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們常常用“佛系青年”形容當下無慾無求的年輕人,沒想到這個詞竟是來自於彼岸的日本。2014年,日本—本雜誌首度提出“佛系男子”現象:不結婚、不生育、不消費,無慾無求。這其實也是著名日本管理學家、“策略先生”大前研一筆下的“低慾望社會”病灶的典型症候。
當前鄰國日本就正在經歷低慾望的社會風氣,而且大有一發不可收拾、向著周邊逐步擴散、愈演愈烈之風。
那麼到底什麼是低慾望社會?現在的日本又被它折磨成什麼樣子了呢?
日本的現狀
“低慾望社會”一詞最早出現在日本知名學者大前研一2018年出版的著作《低慾望社會》。整本書裡他剖析了當今日本社會的現狀:年輕人的焦慮和對未來的不安,很多人不買房不買車,也不想結婚。只想從現在開始拼命存錢然後混等著退休。
他們的生活裡已經少了很多想做的事,也不敢隨意給自己定下目標和希望,整個人生就充斥著無慾無求的低慾望生活到老。
看到這裡是否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如今中國的年輕人中間似乎也存在這種低慾望的現狀,很多時候不是我們不想做,而是一腔熱血早就被生活磨平的稜角。逃避心理會覺得沒有希望就沒有失望,那麼剩下就是沒有慾望的得過且過了。
不過也有很多人覺得這樣低慾望生活也不是什麼壞事,起碼比無休止的放縱要好得多。為何要被單拎出來孤立或者批判呢?那是因為在中國的它也許尚未成型,但是在日本它的意識形態整個浸透入社會就要比在中國的誇張得多得多。
“少子化”緊張
我們都知道日本已經蟬聯了很多年的少子化國家,最近一些年份日本的出生率甚至達到過負數。
究其原因除了日本老年人確實比較長壽外,還有年輕人壓力過大,還有主流形態對於家庭構成的刻板印象更加勸退這些年輕人:他們固有觀念裡男人要外出工作養活一家老小,而女人則是要在煮飯做家務帶小孩。
很多年輕人從小生活在這樣的家庭結構中,甚至自己父母的辛苦。但是到了自己試婚年齡的年齡,他們深深感到自己做不好這些,愧不能跟父母一樣主內主外,況且現在的社會養大一個孩子已經不是像上一代只需吃飽飯簡單。
孩子從出生到成年,中間的撫育和教育不但精心挑選,用上最好的,還要為其負責,培養他正常為一個合格的人。這都不是說說而已的事情,從養孩子開始開銷就要佔一個家庭一半的年收入。很多人高呼受不了。
所以有很多年輕人選擇只要愛情不結婚,或者有些年乾脆不結婚,也不要用婚姻來捆綁自己。
另外由於高速發展社會也造成一定的浮躁感,當離婚、家暴、未婚生子成為常態化,很多人開始懼怕婚姻,害怕自己成為下一個婚姻裡的受害者。所以寧願用不婚不育換取自己一生的安定。這也是現實帶來的無可奈何。
目前少子化情況確實不只日本一家,像是中國、韓國、新加坡等亞洲發展好的國家中都存在這樣的問題,而且愈演愈烈的形勢讓這些國家好生頭疼。
可是作為帶頭者的日本至今並沒有什麼好的解決辦法,也沒能起到警示作用。畢竟當社會達到婚姻自由和發展到一定程度時,這個問題是一定會產生的。
我們看到日本最近幾年也有在努力解決這些問題,在日本生育一個孩子有很高的補貼可以領取,電視劇裡還會常常刻畫溫馨的愛情和家庭故事,都是旨在讓年輕人放寬心去組建家庭,但至於成效只能說見仁見智吧。
“啃老族”存在
除此以外,日本的啃老族人群也在社會構成中佔比很大。可能不同於中國,日本啃老族歷史形成更早,所以這幫啃老族年齡更大。
根據日本相關資料統計日本本土生活著400萬的啃老族,其中最大還有70歲的。他們中大部分從來沒有出去工作過,或者完全沒有經濟收入,完全住著父母的房子、依靠父母的救濟而生活的。
而他們這輩子也沒有什麼為自己或者為父母著想,只是得過且過的過著一天天。由於日本電子遊戲和動漫產業相當成熟,很多啃老族都是從年幼的時候打著遊戲或者看著動漫的長大,也就慢慢地長成了一個宅男,整天沉迷在其中,無法自拔。
而到了成人時候他們無法踏入現實的社會,更無法調節自己去適應工作。於是他們只能退回到讓他們感覺舒服的虛擬世界去,把遊戲世界當成現實世界,把動漫美女角色當成自己幻想中老婆。把房間當成了避難所。
日本媒體曾經採訪過一個年近七旬的啃老族,他終日與遊戲為伴,以速食果腹,家裡垃圾成堆也從不清理。而父母早年過世之後只剩他一個人依靠著遺產度日,他自己描述到如果有一天遺產花完他就用自殺結束這一生。
只能說這樣頹廢的生活不知道是孤獨老年人的悲哀呢,還是日本社會的病態根源呢?
情緒的傾向
只能說日本的這種“喪”文化不是個體現象,從歷史原因來看90年代初期日本經歷了一場泡沫,給了很多熱血澎湃的青年人一計沉重的打擊,一部分人就此一蹶不振,給社會來帶不少不良的影響。
其次日本面對成人的動漫、遊戲和商業體很早就開始發展,也讓一部分日本人找到可以逃避現實的地方。像是中國上了年紀的人會批評下一代的享樂主義、資本主義或是消費主義這種情況在日本並不會出現。
日本人很注重隱私,不會去隨便打聽對方是做什麼工作的、年薪多少,也不會隨意將自己這些隱私告訴別人。所以也讓很多宅男不會知道外界的競爭壓力,不會感到來自外界的壓力。
而從現實原因來看,即便不是日本的宅男群體,日本年輕人的生活也不輕鬆。日本大小企業工作都很忙碌,加班開夜工是常態,被工作忙到焦頭爛額更是家常便飯。在這樣的情況年輕人又從哪裡再抽出精力去組建一個家庭或者去維繫友情呢?
所以這也帶出日本另外一個問題。很多日本人雖然接人待物都相當隨和,但是他們不會輕易讓他人走入自己內心,也不會隨便和他人結成無話不談的好友。缺失的情感加速了他們對生活的無所慾望。世界很大,但是他們只能活在自己小圈子裡。
小結:
綜上所述,我們看到現在的日本社會現存的很多棘手問題。少子化、啃老族、冷漠精神各個都在壓得這個社會喘不口氣。但是在這些背後我們看到本應該成為社會中堅力量的青年人最萎靡的時刻。
不幸的是這些情況在中國也多多少少地存在著。可能在中國在90年代引入日本製造業、電子產業和動漫產業後的確加速了中國發展,但是卻沒有想到把日本這些“喪”文化也帶入中國生根發芽。
低慾望社會如果只是個別的現象那問題不大,但如果波及到了整個社會,那麼不良情緒的惡性迴圈,最後只能導致整個國家執行的癱瘓。
所以對中國而言,一切還沒有發展到像日本那麼嚴重的情況,而且兩國的國情不一樣,中國應該儘早地去糾正、去引導,才能避免重蹈日本的覆轍。
對待自己、對於生活,我們還是要抱著希望和努力而活,去實現自己制定的一個個小目標,拼湊起成大目標。用自己踏實腳步去丈量和夢想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