊主義的實踐場所,也是維護多邊主義的基本框架,還是將多邊主義由理念轉化為全球治理務實行動的機制保障。真正的多邊主義,不會從所謂“實力地位出發”拼湊小圈子、搞對抗式集團政治,也不會採取“合則用之、不合則棄之”的功利主義態度,更不會把自己或少數國家制定的規則強加於其他成員國,不會動輒制裁或者以制裁為威脅。
正如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說的,中國對國際多邊體系至關重要。“聯合國期待在世界和平與安全、生物多樣性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同中國開展更加緊密的合作,把聯合國同中國的關係推向新的高度。”
(作者湯偉為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
欄目主編:龔丹韻 文字編輯:夏斌 題圖來源:圖蟲創意 圖片編輯:雍凱
正文圖片均新華社發
來源:作者:湯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