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9月,在八路軍擊斃了日軍“名將之花”阿部規秀之後,日軍為給阿部規秀報仇,深入晉察冀邊區建立大量軍事據點,試圖切斷八路軍後路。
為應對日軍的攻勢,八路軍召開軍事會議。
一位司令員在會上詳細講述了軍事部署,將此次的戰鬥定為“淶靈戰役”。
而在這場軍事會議結束後的幾個小時裡,一名宣傳科幹事在未請示的情況下,擅自將《工作通訊》的內容定為“淶靈戰役”,將主要作戰方向和作戰目的都寫了進去,意圖以此鼓舞士氣。
當這位司令員無意間看到這篇《工作通訊》時,當場怒目圓睜,掏出手槍衝向政治部,因為此篇《工作通訊》,儼然是將八路軍作戰計劃洩露了。
如果不是政治部部長及當時的宣傳科科長在場承諾收回報紙,恐怕這位司令員當場就要以洩密罪來親自處理這位幹事。
這位脾氣“火爆”的司令員就是楊成武。
“軍中趙子龍”楊成武
1914年農曆九月初九,楊成武生於福建長汀的一戶貧苦人家。
小時候家裡清貧,叔伯看他聰明,覺得他將來能做出一番事業來,於是東拼西湊供他上學。
好在叔伯並未看走眼,楊成武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長汀福建省立中學。
1929年,蔣介石調集大軍,對井岡山進行第三次會剿,各地起義興起,楊成武毅然決然決定隨啟蒙老師張赤男加入“閩西暴動”,後隨起義部隊登上井岡山,加入到紅軍的行列中。
第二年,楊成武成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楊成武就這樣開始在革命活動中進行歷練成長,從一名普通的農家少年成長為我黨我軍智勇雙全、能征善戰的“百戰將星”,被毛主席稱為敢打頭陣、勇當前鋒的“軍中趙子龍”。
在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楊成武作為“紅大”第一期學員提前畢業,奔赴抗日前線,先後擔任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獨立團團長、獨立第一師師長兼任政治委員、晉察冀軍區第一分割槽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他先後參與了平型關戰役、百團大戰、雁宿崖戰鬥、黃土嶺伏擊戰等一系列抗日戰鬥,有力地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鼓舞了我軍的鬥志和信心。
其中讓楊成武“一戰成名”的戰役便是黃土嶺伏擊戰。
在此戰役中,楊成武利用迫擊炮成功擊斃了日軍“蒙疆駐屯軍”最高司令官阿部規秀中將,這也是在日軍侵華戰爭以來,中方在戰場上擊斃的第一個高階將領。
炮擊日軍“名將之花”
1939年10月31日,正在阜平青山村參加中共北方局會議的楊成武收到了一份來自淶源的情報:坐鎮張家口的日軍“蒙疆駐屯軍”司令兼獨立混成第二旅團團長阿部規秀中將,派下屬率領日軍和偽軍1000餘人進駐淶源,意圖兵分三路向一分割槽根據地進行“掃蕩”。
得知此訊息,楊成武馬不停蹄趕回分割槽,召開會議,進行軍事部署。
在回程途中,楊成武一刻也沒閒著,特地繞道銀坊、雁宿崖、白石口、黃土嶺,仔細觀察這些地方的地形地貌,意圖選擇最好的伏擊點來阻擊敵人。
不得不說,楊成武有著極高的軍事才能和敏銳的目光,不負“軍中趙子龍”的美譽,他能夠根據地形地貌迅速構思出伏擊日軍的計劃,並很快將戰鬥部署和作戰命令下達到各團,迅速開展準備工作。
而與此同時,狂妄自大的日軍並未將八路軍放在眼裡,甚至在休息時也不派士兵警戒。
就這樣,沒有準備的日軍遇上了有準備的八路軍,自然是陣腳大亂,全軍覆沒。
