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讀特
古人都教誨兒孫堅守一個共同原則:和諧相處,守望相助。
人類屬於群居動物,鄰居是人類文明的伴生物。小到日常生活的互助互惠,大到社會危機爆發時的社會動員,鄰里關係永遠都是一個利益共同體,還是一種強大的社會力量。
正是基於這種理性認知,古人都教誨兒孫堅守一個共同原則:和諧相處,守望相助。縱觀歷代和鄰的家訓族規,實際上將和鄰的境界區分為三個層級,層級越高,風險越小。
第一個層級,緣分相系。把鄰里關係視為一種難得的緣分,倍加珍惜。浙江仙居斷橋林氏家訓中有一段話說得很通透:只要群居,你就得選擇鄰居,尋求一個互利共生的良好環境。鄰里關係好了,就能實現有無相通、守望相助,就可以達到群居和諧、安樂無憂的境界。這是把鄰里關係視為一種必然的集聚。明代的王士晉則把鄰里關係看作一種偶然的邂逅:鄰里關係事關高大上的情誼道義,但表現出來的往往就是生活日常,雞零狗碎,雞毛蒜皮。如果精於算計,睚眥必報,鄰里相處的結果只有一個:一地雞毛,兩般仇恨。但如果靜心想想,宇宙茫茫無邊無涯,偏偏就能比屋而居,那是多少年才修得的緣分。無論是必然的集居,還是偶然的邂逅,古人傳導的和鄰最高境界就兩個字:惜緣。這是一種為人的積極態度,也是一種處世的高尚智慧。
第二個層級,利益相連。鄰里不僅是空間上的利益關聯人,還是物質利益、精神利益的互動者。所以《增廣賢文》說:“遠水難救近火,遠親不如近鄰。”又說“和得鄰里好,猶如拾片寶。”但世上偏偏有一類人,認為族親再遠,也血濃於水,是一家人;鄰家雖近,畢竟是他族外姓,沒必要成天裝笑臉、賠小心。曾國藩嚴厲批評這種“有錢有酒款遠親、火燒盜搶喊四鄰”的狹隘偏私做派,教導弟侄輩:禮敬遠親沒錯,但決不能因此怠慢四鄰。曾國藩為什麼會如此在意鄰里關係?因為利益關聯。到了人生的每一個重要關頭或緊急時刻,鄰居,也只有鄰居才是最快捷、最有效的救護人。到了那時候,鄰居是援手相救、還是袖手旁觀甚至落井下石,都取決於你的人品和人緣。
第三個層級,利害相關。所謂利害主要是指兩方面:一是得罪鄰居會有不測之禍;二是鄰里相互救助既是道德義務,也是法律義務,否則就得承擔連帶責任。宋代袁寀制定的《袁氏世範》,成為袁家千年來的治家法寶。他透過一個真實案例訓導兒孫一定要講恩義,恤鄰里。某人做官後殘虐鄰里,後來被仇家縱火,火勢蔓延開來。鄰居們火速趕到現場,但就是沒有一個人救火?根據鄰里互助的道義,救火是必須;根據法律,坐視不理要承擔刑事責任。緊急時刻,鄰居們緊急商議:如果救火,落不了人情不說,這官員還會誣告鄰居們趁火打劫,盜取財物,官司一打,無論如何都會傷筋動骨;如果不救火,按照法律,最多挨一百板子。最後民主表決:拼著挨板子,讓他燒個乾淨。
《增廣賢文》有句名言:“奸不通父母,賊不通地鄰。”再奸詐的人也不會透過父母來行奸詐之計,因為父母是這世界上對你最好的人;再笨的小偷也不會串通鄰居來偷你家的東西,因為今天偷完你家,明天自然輪到他家。鄰里之間,只有相互守望,盡心幫扶,一方人情才能怡然和順,社會關係也才能趨於和諧。
由此而論,古人將和鄰的境界層級與風險等級關聯,既是對世情的通透觀照,也是對人性的精準提煉。
(作者系廣州大學法學院教授 不動產研究院研究員)
(原標題《和得鄰里好 猶如拾片“寶”》)
(作者:劉雲生)
本文來自【讀特】,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