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北海艦隊成立,司令部駐地為何選址青島?
兵家有云“十年陸軍,百年海軍”,意在說明海軍建設之難。我國海軍起步於1949年4月23日,華東軍區海軍在江蘇泰州白馬廟宣告成立。1955年8月,我軍將華東軍區海軍、中南軍區海軍更名為東海艦隊、南海艦隊。
圖|中國海軍誕生地:江蘇泰州白馬廟
1959年,蘇聯將旅順軍港交還中國。1960年5月30日,中央軍委以旅順基地、直屬海軍的青島基地為基礎,組建海軍北海艦隊,司令部駐地為青島。至此,我國海軍形成了東海、南海、北海三大艦隊的格局。
圖|海軍成立之初的“四大金剛”
北海艦隊的底子雄厚,早在成立前,我國就斥資68噸黃金,引進了4艘蘇制驅逐艦,即101鞍山艦、102號撫順艦、103號長春艦、104號太原艦,於1954年10月13日、1955年6月28日,分兩組駛抵青島港。
圖|北海艦隊舊照
上述四艦被譽為“四大金剛”,成為了海軍成立之初的頂樑柱。大家可能好奇,北海艦隊司令部駐地為何選址青島?在筆者看來,北海艦隊司令部駐地選址青島,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原因:
其一、青島地理條件優越;
青島屬於典型的海濱丘陵城市,處於山東半島南側,地勢東高西低,南北兩側隆起,中間低凹。如下圖所示,我們可以看到青島一面向海,三面環山,兼具平原、丘陵、山地等地形。就軍事地理而言,山東屬於易守難攻之地。
圖|青島市地形圖
不僅如此,青島的氣候條件非常優越。青島地處北溫帶季風區域,屬於溫帶季風氣候。海洋環境的直接調節對青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會受到來自洋麵上的東南季風及海流、水團衝擊,帶有顯著的海洋性氣候特點。
其二、青島水陸交通便利;
1904年,東起青島、西止濟南的膠濟鐵路正式通車,此為山東歷史上第一條鐵路。長期以來,膠濟鐵路是山東半島鐵路大動脈。建國初期,山東全省境內僅有膠濟、津浦兩條鐵路幹線和兗濟、臨棗等支線,膠濟鐵路的地位尤為突出。
圖|膠濟鐵路
除了陸上交通條件優越,青島也有著悠久的海上運輸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青島地區就有了港航活動的記載:
為海港而載於史成者,以琅琊為始。
到了明代,青島航運歷經千年發展,達到了頂峰。及至清朝,青島航運在鴉片戰爭之前,因閉關鎖國而陷入低谷。進入近現代,青島航運在夾縫中有所發展。新中國成立後,青島航運迎來了春天。
其三、膠州灣是天賜良港;
膠州灣是天賜良港,早在清朝末年就得到了證實。1885年,李鴻章創辦北洋水師重要助手之一的許景澄,在考察19國海軍狀況後,立足於我國海防實際狀況,編撰了《外國師船表》。
圖|許景澄
許景澄在《外國師船表》卷十二中,旗幟鮮明地提出“膠州灣宜為海軍屯埠”:
查該處為大、小沽河、膠萊南河會流入海之處……其外群山環抱,口門狹僅三四里,口內有島中峙,實為天然門戶……且地當南北洋之中,上顧旅順,下趨江浙,均一二日可達,合以山東一軍……尤可為畿疆外蔽。……惟該灣形勢完善,又居衝要,似為地利之所必爭。
許景澄頗具戰略性的眼光,有志之士一片讚歎。雖說李鴻章持有異議,可後來還是遵循許氏方略調軍駐防。民國時期,我國海軍力量弱小,幾乎處於有海無防的尷尬境遇。日本幾次三番在青島尋釁滋事,歸根到底還是垂涎膠州灣的戰略地位。
圖|北海艦隊舊照
新中國成立後,膠州灣的戰略地位驟顯。北海艦隊司令部選址青島,膠州灣可為其提供一個安全的“避風港”。撇開膠州灣許海軍的歷史淵源,看一看青島膠州灣的海底地貌三維地圖就能明白什麼是“天賜良港”?
圖|青島膠州灣海底地貌三維地圖
由上圖可知,我們可以看到膠州灣海底地貌西北淺東南深,海底地勢自北向南傾斜,整體呈腹大口小態勢。海水越藍代表越深,而膠州灣恰恰是出口處最藍。此等地貌意味著,膠州灣就是天生為海軍基地而生。
其四、濟南軍區的戰略定位;
1955年4月,中央軍委將六大軍區拆分為十二大軍區。其中,濟南軍區的轄區非常特殊:負責山東省及江蘇省徐州到連雲港地區的防務。雖說濟南軍區的地盤不大,可是其戰略任務很特殊。
圖|濟南軍區舊照
山東連線中原腹地,歷來是南北戰略要衝。因而,濟南軍區的定位就是戰略預備隊大軍區。但是,濟南軍區單憑陸軍是無法實現這一戰略目標,還需要其他軍種的配合。
基於此,濟南軍區配備一支艦隊就顯得非常有必要。上文說到膠州灣“地當南北洋之中,上顧旅順(現屬大連),下趨江浙”,北海艦隊部署於此合情合理。
參考資料:
[1]《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的組建和發展》(人民網);
[2]《海軍北海艦隊發展史 創造人民海軍諸多第一》(〈青島日報〉);
[3]《青島航運變遷史》(〈中國水運報〉);
[4]《許景澄最早建議“膠州灣宜為海軍屯埠”》(青島市情網 · 青島市地方史志研究院);
[5]《仗劍深藍!盤點中國海軍“四大金剛”驅逐艦》(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