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即將落幕之際,美國海軍卻遭受了有史以來最為慘烈的一次海上災難,導致881人遇難。而這場災難帶來的影響一直延續至21世紀初。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1945年3月31日,一艘美國巡洋艦在太平洋遭到日本“神風”特工隊的自殺式攻擊,艦體被炸開兩個大洞,後被進行緊急修理。這艘巡洋艦也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它服役於1933年,排水量為9800噸,航速32節,主要武器為9門203毫米艦炮。
4個月後,修繕後的“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被美國高層賦予了一項決定戰爭程序的絕密任務。那就是將原子彈裝配所需的零元件和核燃料以最快的方式運輸至提尼安島。這是美國對日本投放原子彈最關鍵的一步。為了避免被日本覺察,這艘艦被要求獨立完成任務,沒有任何艦艇為其保駕護航。後來,“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10天航行5000英里,順利完成了該任務。隨後,該艦計劃獨自前往關島。
1945年7月29日深夜,海上迷霧籠罩,“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行駛在萊特灣海域。艦上的官兵跟往常一樣,一片歡聲笑語,他們絲毫沒有察覺危機正一步步向他們逼近。午夜時分,迷霧漸漸散去,一艘日本潛艇發現了美艦。這艘潛艇一直潛伏在關島至萊特島之間的東西航線上,專門伏擊經過的美軍艦艇。“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正好送上門來。
距離美艦3200米處,日軍潛艇在15秒內連續發射了6枚魚雷。其中,一枚擊中“印”艦艦首右側,一枚擊中艦橋右側,爆炸聲隨即響起。“印”艦艦長麥克維上校意識到遭遇攻擊,下令通訊兵向周圍發出求救訊號。但接到3條求援訊號的萊特島美軍軍官卻認為這是日本下的套,沒有進行立即支援。
很快,冰冷的海水從受損部位湧入艦體。艦體內部爆炸起火,煙霧繚繞。艦體前半部分被大火吞噬。數秒後,軍艦內部裝置損壞失靈,全艦斷電,通訊聯絡中斷。艦體上的官兵陷入一片混亂,艦長麥克維果斷下令棄艦,艦員紛紛選擇跳海,但有些艦員被困無法逃離。
12分鐘後,艦體緩緩傾斜,艦首開始下沉,艦體中部出現斷裂。這一幕像極了當年泰坦尼克號沉沒的情景。艦員們在海水中不斷掙扎呼喊,眼睜睜看著這艘鉅艦緩緩沉入海底。當時,艦上約300人沒有來得及跳海,與艦體一同沉沒。約900人浸泡在冰冷的海水中,艦長麥克維上校與幾人上了一艘橡皮艇。
天亮後,他們以為很快將有美海軍艦艇前來救援。但時間過去了一天,兩天,三天,依然看不到救援船隻。受傷的艦員引來一群鯊魚,有的人被鯊魚攻擊撕咬而死。直到第四天,他們實在撐不下去了,一個一個接連死去。然而,就在他們陷入絕望之時,一架美軍巡邏機飛行員路過發現了他們。最後,只有316人獲救。
日本宣佈投降當天,“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沉沒的訊息被公佈於眾。當時,很多媒體提出質疑,這一切是如何造成的?麥克維上校被視為主要責任人送上軍事法庭,接受審判。美國高層為了證明他有罪,把擊沉“印”艦的日本海軍伊-58號潛艇艇長橋本森千宣從日本接來,甚至還為這名日本人提供了100美元的零花錢。
麥克維悲憤交加,但不得不與這位殺死自己艦上兄弟的日本人對峙。經過13天的審判,軍事法庭認為麥克維沒有指揮艦艇進行Z型機動是造成災難的主要原因,因此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不過鑑於他在二戰中的出色表現,最終被釋放並恢復其工作。也就是說麥克維的罪行成立,但對他不進行處理。
然而整個事件中,美國海軍高層只是一味地將責任強加於麥克維,對於自己的責任卻避而不談。在“印”艦出發前的24日,美海軍“昂德希爾”號護衛艦剛在他們將要經過的航道上被日本潛艇擊沉,美軍的密碼破譯系統截獲的重要情報也顯示一艘日本潛艇正在關島至萊特航線附近活動,但軍方並沒有把這些重要情況通知麥克維。
“印”艦沉沒前發出的求救訊號也沒有讓美軍高層當回事。此外,“印”艦沒有反潛偵察裝置,根本無力反潛,而麥克維提出需要護航艦艇也被美海軍高層所拒。很顯然,麥克維成為美海軍高層的“替罪羊”。
雖然麥克維沒有被處罰,但不瞭解情況的死難者家屬卻對他恨之入骨。後來,麥克維收到死難者家屬寄給他的詛咒信,罵他是殺人兇手。麥克維難以承受這一切,於1968年11月6日,用左輪槍在自家草坪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當時,他沒有留下任何遺書,成為“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第881位犧牲者。
聽到這一幕,當年倖存的艦員悲痛不已,他們開始不斷尋找證據,發誓為艦長洗刷冤情。2000年初,在他們的不斷努力下,美國海軍再一次展開調查,最終確認麥克維艦長無罪。至此,蒙受半個世紀冤屈的麥克維迎來平反。為了紀念“印第安納波利斯”號艦長麥克維,好萊塢將這一歷史情節搬上熒幕,也就是後來的電影《“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勇者無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