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師作品
五十萬年前。
普蘭店灣的稀樹草原。
這是屬於中更新世一個溼潤的長夏季節,海灣一片蔥蘢,雲煙氤氳,這裡的草原成為古動物群的一個樂園。沿著渤海湖邊跋涉過來的一對納瑪象母子倆正在河邊棲息飲水,母象與小象顯然是掉隊的,正努力追趕著象群。但小象實在太幼小,十分疲憊,因此母象警惕地觀察著草原附近的森林,它知道,附近森林裡會有很多肉食動物在窺伺。
突然,象媽媽最擔心的事情發生了,四面悄無聲息地圍上了一群碩鬣狗。
……
01
碩鬣狗,是20萬年前就已經滅絕的史前動物,它的現代近親斑鬣狗和棕鬣狗也從歐亞大陸消失,現在只能偏居非洲一隅。因此對於我們來說,碩鬣狗遠不及猛獁象和劍齒虎讓人耳熟能詳。
然而在史前時期,無論是數量還是在物種多樣性上,碩鬣狗均遠超同時期其它的大型貓科動物。從某種意義講,碩鬣狗或許才是第四紀哺乳動物群中的真正“王者”。
現在我們看《動物世界》中非洲的斑鬣狗體型並不大,完全談不上高大威猛。然而史前的碩鬣狗可是鬣狗科中最大的,所謂“碩”就是這個意思。它肩高可達100~110釐米,體重100~130公斤,健碩威猛完全不輸於現在的老虎和獅子。
2014年,考古學家就在駱駝山金遠洞的第五層堆積裡發現了一些納獁象化石,經過鑑定是一隻幼象,形象地說,是正在吃奶或者說上幼兒園的年齡。專家們分析,可能是碩鬣狗們把它拖進了金遠洞。
在駱駝山金遠洞裡,不僅發現了碩鬣狗化石還發現了大量的鬣狗糞——一種圓形的化石。因為碩鬣狗具有粗壯的錐形前臼齒,能咬開獵物骨頭,馬上致以死命。像牛、馬等大型動物的腿骨鬣狗一咬即斷,甚至一群鬣狗可以在數分鐘內吃光一整隻斑馬,連骨帶肉一點不剩。因此它們又有一個恐怖的名字:草原中的“碎骨者”。
因為碩鬣狗的糞便中有很多動物碎骨所以能保留而成為化石。
從鬣狗糞化石來分析,說明金遠洞有一段時期是被它們所佔領的。這對於研究古環境、古生態具有重要的價值。
納瑪象復原圖
碩鬣狗復原圖
02
寫到這裡也許會有讀者發現,前面你說的是納瑪象???
對,沒有寫錯,不是猛獁象而是納瑪象。
一般讀者太熟悉冰河季時期出現的猛獁象了,長長的毛,長長的象牙,牙十分彎曲;猛獁象雖然高大威猛,實際性情卻很溫和。猛獁象化石在西伯利亞和我國東北很多地方都已發現過,人們印象深刻的大概都是猛獁象的象牙化石——彎曲而圓潤,像一柄猛士的彎刀更像一件工藝品。
納瑪象,是本不屬於這個區域的遠古動物。換言之,如果說猛獁象是“北方人”,那麼納瑪象是標準的“南方人”,是屬於熱帶溼潤的雨林動物。但是考古學家們在駱駝山金遠洞發現了納獁象,而且又陸續發現了一些古菱齒象化石。
早在1846年,法國人福爾克納和考特里在印度中部地區的納巴達河谷沉積物中發現了一個象類頭骨化石,他們當時認為這是一類很原始的真象,於是以河命名為納瑪象。
納瑪象復原之後發現它的身材高大,頭骨高,額骨平而寬,納瑪象的象牙較直且末端微向上內彎曲,一般長達3-4米,其臼齒則是高齒冠,因為納瑪象的高大身材,適合咀嚼高且堅硬的植物,因此主要生活在氣候溫暖溼潤,水草繁茂的環境裡。
1924年,日本人松本彥七郎研究日本出土的納瑪象化石後認為,這應該是一種和非洲象有關係、可能是非洲象祖先型別的古象,因此他將其歸入新建立的古菱齒象類中。
古菱齒象的命名又來源於其齒冠表面磨蝕後呈稜形。古菱齒象繁衍了將近400萬年,化石在亞洲、歐洲、非洲都有發現。