而楊成武並沒有因為這場戰鬥的勝利沾沾自喜,而是冷靜地向下屬分析日軍的作戰規律。
日軍在每次失敗後,必然會出兵報復,當戰敗的訊息傳回去時,他們會派出大隊人馬朝我軍撲來,意圖在我軍消化“勝利果實”時,打我軍一個措手不及。
而楊成武正是抓住了這點,為“名將之花”阿部規秀精心設計了他的死局“口袋陣”。
11月5日,阿部規秀率軍從龍虎村向白石口前進。
為將日軍誘入黃土嶺的“陷阱”中,楊成武派出小股部隊對日軍進行誘擊,在接火後若即若離,使日軍欲戰不能,欲追不及。
在日軍兩次撲空後,阿部規秀突然得到情報,說黃土嶺附近有八路軍主力活動。
得到訊息的阿部規秀如餓狼看見肥羊般,立馬率領大部隊奔向黃土嶺。
這正中了楊成武下懷。
八路軍早已在黃土嶺以西的峽谷周圍為阿部旅團設定好了一個非鑽不可的“大口袋”。
但此時,阿部規秀又得到了黃土嶺西北部有八路軍主力的情報,判斷八路軍會從自己身後攻擊,為避免被殲,立即改變主意,做出收兵回營的決定。
但這並不能改變大勢,阿部規秀在之後的交戰中雖多次組織反撲,但並未成功。
在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激戰後,日軍死傷過半。
而就在此時,一團團長陳正湘發現一座獨立院落前有幾個挎著刀的日本軍官進進出出,而院後的小山包也有日本軍官用望遠鏡觀察。
陳正湘以他多年來的軍事眼光判斷這座獨立院落是敵人的指揮所,而小山包是敵方設定的觀察所。
當即下令迫擊炮連對這兩個目標發動攻擊。
隨著陳正湘的命令,四發迫擊炮彈向獨立小院和小山包飛去,在目標點爆炸。
陳正湘並未就此鬆懈,隨即下令對這兩個目標進行第二次攻擊。
而在炮彈襲來之際,“名將之花”阿部規秀正身處於指揮所中。
最終炮彈爆炸,阿部規秀因失血過多而“凋謝”,慘淡地死在廢墟之中。
阿部規秀的死震驚了日本朝野,狠狠撲滅了日軍心頭的囂張氣焰,當晚日本降半旗來哀悼這位“名將之花”。
黃土嶺戰役最終以中方的全面勝利結尾。
黃土嶺戰役是繼平型關大捷後的又一次震驚中外的抗日大捷,它再次證明了中華民族是不可辱沒的。
但日本人並不會因此善罷甘休,為給“名將之花”阿部規秀報仇,日軍深入晉察冀邊區開闢前沿陣地,在三甲村、東團堡、張家峪等地建立了大量軍事據點,試圖切斷八路軍的退路。
淶靈戰役也就此展開了。
積小勝為大勝的淶靈戰役
在百團大戰的第二階段中,淶靈戰役是八路軍在冀晉邊境對日寇發動的一場精彩絕倫的進攻作戰,在聶榮臻、楊成武等傑出將領的指揮下,八路軍勢如破竹,英勇奮戰,連續取得三甲村、東團堡等一系列戰爭的勝利,是敵後戰場“積小勝為大勝”的經典案例。
1940年9月16日,為破壞日軍交通線,瓦解摧毀日偽軍據點,趁機奪回淶源、靈丘兩縣城,晉察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聶榮臻決定利用駐防河北淶源、山西靈丘地區的日軍調整部署、兵力減少之機,集中我軍大量兵力,發動淶靈戰役。
而楊成武所指揮的右翼隊將攻擊重點放在了淶源縣。
9月22日晚,右翼隊對淶源城及外圍據點發動攻擊。
經過通宵激戰,一團攻佔了縣城東、西、南三面城關,打得日軍只得退回城內據守。
但由於缺乏重武器,加之日軍頑強抵抗,猛烈反擊並釋放毒氣,一團沒有辦法,只能相繼退出戰場。
楊成武得知這一情況,立馬和聶榮臻報告,提議改變部署。
遂將攻擊矛頭指向了三甲村、東團堡、中莊等外圍據點。
楊成武深知三甲村是屏護淶源、扼守交通的一個要點。
只有啃下這塊“硬骨頭”,八路軍才能切斷淶源和易縣敵人的聯絡,為最後攻取淶源城作保障。
為此,楊成武將攻打三甲村的任務交給了配屬作戰的第三分割槽二團。
團長蕭思明、政治委員黃文明深知自己肩頭的重任,親自跑到村前觀察地形,瞭解敵情。
