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新聞》10月18日發表一篇文章。在文章中,幾位外國學者就G7與中國關係走向發表了看法。全文摘編如下:
本月底,二十國集團(G20)首腦峰會將在義大利召開。自去年峰會以來,七國集團(G7)成員國與中國在一些問題上的隔閡加深。但與此同時,兩大陣營透過供應鏈緊密相連,還共同面對全球變暖這一共同課題。
東京大學教授藤原歸一:拜登試圖拉攏盟友抗衡中國
再度團結盟國和對抗中國是拜登政府外交政策的核心。有人從國際關係理論出發,認為兩國在貿易等領域的經濟關係越是緊密,發生戰爭的可能性就越小。但是,拜登政府的貿易政策尚不明確。像前屆政府那樣發動關稅戰向中國施壓的手法,在拜登政府身上應該不會重演。
氣候變化是中美可以互相讓步的一大領域,但無法期待僅靠這一領域的合作就能讓中美對立得到緩和。
中國持續在中東和南亞增加存在感,美國卻無法阻止。目前的實際情況是,支援中國和俄羅斯立場的國家逐漸增多。重啟陷入困難的伊核協議談判等問題將成為試金石。
“澳英美聯盟(AUKUS)”的成立使美國和歐洲大陸之間出現分歧。美歐同盟的弱點被暴露出來,這是不爭的事實。
日本綜合研究所首席理事吳軍華:全球經濟日益“中國化”
中國今年擴大了同美日的貿易規模,這具有經濟合理性。亞洲確立了從零件到組裝的分工體系。當疫情告一段落,全球需求得到恢復,以中國為核心的跨境供應鏈將十分繁忙。
但是,僅從短期經濟合理性的角度考慮貿易和投資是否合適?此前的全球化只考慮如何降低生產成本,如今經濟安全保障受到關注。隨著中國經濟實力增強,全球“中國化”的程度也在不斷加深。
中國申請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使日本等國面臨選擇。
G7最初的目的是對付蘇聯,若要應對中國這支新力量,G7已無法滿足時代需求。
德國工業聯合會理事沃爾夫岡·尼德馬克:與中國脫鉤不現實
我們不想在中美之間選邊站,也不想看到中美脫鉤,各自形成新的陣營。我們的經濟和政治立場是,與實力強勁的對手一起為解決全球性問題開展合作。
話雖如此,企業畢竟擔負著社會和道德責任,而且受到來自消費者、金融市場、政治和員工的多方面壓力,企業不得不關注社會輿論。我們必須對那些越線行為表示反對。
中國深度嵌入全球經濟,對德美等國的企業而言都是重要的市場和投資地。與中國真正脫鉤不現實,也是我們不想看到的。
因此,我們對實現歐盟和中國的投資協定基本持歡迎態度。我們不應不惜代價地阻止協定透過審議,協定是邁向公平競爭的一步。
來源:參考訊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