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把時間撥回到4年10個月前的2016年12月25日,在這一天我國空軍接收了首批4架蘇35S,這個時候的中國軍迷是幸福的,因為這個時候蘇35S是空軍裝備的最先進的戰鬥機。不過在第二批交付時的次年蘇35S跌下神壇,先是2017年3月9日,央視報道了殲20正式進入空軍序列的訊息,隨後殲10C和殲16在建軍90週年上公開亮相,這意味著蘇35S還沒交付完畢便已經“落後”,效能在空軍只能排到第4位。用20億美元購買24架“落後”的蘇35S,很多網友對此頗有微詞,認為中國當了“冤大頭”。不過真的是這樣嗎?答案顯然不是!事實上引進蘇35S我們不僅沒有當“冤大頭”,還從這次購買中收穫了很多。
首先,蘇35S合同的簽訂意味著中俄兩國的關係進一步密切
之所以這樣認為,筆者認為當時國家有兩重考慮。第一重考慮是從戰略合作的角度來看,當時中俄兩國都“苦”美國久矣:在2010年中國GDP超過日本之後,美國於次年搞了個“重返亞太戰略”,開始全面針對中國。對俄羅斯而言,在2014年的克里米亞危機後,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俄羅斯進行了全面制裁,再加上2014年下半年原油價格突然崩盤,從年中115美元的高位跌到了55~58美元,跌幅將近50%,俄羅斯經濟遭受重創。在這種嚴峻情況下,尚不強大的中俄需要聯合起來應對美國的無理打壓。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中國從俄羅斯購買蘇35S就具有了戰略上的一個意義。兩國之前一直停滯不前的蘇35S採購談判也在在2014年突然“高歌猛進”,俄羅斯不僅幾乎全盤答應了中國的條件,並且給出的價格也比之前更加優惠,更直言將對中國“無限量供應”這款當時俄羅斯最先進的戰鬥機,這在以前絕對是不可想象的。合同很快在2015年簽訂,並且中國僅用了3年內便拿到了全部24架蘇35S。
第二重考慮就是中國要深耕與俄羅斯的長期關係,雙方的貿易需要一定程度上的平衡。俄羅斯由於歷史上的原因,重工業都放到了軍工上,輕工業極為薄弱,再加上前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經濟一落千丈,因此俄羅斯每年都從中國採購很多東西,吃穿用都有。但是中國工業實力極強,很多東西都能夠自行生產,因此俄羅斯能夠出口到中國的很少,除了石油天然氣這樣的能源之外,就只剩下高階武器出口。因此購買蘇35S在某種程度上算是中國政府對當時平衡中俄雙方貿易的一種嘗試。
其次,蘇35S在空軍曾經起到了壓艙石的作用
我們分析蘇35S引進的時間,就會發現引進蘇35S這一步棋其實非常關鍵。正如本文第一段提到的那樣,在蘇35S第二批交付的那一年,先是2017年3月9日,央視報道了殲20正式進入空軍序列的訊息,隨後殲10C和殲16在建軍90週年上公開亮相。當然緊接著就是蘇35S很尷尬地突然“落後”了,這也是我國購買蘇35S爭議最大的地方。
但是筆者要說的是,一方面,殲10C、殲16和殲20當時都處於首批次交付狀態,戰鬥機上面的新裝置還需要磨合;而且在最關鍵的發動機上面,當時交付的這三款戰機用的還是俄製發動機。可以說殲10C、殲16以及殲20雖然在整體效能上比蘇35S更先進,但是當時的技術狀態是不穩定的,一旦出現大的問題導致不能快速量產,空軍是需要蘇35S來救場的。所以至少在這三款機型技術狀態徹底穩定前,蘇35S對於空軍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是壓艙石的存在,這一點從空軍對蘇35S的使用上便能看出端倪,24架蘇35S全部裝備了有“南天霸”之稱的南部戰區某旅,而該旅的防區就包括南海。此後蘇35S便開始頻繁出現在南海上空參與遠端巡航,是當時空軍參與維護南海領土主權的主力機型。蘇35S更在2018年與轟6K等其它戰機一道飛越巴士海峽並參與了繞島。直到殲16和殲10C能夠挑大樑之後,蘇35S才慢慢從大眾的視野裡淡去,也因此所謂的第二批次蘇35S自然就無疾而終了。
