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外媒報道中國試射了一枚能夠環繞地球飛行的航天器,其重返大氣層後能夠憑藉極高的速度突破反導系統的攔截。這次試射引起了很大震驚,美軍發言人甚至評價:“我不知道中國人是怎麼做到的”。我們權且稱之為“亞軌道繞地可重複使用航天器”吧。
但實際上這種航天器並不新鮮,它與前蘇聯在冷戰時期由R-36洲際導彈改裝而來的“部分軌道轟炸系統”有很大的相似性,該系統的導彈發射後,先向南飛行,進入地球軌道,繞過南極上空,從美國缺乏預警系統的南半球方向展開打擊。“部分執道轟炸系統”是相對於“軌道轟炸系統”而言的,後者指的是蘇聯用另一種洲際彈道導彈SS-9“懸崖”改裝而來的武器系統,該系統能把導彈未級和4500千克重的有效載荷送入近地軌道。在繞地球執行一圈的預定時刻點燃制動火箭,使有效載荷減速,重返大氣層並飛向預定目標。但美蘇簽定《削減戰略武器條約》之後這兩種系統都被銷燬了。
部分軌道轟炸系統示意圖
而我國“亞軌道繞地可重複使用航天器”比當年蘇聯的“部分軌道轟炸系統”更勝一籌,它融合了類似東風17的滑翔乘波體飛行,其大致軌跡是:先用火箭助推器將彈頭推送至高度300多公里的太空,進行一部分軌道飛行後再向下俯衝,在海拔100公里處越過作為大氣層與太空邊界的卡門線,最後利用作為彈頭的乘波體彈頭滑翔突防。這種獨特的飛行軌跡,能夠在消耗很少燃料的情況下,進行環繞地球的戰略打擊。雖然看上去匪夷所思,但仍然是遵循物理定律的。
“亞軌道繞地可重複使用航天器”融合了東風17的滑翔乘波體技術
這種“亞軌道繞地可重複使用航天器”有著巨大的戰略價值,可以發展為一種劃時代的戰略打擊系統,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大方面:
一,實現了環球打擊,一舉突破了洲際彈道導彈的射程瓶頸。目前世界上射程最遠的洲際彈道導彈是俄羅斯的“薩瑪爾特”,投射距離也不過18000公里,而“亞軌道繞地可重複使用航天器”的飛行距離可達40000公里,與地球的周長相當,是前者的兩倍還多。
“薩瑪爾特”洲際彈道導彈
二,環球打擊意味著可以從各個方向對美國進行360度的打擊,令其防不勝防。繞地球一週,意味著可以做到指西打東,指南打北,避開美國反導系統密集佈防的太平洋和北極地區,繞過南極,從美國幾乎不設防的南半球方向展開打擊。更重要的是,“亞軌道繞地可重複使用航天器”進入大氣層後用的是滑翔彈道,其軌跡、高度、落點等關鍵資訊完全無法預測。在它面前,什麼“薩德”、“鋪路爪”、導彈預警衛星都是浮雲。
曾喧囂一時的薩德系統在“亞軌道繞地可重複使用航天器”面前已淪為昂貴的擺設
三,“亞軌道繞地可重複使用航天器”可使戰略核打擊做到收放自如的境界。軌道飛行、可回收意味著它的運用非常靈活,不再像傳統洲際彈道導彈那樣,一發射出去就收不回來了,它可以在軌道上長時間待機,如果對手最後時刻服軟,還可以“刀下留人”,取得引而不發,“不打而屈人之兵”的效果。這不僅能顯著增強戰略核打擊的威懾力,還可極大降低核戰爭爆發的風險,其劃時代意義可謂實至名歸。
地球亞軌道示意圖
四,“可重複使用”對快速擴充核武庫有重大意義。可回收能極大降低成本,這意味著“亞軌道繞地可重複使用航天器”不再像傳統導彈那樣打一枚少一枚,其發射試驗不再是消耗性的,提供了一種短時間內以較低成本擴充核武庫的捷徑。另外,透過回收帶有制導系統或“黑匣子”的彈頭,可以更完整的掌握飛行各個階段的測試資料,便於有針對性的作出改進。
總之,在“亞軌道繞地可重複使用航天器”面前,美國曆經數十年,耗資數萬億美元打造出來的反導系統一夜之間幾乎淪為擺設。但在我國自身安全與發展不受威脅的情況下,“亞軌道繞地可重複使用航天器”就是一種用於和平目的的繞地可回收飛行器,是人類利用太空的一種便捷廉價的往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