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野戰將系列24:丁盛(五)
作者:桅杆
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的主要戰鬥,包括東線的克節朗河谷戰鬥、瓦弄戰鬥、西山口戰鬥和西線的加勒萬-班公湖戰鬥。其中,克節朗河谷戰鬥、西山口戰鬥是藏字419部隊打的,瓦弄戰鬥是54軍等部隊打的,加勒萬-班公湖戰鬥是新疆軍區第4師打的。西線的加勒萬-班公湖戰鬥規模相對較小,殲敵300多人。東線3場戰鬥分別殲敵1900多人、1200多人、5000多人。大家可能不知道,東線這3場戰鬥中,把印度人打得最痛的,卻是戰果最小的瓦弄之戰。這是為什麼呢?今天就說說丁盛指揮的瓦弄之戰。
(一)忍無可忍,被迫反擊印度挑釁
從1959年開始,中印關係開始惡化。印度繼承英國人的衣缽,推行所謂的“前進政策”,在邊界問題上蓄意挑釁,大肆侵佔我領土。印度的邊界政策極其頑固,拒絕中國無數次的談判提議。對此,中國除了抗議、交涉以外,一忍再忍。到1962年,印度的挑釁愈演愈烈,中國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多次發出警告:如果這種挑釁繼續下去,中國“將不得不被迫自衛”。但印度認為,中國的警告只是虛張聲勢,不僅不予理睬,還繼續中國的土地上建立哨所。面對印度無休止的挑釁和糾纏,擺在中國面前的只有兩個選項:一是接受印度的全部要求,從印度所主張的一切領土上撤走;二是應對印度的挑戰,進行一場自衛反擊戰。
對中國而言,接受印度的全部要求,實際上就是投降,是絕對無法接受的;針對印度的侵略行徑進行一場反擊戰,雖然是被迫的選擇,但在當時應該是最好的選項。透過一場反擊作戰,也許可以把印度逼到談判桌上來,透過談判解決邊界爭端;即使做不到,至少能讓印度承認現狀,進而維持邊界和平。
當時,中國正處於困難時期,極不願意打這一仗。在內部,自然災害剛剛結束,經濟仍處恢復時期;在外部,美國在封鎖,中蘇關係在惡化。此外,青藏高原人稀地貧,我軍駐藏部隊並不多,且中印邊界地區位於喜馬拉雅山脈,自然環境惡劣,後勤保障困難。因此,中方是被迫選擇最不願意採取的行動:決心快刀斬亂麻,進行一場反擊作戰。
1962年10月20日,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指揮藏字419部隊,首先在印軍入侵的克節朗河谷地區(位於麥克馬洪線以北)發起反擊作戰,全殲印軍王牌第7旅,生俘其旅長達爾維准將。反擊作戰發起後,中國立即宣佈不受麥克馬洪線約束。隨即越過麥克馬洪線,於25日佔領達旺。同時新疆軍區第4師在阿克賽欽地區從北到南,橫掃500公里,清除了印軍在中國境內建立的大部分哨所,推進到傳統習慣線。至此,第一階段反擊作戰結束。
(二)奉命組建“丁指”,緊急進藏參戰
10月24日,中方向印度提出3點建議:雙方確認邊界問題必須透過談判解決,尊重並從實際控制線後撤20公里;如果印度同意中方建議,中國軍隊就撤回到麥克馬洪線以北;兩國在北京或新德里就邊界爭端舉行會談。但印度立即拒絕了中國的建議,並進行戰爭動員,緊急向美國等西方請求軍事援助,準備和中國大打。
對印度的戰爭叫囂,中國只能奉陪:向前線運送戰爭物資,在西山口方向部署主力部隊,並從四川抽調54軍1個師進藏,準備徹底打敗、打痛印度人。
最初,北京命令54軍調派1個師前往達旺,歸張國華指揮,參加西山口方向作戰。丁盛要求派135師進藏參戰:因為135師抗美援朝回國後,一直是戰備值班師,齊裝滿員,隨時可以調動;而130師正在駐地搞農業生產,高度分散,集中起來需要時間。但成都軍區決定派130師:因為130師從1959年3月去西藏剿匪,1962年2月才回到雅安,對西藏的氣候、地形、民情相對熟悉。實際上是各有道理,但下級服從上級。這樣,分散在幾十個生產點的130師從10月19日開始,邊集中、邊車運、邊動員、邊領取裝備,從四川雅安等地出發,沿川藏公路緊急開往西藏。
就在130師開赴西藏途中,10月28日中午,總參作戰部長王尚榮直接打電話給丁盛,要求組織54軍前線指揮所立即赴藏參戰。這一天是星期天,機關幹部都在休假。丁盛命令值班人員到處找。接電話6個小時後,丁盛和副軍長韋統泰、副政委鍾池、政治部主任藍亦農、副參謀長霍烈昆以及作戰、通訊等部門人員組成的“丁指”就乘車出發了。
為什麼突然有這個變化呢?是因總參得到情報,印軍要大舉進攻瓦弄地區,遂決定組織“丁指”,統一指揮130師和西藏邊防部隊,負責瓦弄方向作戰。10月29日,已經行進到西藏扎木的130師接到命令,立即調頭向瓦弄方向開進。
戲劇性的是:這一重要情報是從印度報紙上得來的。這是為什麼呢?