最後我們來看看從引進蘇35S獲得的新技術
網上有一種說法就是空軍希望仿製蘇35S的117S發動機。這個其實就是謬論,一方面中國當時不僅已經有了自研的太行系列,而且已經開始研製更先進的渦扇15。另外從殲11B開始,我軍的殲11系列,殲16的殲15已經開始大量使用國產的太行發動機。前不久到俄羅斯參加演習的第二批次殲16,以及這次珠海航展亮相的殲20和殲16D據說甚至都用上了最大推力不遜色於117S的太行改發動機。另一方面,中國在2018年珠海航展上展示的殲10B推力向量驗證機所採用的推力向量技術也與117S完全不同。連借鑑的意義都沒有,所謂的仿製117S自然就是謠言了。
引進是蘇35S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其實是借鑑其機體結構
如果說90年代初期引進蘇27SK解決了當時我國空軍對現代化的迫切需求的話。那麼這次引進蘇35S就關係到了我軍主力的殲11系列(殲16)和殲15系列未來的發展問題。之所以這樣講,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在殲20這樣的重型五代機生產數量不可能太多,以及海五代有可能只是一款中型五代機的前提下,殲11系列(殲16)和殲15系列自然就成為了我國海空軍的絕對主力機型,裝備數量也將會極其龐大。PS:數量不多不行,“美帝亡我之心不死”啊。
那麼殲11系列(殲16)和殲15系列的後續改進自然就需要被認真考慮。後續改進自然就會涉及到機體結構的改良,雖然戰鬥機的航電和武器系統我們是絕對的業界領先,但是對於蘇27機體結構的研究還是要嚴重落後於俄羅斯。而蘇35S正是目前蘇27家族裡唯一堪稱完美地解決了“跨音速陷阱”的機型。
之前筆者那篇關於蘇30MKK的文章裡提到,蘇30MKK基於老蘇35UB的機體打造,屬於俄羅斯蘇27家族的第二輪機體加強的產物,透過強化中機身的2號油箱下壁板,使得發動機吊艙、主起落架、機翼機身連線機構的強度得到了進一步增強,從而部分解決了“跨音速陷阱”。至於為什麼強化2號油箱下壁板就能提高機身強度,從下圖中我們就能找到答案,這張線形圖是蘇27家族的油箱分佈,兩側伸展出來的是機翼油箱,中間的這一整塊就是2號油箱。很顯然2號油箱是整個機體結構的核心所在,整個機體結構都是從2號油箱下壁板展開的,2號油箱的結構強度基本上決定了整機的結構強度。
而蘇35S重新設計了整個2號油箱,結構上更加最佳化,同時得益於俄羅斯超大尺寸鈦合金件的加工能力提升,設計人員用一整塊鈦合金板取代了2號油箱上原本需要多個鈦合金件焊接起來的下壁板,從而完美地解決了困擾整個蘇27家族近30年的“跨音速”陷阱。
殲11B首次公開亮相在2006年,如今已經快要到服役壽命中期,殲11B的中期延壽迫在眉睫。顧名思義,中期延壽除了升級必要的航電系統和翻新發動機之外,透過翻新機體來延長機體的使用壽命也是重中之重。去年出現的白頭殲11B其實可以理解為殲11B的中期延壽型號,可能其中就使用了來自對蘇35S的研究成果。同樣的需求還出現在殲15身上,作為艦載機,殲15機體結構要額外加強,這無疑會影響殲15從航母起飛時的最大載彈量和載油量。彈射版的殲15T還好說,使用電磁彈射能夠以最大起飛重量起飛。但是對於依然裝備滑躍版殲15的“遼寧”艦和“山東”艦而言,這就影響比較大了。而透過借鑑蘇35S的機體結構,在殲15進行中期升級的時候進行機體結構的改良,減少的機體重量可是能全部轉化為殲15的燃油和載彈量,這對提升兩艘航母的戰鬥力而言可謂是至關重要。
引進蘇35S的第三個重要原因就是其先進的飛行控制系統
