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生命時報
主講人: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風溼免疫科主任醫師 趙金霞 □主治醫師 魏 慧
精力無限、活潑好動的孩子們,有時會告訴家長“腳後跟痛”。那麼,對於兒童以及骨骼未成熟青少年的足跟痛,家長們應如何應對?本期為您解答。
急性損傷
1.摩擦水皰:創傷使表皮內分離引起的表皮內水皰,不同皮層間的積液持續受壓引發疼痛。常見於足跟、足底,由行走或跑步時鞋襪摩擦導致。足部潮溼,例如出汗,以及壓力點(鞋襪不合腳或新鞋襪)也會增加面板受到的摩擦力,促使水皰形成。家長要給孩子穿合腳的鞋子;保持襪子乾燥,吸汗的襪子可降低水皰風險;活動前或面板受到刺激但尚未形成水皰時,在足跟處使用保護性貼布和足墊能減少摩擦,防止摩皰形成。輕微疼痛的小水皰可清潔後使用貼布;較大或疼痛的水皰應引流液體,同時保留水皰表皮;開放或破潰的水皰剪去水皰表皮,以防死皮變硬增大摩擦,使用開放型水皰貼覆蓋水皰基底,用紙質膠帶和彈性膠帶覆蓋水皰貼;水皰癒合前,每日浸溼敷料後取下並檢查水皰,隨後再次包紮,如有發紅、疼痛加重、腫脹和流膿等感染徵象,應立即就醫。需注意使用凡士林等軟膏或爽足粉不能減少水皰形成,還可能增加水皰風險。
2.足底刺傷:引起損傷的物品包括釘子、針、其他金屬物、木頭、石頭和玻璃,此類傷口的感染風險很高,需及時就診。
3.撕裂傷:通常包括赤腳踩鋒利物品的切口,家長應特別注意異物,及時去醫院處理傷口。在傷口縫合術後檢查傷口,不能讓孩子游泳,洗浴時不能浸泡傷口,定期檢查傷口有無感染。
4.挫傷:可因急性創傷(如從高處墜落)或徒步/越野跑時踩踏到樹根或石頭引起。家長應幫孩子受傷部位制動,區域性冷敷,及時去醫院檢查。
5.跟骨骨折與跟腱斷裂:嚴重創傷,孩子往往疼痛難忍並伴有足部活動障礙,需及時就診。
過度使用性損傷
1.跟骨骨突炎:最常見的足跟痛病因之一,尤其是踢足球、打籃球或參與體操、田徑/跑步的兒童,好發於男孩,是與活動相關且起病隱匿的慢性足跟痛。此外,沒有後跟緩衝墊或支撐的鞋(如拖鞋),或後跟有鞋釘的運動鞋(可將衝擊力集中到足跟,特別是足球釘鞋),都可能加劇跟骨骨突炎的疼痛。因此家長可在孩子鞋中放足跟杯墊或託墊;按需減少引起疼痛的活動,在症狀消退後再逐漸增加活動;患處每日冰敷20分鐘,增加小腿肌肉拉伸和力量訓練;按需使用非甾體抗炎藥,但不應在鍛鍊前使用,也不應為提高可耐受的活動量而使用;如按照上述處理4~8周沒改善,應及時就診。
2.足底筋膜炎:兒童和青少年較少發病,但肥胖兒童需注意。該病表現為“晨起第一步”,即疼痛在起床後的幾分鐘裡出現,而後改善或消失。可能感覺鞋裡有石頭,用足外側行走可減輕疼痛。如果孩子出現這些情況,要及時就診。
3.跟骨後滑囊炎:可能與跟腱炎並存,導致跟腱與跟骨之間疼痛、發紅和腫脹,通常由於孩子穿不合腳的鞋運動,鞋與足跟之間相互摩擦所致。
4.跟骨應力性骨折:兒童中最常見的後足應力性骨折,鈣攝入不足和繼發性閉經相關骨質減少的少女發生率更高,應及時去醫院就診。
感染性、神經性和全身性病因
1.蜂窩織炎和膿腫:通常繼發於面板損傷,如足跟水皰、刺傷或昆蟲叮咬,也可由異物殘留,如碎片、石塊或玻璃片引起,表現為局部發紅、腫脹、壓痛和硬化。家長需帶孩子及時去醫院治療。
2.反應性關節炎/附著點炎:通常表現為不對稱的寡關節炎,臨床表現包括前驅性腸道或泌尿生殖器感染症狀,肌肉骨骼體徵和症狀,關節外體徵和症狀。如果孩子近期有腹痛、腹瀉、尿頻、尿急、尿痛,之後出現了關節腫痛,特別是踝關節、足跟、膝關節腫痛,甚至出現眼睛發紅、視力下降、腳趾腫脹,需及時去兒童風溼病專科就診。
3.幼年特發性關節炎:兒童期風溼病往往出現在10~19歲,此時正是體育活動量增加時期。就診時最常見的受累部位是膝關節和髖關節,但踝部或足跟也可出現反覆疼痛,通常可發現跟腱炎和足底筋膜炎。如果孩子關節腫痛,特別是踝關節和/或膝關節,或足跟腫痛持續6周不緩解,夜間腰骶部疼痛,臀區或腹股溝區疼痛,甚至出現眼睛發紅、畏光、視力下降、足趾或手指腫脹,特別是一級親屬有罹患風溼病,家長要特別重視,帶孩子及時就診。如果不及時治療,孩子不僅覺得疼痛難受,還影響孩子生長髮育及未來生活質量,甚至危及生命。
4.跗管綜合徵:通常表現為累及足底、足遠端、腳趾且偶有累及足跟的疼痛、灼燒感、麻木和麻刺感,疼痛可向上放射至內踝。不適感常在夜間最強烈,站立後可能加重,患者有時十分想脫掉鞋子,此時應及時就診。
本文來自【生命時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