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結束的第十四屆全運會上,廣東代表團在競體和群體專案中全面開花,獲得75金42銀66銅,共183塊獎牌的成績名列前茅。如此優異成績的背後,凝聚了運動員、教練員、管理人員的汗水,同樣也少不了“幕後英雄”的鼎力支援。廣東省二沙體育訓練中心(以下簡稱“二沙”)科研團隊為廣東體育插上科技的翅膀,幫助運動員閃耀奧運、全運賽場。
今天起,南方+將推出《探訪“冠軍搖籃”》系列報道,帶您走進“神秘”的二沙體育訓練中心。第一篇我們先說說科研如何助力廣東體育“提速”。
為備戰1956年墨爾本奧運會,二沙體育訓練中心於1954年建成投入使用,是新中國第一個體育訓練基地。容國團、陳鏡開、容志行等都是從“二沙”走出的中國體育的標杆人物。
截至目前,“二沙”培養的運動員共奪得34枚奧運金牌。在第十四屆全運會上,“二沙”培養的運動員獲得35金17銀32銅的優異成績,創造了省外作戰金牌數和獎牌數的最高紀錄。
走進二沙體育訓練中心,牆上的七個紅色大字十分醒目,容國團“人生能有幾回搏”的豪言壯語,是人們對“冠軍搖籃”的第一印象。
目前,“二沙”共設有13個運動管理中心,包括跳水、田徑、游泳、籃球等18個專案。
蘇炳添前60米超博爾特
蘇炳添東京奧運會跑出9秒83破亞洲紀錄的成績,成為首個進入奧運百米決賽的中國人,在32歲這個年齡,蘇炳添創造了中國速度和亞洲速度的奇蹟。
其實在這個備戰週期,蘇炳添曾存在體能和技術上的不合理情況,呼吸和速度節奏也需要調整。對此,科研團隊透過科技儀器和裝置對運動員的動作、體能、技術、恢復等各個環節進行全方位捕捉和監控,利用科技手段擬合出“冠軍模型”。
教練員參照“冠軍模型”,對蘇炳添的體能和技術進行全面分析,量身定製個性化的攻關方案,讓其建立神經肌肉系統在更高競技水平時的動力定型。
值得一提的是,曾有一名世界頂級生物力學專家,為很多頂尖短跑運動員做過預測,蘇炳添預測的極限成績為9秒83。然而在眾多預測中,只有蘇炳添跑出了預測的峰值。
資料統計顯示,蘇炳添前60米的參考用時成績,達到不可思議的6秒29,從數值看,超越了美國科爾曼保持的6秒34室內60米世界紀錄,比博爾特9秒58世界紀錄前60米的用時6秒31還快了0.02秒。他的前程啟動能力當真屬於世界頂級行列。
“預測和實際成績分秒不差,非常神奇,讓很多教練不得不相信科研的力量。不過,雖然預測到了結果,但蘇炳添前60米只用時6秒29,比博爾特還快,這是預測不到的。我們要客觀地看待科研助力,它很有幫助,卻也不是‘神仙’。”廣東田徑隊短跑教練梁嘉鴻認為,短跑是速度和力量相結合的專案,每一個環節都非常關鍵。透過科學儀器的監測,運動員最大速度、最大功率、平均速度、平均功率等一系列資料都會直觀展現出來,這些資料不僅加深了教練員對於運動員的認識,更幫助運動員更加科學地進行備戰。
冠軍不可能“流水線”培養
譚秋嬌、曾蕊和陳潔三名廣東運動員包攬了第十四屆全運會女子三級跳遠的金銀銅牌。在日常訓練中,科研團隊配合教練運用紅外測速儀,建立運動員對攻板速度(起跳前的加速過程)的認知,整個過程可以實時顯示。教練還會根據力量訓練的需求,配合教練運用血流限制帶技術,透過限制血液流動,促進力量訓練的效益。
“在資料全面監控之前,教練員只能用肉眼觀察結合經驗判斷,有時0.1秒內發生的事情根本看不出來,全面監控為教練提供了更準確的判斷依據。”廣東田徑隊教練熊曉春透露,“科訓醫”相互配合的過程,也是大家相互促進、不斷去摸索的過程,教練員由此得到了很多啟發。
熊曉春透露,雖然科研對運動員成績的幫助不小,不過在一些訓練環節上,高水平教練的經驗比單純的生物指標更具指導意義。
“有時生物指標低了,提示運動員運動量過大或不在狀態,但麥指導(廣東省二沙體育訓練中心田徑運動管理中心主任兼總教練)認為正常,結果確實如他所說。這不是說科研資料不準確,科研助力還處於發展階段,需要結合教練的經驗,做更多的探索。”熊曉春說。
未來運動員的培養,能否在科研的幫助下形成“流水線”作業?熊曉春認為並非如此,他表示,“在普及層面可以更多嘗試模組化的訓練方式,而到了頂尖領域,則是人與科技的良好結合。就好像一個精美的飾品,先用機器打磨出一個外形,再由純手工進行精雕細刻。”
【記者】彭博
【圖片】新華社 廣東省體育局
【作者】 彭博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