最終決定由一營擔任主攻,以一連攻打村內;三連攻打西山,二連以1個排攻打東山,主力則佔據有利地勢,對敵人的增援部隊進行阻擊;四連作為預備隊待命。
起初,一營的行動並不順利,僅一連佔據攻佔了村南道口兩個偽軍碉堡,其他連隊傷亡較大。
但團長蕭思明並未就此自暴自棄,反而組織召開軍事民主會,討論失利原因,發揚民主,集思廣益,最終制定出了分割敵人、逐個擊破的作戰計劃。
這個作戰計劃效果斐然,打了敵人一個措手不及,讓二團一營在一團三營的協助下,透過兩天的激戰,順利拿下了三甲村的所有據點,並繳獲了大量物資。
而在三甲村激戰戰正酣之際,二團三營在團政治處主任曾海庭的指揮下,對中莊據點發起了猛烈的攻勢。
9月23日晚,強攻開始了。
三營火力組先行用火力對敵方進行火力壓制,爆破組趁機衝上前去。
就在爆破組離廟門只有十幾米的距離時,敵方機槍噴出來火舌,將爆破組壓制在狹窄的通道上。
就在危機關頭,爆破組當機立斷對敵方投擲手榴彈,將敵方的機槍炸啞了,迅速衝上去依託廟門前的影壁為掩護,向廟中投擲手榴彈。
隨後,連長任慶禹也帶領著突擊組衝了上來。
廟中的敵人最終抵抗不住,倉皇逃竄。
八路軍順利攻佔了中莊。
與與三甲村、中莊戰鬥相比,邱蔚率領的三團在攻打東團堡的戰鬥中則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而三團之所以能很快摸清敵情,還是要感激一位名叫金井的日本士官教導大隊翻譯官。
這位翻譯官是個朝鮮人,透過據點內的中共地下工作者耐心細緻的工作,使他對中國軍民抱有極大的同情心。
這也使得我軍對東團堡據點的偵查工作進行地極為順利。
由於戰前準備充分、敵情掌握準確,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三團便以凌厲的攻勢迅速攻破敵人用鐵絲網、障礙物構築的警戒線,打了敵人一個措手不及。
最終,東團堡南側和西南側碉堡均被三團攻佔。
但以兇狠、頑強聞名的日軍士官教導大隊也不是浪得虛名的,憑藉著東團堡堅固的工事和優勢的武器裝備,日軍士官教導大隊的炮彈如潮水一般向我軍湧來,甚至大肆釋放毒氣,導致我軍高達300餘人中毒。
經過兩夜激戰,三團攻佔了東團堡所有外圍工事。
但始終無法邁進敵人負隅頑抗的根據地。
戰士們只能戴著浸過水的口罩,冒著日軍的毒氣和熾烈的火力,前仆後繼,勇猛衝鋒,奮戰到最後一刻。
血戰至26日,三團經過反覆搏殺,終於攻下東團堡。
日軍士官教導大隊殘餘的27名軍官為了他們心中“崇高”的理想拒不投降,毀掉武器後引火自焚,最終化為了東團堡土地上的一抹廢土。
囂張一時的日軍士官教導大隊也就此全軍覆沒,東團堡戰鬥宣告結束。
這就是淶靈戰役中極為重要的三大戰役。
在這漂亮的戰役中,沒有任何軍官是墨守成規的,機械地施行固有的作戰計劃,而是從實際的角度出發,因地制宜,採取靈活多變的戰術來應對敵方一次又一次的反攻抵抗,浴血奮戰,共殲滅日偽軍1000餘人,成就了積小勝為大勝的淶靈戰役。
結語:
在經歷了無數次殘酷的革命戰鬥後,楊成武早已認識到人命的脆弱與珍貴。
那名宣傳科科員的生命珍貴嗎?珍貴。
但洩密帶來的會是更加慘烈的犧牲,所以楊成武憤怒了。
在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裡,每一次勝利的背後都是由數以千計的犧牲堆積而成,而將軍往往比將士有更深刻的認識與覺悟。
如何帶領手下的將士生和勝,是他們肩頭的重任,是他們每個夜晚翻來覆去思考的問題,是懸在他們頭上的巨石。
新中國的成就來之不易,而我們更應該感激和尊敬這些鑄就新中國的將軍戰士們。
或許,我們無法與他們感同身受,但我們肩上的重擔是一致的,那就是建設同一個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