(三)印軍“獻禮”攻勢,被打的慘敗
瓦弄地處麥克馬洪線的最東端,傳統習慣線以北。10月20日,昌都軍分割槽司令員郄晉武指揮153團2個營在瓦弄實施佯動,以牽制印軍,策應克節朗河谷作戰,並在同日(10月25日)停止了進攻。印軍報告說是“擊退了中國軍隊的進攻”。印度當時認為:在瓦弄地區的中國邊防部隊數量不多,只有2個營,戰鬥力較弱,決定在瓦弄地區發動一次進攻。
為此,印軍向駐瓦弄地區的11旅增派兵力,由2個營增加到4個營,兵力達到2000多人。印度這個國家非常奇葩,可能是認為有必勝的把握,對瓦弄地區的進攻計劃也不保密,還在報紙上登了出來。總參正是因為得到這個訊息,才命令130師轉向瓦弄地區的。
印軍為瓦弄作戰行動補充物資和人員,足足準備了2個星期。對於這次作戰,印軍東線軍事行動總指揮、第4軍軍長考爾信心滿滿,親自到前線指揮,計劃13日開始進攻,14日結束戰鬥。因為14日是尼赫魯總理的生日,印軍計劃以一次大勝,為總理的生日獻禮。後由於準備工作拖拉,進攻行動在14日上午才發起。印度很多報紙14日當天以大標題刊登了“印軍轉入進攻”的新聞,並準備好了“瓦弄大捷”的新聞稿。可能因為信心過於爆棚,印度人對中國軍隊的調動根本就沒在意,對130師抵達瓦弄竟渾然不知。
1962年11月6日,丁指主要成員進入察隅地區,左起第9是丁盛
11月7日,“丁指”和130師到達戰區,隨即召開作戰會議,研究制定作戰方案,並佈置勘察戰場,開展戰前準備。印軍進攻開始後,昌都軍分割槽153團頑強抗擊,130師做反擊準備。原計劃瓦弄的反擊與西山口的進攻在18日同時發動。丁盛擔心印軍向瓦弄增兵,會增加進攻難度,決定將反攻時間提前到16日。丁盛的戰役決心是:採取正面突破、側後縱深迂迴的戰術,力求全殲印軍11旅。
11月16日凌晨4時40分,瓦弄反擊戰打響。戰至當天下午5時左右,印軍11旅被全殲,考爾和11旅旅長乘直升機倉皇逃跑。“丁指”部隊斃、俘印軍1250多人。這可是數人頭得出的數字,那些沒有找到屍體以及逃進深山凍餓而死的都沒算在內。瓦弄戰鬥讓印度人目瞪口呆:準備了2個星期、具有兵力優勢(實際上沒有優勢)、一直期待並宣揚的“瓦弄大捷”,卻等來一次慘敗。由於印軍是主動進攻,戰前期望又值太高,印度人認為瓦弄戰鬥在整個“中印戰爭”中是敗得最慘、被打得最痛的一仗。
高層在決策對印自衛反擊戰時說過一句話,此仗“不打則已,打就要打出威風來,保證30年的和平”!因為此戰,張國華和丁盛當與班超、陳湯齊名,我們永遠銘記那些保衛祖國的先烈們!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歡迎投稿,私信必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