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我們中國人是一個喜歡存錢的民族,而美國人則是提倡超前消費的民族。在美國幾乎每個家庭每個月都會透支,反而是從不借錢的人成為了特例。美國家庭每個月一領到工資乾的第一件事就是還各種賬單。因此我們就見到了疫情期間很多美國家庭因為停工失業而陷入生活困境。早在2016年一篇名為《川普上臺,那頭大象終於跑出來了》的文章披露了一個事實:近三分之二的美國家庭拿不出一千美元應急。
1美元 ≈6.4666人民幣,所以一千美元大約就是6466.6元人民幣,也就是說有近三分之二的美國家庭拿不出6000多元的應急資金。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我們中國人熱衷於存錢的習慣。正因為這樣的習慣使我國的很多老人在去世時還會留下一筆沒花完的遺產。其實人生最理想的狀態就是量入為出:一輩子掙多少錢就花多少錢,既沒一分錢被閒置,也沒一分錢被浪費。
這個世界上存在兩種錯誤的消費模式:有些人一分錢巴不得掰成兩半花,整得好像自己可以永遠活著似的,然而臨了才發現原來錢財是帶不到棺材裡的。其實人生的一大遺憾就是:錢還在,人沒了。還有些人花錢如流水,就好像自己明天就要死了似的。其實人生的一大痛苦就是:人還在,錢沒了。因此只有量入為出才是最理想的狀態,然而這種理想狀態在現實中往往是無法實現的。
事實上我們任何人也無法確定明天和意外到底誰會先來。如果我們平時都是掙多少錢就花多少錢,那麼就會像疫情期間的美國家庭一樣在意外到來時手足無措。現實在絕大多數人還是會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儲蓄。現在儲蓄的方式開始日漸多樣化:你可以把錢放在家裡,也可以存入銀行,還可以放入微信、支付寶等第三方平臺。當然這其中存銀行的還是佔主流。
把錢放家裡一來並不見得安全,二來放多久也不會有利息增長。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選擇把錢放在微信、支付寶裡,不過全國絕大多數人的錢可能最主要的還是存在銀行。如果您在銀行有存款請注意一定要把存款的戶頭、金額、密碼等資訊告訴自己的家人,否則一旦儲戶去世以後可能會使家人要取這筆錢變得相當麻煩。這裡我可以很明確地告訴大家:銀行是不可能在儲戶去世後主動與家屬聯絡的。
首先大家必須明確的一點就是銀行並沒在儲戶去世後主動聯絡家屬的法定義務。這可能是一件令很多人心寒的事,然而事實的確就是如此現實。有些儲戶去世後可能會留下幾十萬乃至上百萬的遺產,這對普通工薪階層家庭絕對不是一個小數目。然而對你我這樣的人是很大的一件事可能對銀行就未必了。要知道銀行每天都要面對成千上萬的儲戶,所以你敢指望銀行對每個儲戶的家庭背景都能瞭解得一清二楚嗎?
如今存摺、銀行卡都是實名制的,但儲戶存錢時一般都只會登記本人資訊。大家不妨回憶你在存錢時會被要求登記家人資訊嗎?目前銀行的網路系統和公安的網路系統並沒聯網,所以銀行方面並不知道儲戶是死是活。別說銀行方面在不知道儲戶已死亡的前提下不會主動聯絡家屬,即使要聯絡也根本沒預留過儲戶家屬的聯絡方式啊。也許有人會反問如果是死者欠了銀行的貸款又會如何呢?
我們現在暫時放下銀行和儲戶這種關係嘗試看看以下幾種情況:如果某人在一家美容美髮店充值1000元,可後來這個人不幸意外去世。按理說這筆錢是人家預先充值的,現在人死了肯定不可能再享受美容美髮服務,那麼死者的家人應當有權退錢吧?道理是這樣不假,可你覺得美容美髮店會知道每個客戶的家屬聯絡方式嗎?你覺得美容美髮店會主動聯絡死者家屬嗎?
再比如某個人在一家駕校繳納了3000元的報名費,結果還沒來得及考科目三就人沒了。按說涉及科目三以後的費用尚未發生應該是可以退的,可你覺得駕校會主動聯絡死者家屬退錢嗎?又比如某個打工人向一個外地工友借了5000元錢,本來約定一個月後還錢,可還沒到一個月這位外地工友出意外身亡了,那麼你覺得借錢的這個人會不會自己主動跑去外地找死者的家屬還錢?
