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前,毛澤東主席高瞻遠矚,審時度勢,毅然決然作出抗美援朝的歷史性決策,以“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的英雄氣概,承擔起保家衛國的歷史使命。70多年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一直是中國人民團結奮進、戰勝困難、勇往直前的寶貴財富和力量源泉。
最近熱映的電影《長津湖》真實再現了那段崢嶸歲月:在被冰雪覆蓋的山嶺湖川之間,在被炮火揉碎的高崗陣地之上,志願軍戰士用鮮血和生命,同武裝到牙齒的敵軍殊死搏鬥,取得了戰鬥的勝利。
悅來鎮中圩村有位94歲老兵,他曾親歷長津湖戰役。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老兵,傾聽那段戰火紛飛的往事,一起感受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王言會,今年94歲,悅來鎮中圩村人。1945年3月參加革命,曾擔任一縱二旅六團爆炸班班長。1947年8月20日入黨,曾參加渡江戰役、解放上海戰役,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累計參加大小戰鬥12次,負傷2次,獲抗美援朝紀念章。
說起參軍經歷,已是耄耋之年的王言會記憶猶新。王言會是家中老四,上有個哥哥和兩個姐姐,家裡人最寶貝的就是他。得知他要參軍,所有人都不同意,可面對日寇侵略,王言會不顧家人反對,“敵人都打到家門口了,我必須去!”家人最終同意,1945年3月,王言會如願參軍。參軍後,他跟著部隊一路走一路打,先後參加渡江戰役、解放上海戰役。
朝鮮戰爭爆發後,王言會一直透過軍報關注著局勢變化。“服從命令是軍人天職,作為一名黨員,我時刻準備為國家戰鬥!”1950年6月底,帶著薄棉衣的王言會跟隨部隊北上。邊境線上炮聲不時傳來,“保衛祖國,誓死戰鬥!”王言會和戰友們熱血沸騰。
堅定信念,敢拼刺刀
下車即參與戰鬥,是王言會對抗美援朝戰爭的深刻回憶。
敵軍裝備精良,飛機成群結隊在空中盤旋,狂轟亂炸。為了減少傷亡,志願軍白天潛伏在深山老林、壕溝裡,晚上伺機出動,正是這種戰術,打得敵軍措手不及,疲於奔命。
然而,進入冬季,朝鮮處處皚皚白雪,氣溫最低達到了-40℃。“當時氣溫極低,部隊缺少棉衣,我們就隱蔽在茫茫白雪中,雙腿凍得都沒有知覺了。”為了取暖,大家想了不少辦法,“我們為了不讓手指頭凍掉,在凍得受不了時才烤烤火,手一暖和,趕緊插到雪裡,拿出來搓搓,就怕凍掉手指頭沒法戰鬥!”即便如此,王言會和戰友們從不叫苦。“沒有精良的裝備,我們就跟敵人拼刺刀,我們不怕死,要無愧‘戰士’這個光榮稱號!”
在電影《長津湖》中,有這樣一個情節,志願軍在極寒環境下,一天只能吃一個凍土豆充飢。其實,在長津湖真實戰鬥中,現實比電影展示得更殘酷。
王言會告訴記者,急行軍時,是顧不上吃口熱飯的,在一次伏擊戰中,部隊要按規定時間到達指定位置,時間非常緊迫,路途非常遠,渴了,就抓一口雪,餓了,就啃身上的土豆和炒麵。
電影《長津湖》裡,戰士啃土豆牙齒啃壞的情景是真實發生的。王言會笑著說:“我們班上,因為啃土豆把牙齒啃斷的,就有8個戰友,因為土豆被凍得太硬了。”講到最後,王言會不好意思地告訴記者,他的一顆牙也是啃東西啃壞的,不過不是土豆,而是炒麵。
戰場上,一顆子彈,可能意味著生命的逝去,前一秒還說說笑笑的戰友,下一秒就可能永別。說起這些,王言會哽咽起來。如今,少年變老人,變化的是年齡,不變的是對黨忠誠、吃苦耐勞的品質。這些年來,王言會生活雖不富裕,但他從沒向組織提過任何要求。而他對子女說的最多的就是:“一定要聽黨話,跟黨走,不給組織添麻煩。”
朱帥/攝
來源:海門日報
編輯:肖敏冬
責任編輯:吳璟
稽核:錢逸鑫
☆歡迎轉發,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