眾所周知,現代化戰鬥機裝備了大量的先進航電裝置,雖然這讓戰鬥機變成“耳聰目明”和“本領強大”,但由此也帶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各種感測器獲得的海量資料需要得到及時處理,不然就無法轉換成戰鬥力,如果單憑飛行員肯定是不行的,因此先進的飛行控制系統顯得尤為重要。蘇35S之前的蘇27家族成員基本都是採用半電傳半機械的混合飛控,無法實現“解耦飛行控制”,比如戰機要上升高度,必須先把機頭向上拉起,但是戰鬥機在不同的空速條件和負載情況下有著不同的仰角限制,超過這個限制就會發生失速,現代化戰鬥機一般透過計算機自動控制仰角來避免失速的發生,但是這樣做又會限制戰鬥機的機動效能。
而蘇35S則透過其全新的“綜合化數字電傳”飛控系統實現了“解耦飛行控制”,前後的翼面在電傳計算機的控制下能夠相互組合協同工作,比如襟翼、副翼一起偏轉,或者襟、副翼與尾翼一起偏轉,這樣一來,蘇35S便能夠實現大仰角機動,而這種機動也被冠以“超機動性”,是標準五代機的標配。全新的“綜合化數字電傳”飛控系統給蘇35S帶來的另一個改變就是取消了背部的減速板,取消背部這塊龐大的減速板不僅有助於減輕機體重量,而且有助於增強機體強度和增加寶貴的機體內部空間。而蘇35S的這套“綜合化數字電傳”飛控系統更厲害的地方就在於還實現了“飛-火-推”一體,也就是將發動機推力向量噴口的狀態控制納入了進去,該項技術不僅讓蘇35S的117S發動機獲得了極高的可靠性,而且在任何情況下其向量推力都能夠起作用,從而獲得了大幅超越傳統四代/四代半戰機的超機動效能。
PS:“飛-火-推”一體化對機動性的影響有多大,我們舉個例子大家就知道了,印度的蘇30MKI雖然裝備了AL-31FP推力向量發動機,但是由於沒有這套系統(只採用了簡單的火推交聯技術),向量噴口的轉動需要飛行員手動進行,因此除了在航展上展出一些精心設計的超機動動作騙騙外行之外,其戰鬥力比起當時我國同時期購買的蘇30MKK來說並沒有什麼本質上的改善。
“飛-火-推”一體化還能夠讓蘇35S空戰發射武器更加高效。與很多人認知的“戰鬥機發射空空導彈只需要鎖定目標,然後按下發射按鈕”不同,現實中戰鬥機發射空空導彈是需要一定條件的,其中流程可謂是相當繁瑣。
比如發射中距空空導彈,飛行員需要手動開啟雷達並選擇掃描模式,發現目標後飛行員還需要一直保持跟蹤,等待火控計算機自動裝填目標引數之後,然後手動接通導彈的電源,解除導彈火控保險,鎖定再發射。
如果是發射格鬥彈,飛行員除了要保持跟蹤敵方目標並等待火控計算機自動輸入敵機飛行引數外,還需要冷卻導引頭,由於傳統格鬥彈的導引頭冷卻劑(液態氮)的工作時間只有數十秒,如果導引頭冷卻劑用完後導彈仍未擊中目標,則此次攻擊機會就沒了,因此什麼時間開啟冷卻開關是非常考驗飛行員的。
但是在實現了“飛-火-推”一體化之後,只要瞄準目標,整個系統就能夠根據飛行員的命令自動協調戰鬥機的各個功能模組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發射準備,並且計算出最優發射時機。整個發射流程除了瞄準和下達命令,其它工作都由系統自動完成,大大減輕了飛行員的工作量。
我國自行研發的“飛-火”一體化系統早在殲轟-7A上就已經實現,但是我國的“飛-火-推”一體化系統,直到殲10B推力向量驗證機於2018年公開展示的時候才算是研製成功。在這過程中引進蘇35S極有可能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而這項技術在未來必然會應用在使用渦扇15發動機的殲20上面,從而讓殲20彌補上最後的短板。所以說,空軍引進蘇35S不僅不是“冤大頭”,反而對我國空軍的建設與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是妥妥的“神來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