儘管這幾個例子中所涉及的錢在金額上可能遠遠不足以與銀行存款相比,但其實從欠錢的性質上是一模一樣的。理論上這些錢都是要還的,但欠錢的一方通常會等著死者家屬找上門才會還錢,而不大可能會自己主動聯絡死者家屬還錢。相比之下銀行存款因為數額巨大,所以令很多人在情感上難以接受,但實際上銀行也和上面提到的是美容美髮店、駕校、借錢的工友一樣並不存在主動告知的法定義務。
說到根子上如果你自己不去維權,那麼要指望別人主動來找你就純屬奢望了。在你欠銀行錢的前提下銀行當然會把你的家庭背景調查得一清二楚,反過來你要指望銀行主動告知你過世的家人還有多少存款就純屬異想天開了。銀行每天都在處理各種各樣的客戶問題,怎麼還可能會自己主動多花時間精力來調查儲戶的家庭資訊呢?況且每個家庭的具體實際情況可能千差萬別。
比如多子女家庭在老人去世後財產如何在兄弟姐妹之間分配就可能涉及各種現實的問題。正所謂清官難斷家務事,那麼銀行自然也沒閒心管這些家庭事務。除非死者生前和銀行有合同規定該怎麼分配,否則銀行是不願主動招惹這種麻煩的。站在儲戶家屬的立場上可能會覺得自己作為近親屬繼承遺產天經地義,但在儲戶沒訂立遺囑的前提下法定的繼承人可能未必只有一個。
如果死者的長子去把錢去了,回過頭來次子又來取錢怎麼辦?銀行在這種情況下當然會想要把自己的風險降到最低,因此就會制定一系列複雜繁瑣的取款手續。這當然會給死者家屬取錢造成很大的麻煩,但站在銀行的立場上讓儲戶家屬多麻煩一些總比讓自己麻煩要好。理論上即使儲戶死亡以後錢也還是儲戶的,但如果家屬要取錢可能會涉及相當複雜繁瑣的手續。
如果死者生前存的是活期銀行卡是最簡單的。現實中我們都知道如果活期銀行卡丟失必須在第一時間掛失,因為一旦被他人撿到之後只需要輸入密碼就可以取錢。活期銀行卡是不認人的:只要你知道密碼管你是家人還是陌生人都能取出錢來。可能很多人在使用活期銀行卡時會覺得這是一個不安全的因素,然而也正是這個不安全因素在儲戶去世的前提下恰恰為家屬提供了最便利的取款條件。
問題是如果死者生前沒把密碼告訴家人怎麼辦呢?你跑銀行去說你是儲戶的家屬,可你怎麼證明你就是儲戶的家屬呢?退一步講即使你能證明你是儲戶的家屬,可你怎麼證明你是儲戶唯一的繼承人呢?如果你還有其他的兄弟姐妹,那麼銀行還真不一定會把錢取給你。唯一的辦法就是你帶著你本人的身份證、死者身份證、遺囑、死亡證明等一大堆檔案和其他同樣有資格繼承死者遺產的人一起先去做公證。
如果死者生前存的是定期存款就更麻煩了。要取出死者存的定期存款必須同時準備好定期存摺、密碼、存款人身份證、代理人身份證四種證件。如果死者家屬在不知道死者這筆存款的前提下去公安機關辦理了銷戶手續,那麼即使以後知道了這筆存款也很難再取出來,因為這時已沒辦法提供存款人身份證了。這時你就必須先讓公安機關為你出具死者身份證件已被登出的證明檔案。
最麻煩的情況是死者生前留下的不是銀行存款,而是購買的某種理財基金產品。現在基本上所有的理財和基金即使到期後也是需要在手機銀行上操作贖回的。因此你必須知道手機銀行登入密碼、手機銀行交易密碼才能把錢贖回到活期賬戶裡。如果不知道這兩個密碼就只有先去公證處做公證。公證的手續同樣是相當複雜的:首先必須所有第一繼承人全部到場才能做公證。
這意味著死者的父母、配偶、子女只要還活著的有一個算一個必須全部到場,已不在人世的也要出具死亡證明。如果大家不能就遺產分配問題達成一致,那麼有可能導致最壞的結果就是大家都一分錢拿不到,因為只要有一個人賭氣不到場就不可能完成公證,而完不成公證就取不出來錢。何況公證是要收取手續費的:一萬以內的金額統一收取200元的手續費;一萬以上的金額按2%的比例收費。
如果儲戶死亡留在銀行的存款依然屬於死者。這筆錢並不屬於銀行,只是暫時存在賬戶裡。不過如果死者家屬要在不知道密碼的前提下取錢需要辦理相當複雜繁瑣的手續才行。如果要是碰上一些存款金額本身就不是很多的,那麼家屬一衡量辦理手續的費用和精力成本可能就懶得去取這筆錢了。站在死者家屬的立場上自然會覺得這樣繁瑣的手續不合理,可銀行方面首先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風險排除掉。
如果銀行不制定這麼繁瑣的手續程式的確會便利死者家屬取錢,可與此同時其他人如果要鑽空子也方便了。這就像只認密碼不認人的活期銀行卡在給你提供便利性的同時其實是以犧牲安全性為代價的。銀行從自己的利益考慮一定會盡最大可能把自己的風險排除掉,那麼站在儲戶和家屬的立場上又該如何確保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呢?首先一定要把存款的戶頭、金額、密碼等資訊告訴自己的家人。
還有就是注意及時把遺囑立好。在有些人的觀念中提前立遺囑是一件不吉利的事,但其實提前立遺囑與年齡無關、與身體狀況無關,只是為了避免身後給親人們增添麻煩。如果死者在生前立有遺囑,那麼遺產就會按遺囑來進行分配。如此既可以防止家屬因為一點錢而反目成仇,同時也避免了去做公證的花費。還有一些生意做得比較大的人除了涉及銀行存款之外可能還會涉及各種股權、債權問題。
那麼這時一定要注意你的父母、配偶、孩子是否清楚瞭解這些存款、債權、股權。我們每個人都希望閤家平安,但我們確實也不知道意外和明天誰先到來。萬一自個有什麼突發意外千萬不要指望那些欠你錢的人會主動聯絡你的家人。平時一定要注意保留好這些存款、股權、債券憑證手續,而且一定要讓家人知道這些憑證手續放在哪兒的。這樣可以在自己萬一出現意外的時候給家人省去很多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