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是一種境界,心靜是一種能力。能力難得,境界難修,但也不是完全不可為。 蘇軾一生命途多舛,卻說“此心安處是吾鄉”,活得樂觀灑脫。他這顆心,到底安於何處?樂在哪裡?要我說,安於為而不爭,樂在心善心寬。他被貶偏遠之地,也不怨天尤人,而是為當地人做實事,並寫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文。 我覺得,人生在世,只要不涉及原則、底線,就不要和他人爭得失,以得到自己實力以外的東西。淡泊名利,會快樂許多。 大千世界,熙熙攘攘,爭或不爭,都是自己的選擇。爭,既要念著自己,也要念著別人,必然摻雜許多不必要的情緒,心就安不下來。不爭,如果是徹底不作為,那麼心安就沒有了支柱,即便暫時心安,也無法長久。那麼,該怎樣“不爭”呢? 古人說“為而不爭”,意指處世之道是站在更高的層面,凡事可為,而不去爭。我的理解就是不管別人是否要和你爭,把你當對手,你自己都先放下,不把別人當對手,而是沉浸、專注於自己的事業,按照做人做事的內在規律去辦,不求誰來認可,但求盡心盡力。在放下內心紛擾、遮蔽外界負面影響、保持內心平靜的同時,要把應該做的事做好,成功了高興一下,不成功也不要太沮喪,相信自己,相信堅持,這樣心就安穩許多。 所以,“不爭”不是“躺平”放任,而是指為而不爭,自己要有作為。如果把不爭視作隨波逐流或放棄,做事的標準降了,幹勁減了,精氣神沒了,甚至把不爭作為偷懶和放縱的理由,都是對不爭的錯誤理解。不爭,是不刻意地跟別人爭,但不是不跟自己比。楊絳先生曾說: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頗有同感。對別人的爭,我們要不在乎,做人做事保持非功利心,但要有內在的價值追求,要有自我認定,具備應有的基礎和實力。與其與他人爭,攪得心煩氣躁,不如做好自己,不斷進步。 如果不想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費在不必要的爭鬥上,只想安心專注做好自己的工作,那麼不妨下決心遠離一些熱鬧的消遣,保持一些對應酬的疏離,讓自己擁有更多獨處的時間,提升自己,心會獲得安定和自在,讀書、學習、工作、生活會更舒心和踏實,效率會更高,幸福指數自然也會上升。 不爭心自安,心安路更寬。為而不爭還可以起到“過濾”的作用,把盯住自己的對手減少,把真心投入和幫助自己的朋友和夥伴留下來。靜下心來,與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實事。 在喧囂裡,為而不爭尤為難得,是寬容處世的姿態,是良好修養和人生智慧。努力是為了超越過去的自己,只要真正去“戰勝自己”,盡全力努力過,即使沒有成功,也沒有遺憾。 (陳啟銀)
sponsored links
為而不爭心自安
分類: 體育
時間: 2021-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