納瑪象化石則主要分佈在南亞、東南亞和東亞地區,如印度、印度尼西亞、細甸等國家;在中國的分佈跨越了華南華北兩大動物區,在金遠洞發掘的納瑪象化石則是東北地區首次出現,之前發現的納瑪象化石最北端是在北京周口店遺址。這表明,當時遼南的氣候相當溫暖溼潤,可能正處在中更新世的間冰期。
今天陸地上最大的動物是非洲象,其次是亞洲象。亞洲象身材矮胖、象牙和耳朵短小,霸氣程度似乎也較非洲象略遜一籌,這主要是因為環境變化了。其實在更久遠的冰河時代,亞洲象還有一些更加高大雄偉的親戚,這就是古菱齒象。
金遠洞也發現了年代更為久遠的古菱齒象化石。
地球第四紀時期曾有4次大的冰川擴張,我們現在非常幸運的是生活在一個短暫的間冰期裡,而普蘭店灣駱駝山金遠洞的動物群,那時無疑也是非常幸運的生活在一個間冰期裡,因為這裡有納瑪象等溫熱帶的動物。如果不是氣候非常溼熱,納瑪象不會出現在這裡。在這裡發現的同樣屬於溫熱帶的動物還有德氏水牛、獼猴、意外巨頜虎、梅氏犀等等,它們都是喜暖動物。
這說明當時普灣駱駝山一帶氣候溫暖,而居氏大巨河狸化石的發現又說明這裡有大面積的水域。
金遠洞的化石
03
非常幸運的是,我親眼目睹了古菱齒象化石的出土過程。
那是2018年9月17日,按照約定我去採訪中科院金昌柱教授。早上出發趕到駱駝山金遠洞發掘現場時,金教授和助手們已經開始工作了。在金遠洞下層,大家正在集中清理一塊剛剛出露的很大的動物化石。我根據這一年惡補的淺薄考古常識來判斷,應該是一個大型動物的脛骨,但究竟是什麼我還不知道。
觀察露出土層的一個表面部分,金教授和臺灣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張博士都認為這是古菱齒象,而且他們判斷死亡時還是一頭年輕的古菱齒象。王元博士說,相當於中學生吧!
金教授叮囑正在挖掘的工作人員不要著急,把它慢慢的挖出來;附近的泥塊也要集中放在一邊,將來用水過一遍。
這個位置大約還是在金遠洞的第五層。
已經發現過的納瑪象和這個正在要出土的古菱齒象是什麼關係呢?
它們為什麼都會來到普灣駱駝山?
過去古生物研究者一直認為古菱齒象類向東從未越過東經116度線即北京地區往東,因此後來對日本發現的40萬年前納獁象其起源與演化關係一直未能解釋清楚。
對此有許多推測,包括從華北越過渤海、黃海抵達日本;從華北經遼東半島到達日本列島等,駱駝山發現的納獁象化石對後一種觀點提供了直接的證據。
也就是說,喜歡溫暖潮溼氣候的納瑪象,是從南方到山東半島再到遼東半島的。然後納瑪象又從遼南走到朝鮮半島,並且來到了日本列島,這應該是它的路線。所以大連駱駝山這個發現,意義十分深遠。
因為它會是納瑪象遷徙路線的一個節點。
為了研究好已經發現的納瑪象和古菱齒象,金昌柱教授特意請來了臺灣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張鈞翔博士,張博士是專門研究古生物長鼻類動物的;而且金昌柱教授的學生王元博士也是研究象的。
王元也是中科院古脊椎研究所普灣駱駝山專案的負責人。
也許巧合吧,我觀察張博士和王元博士也都是胖胖的形象,都是很溫和的性格。
和研究古生物長鼻類的大象有關係嗎?
中科院的發掘團隊在復州灣街道周屯有一個“化石集中營”,在那裡金教授特意為我們講過,為什麼叫古菱齒象,因為它們的牙都是菱齒狀,尤其是,乳牙不是由下面長出來的新牙拱掉的,而是由後面長出來的新牙向前移而擠掉的。
真是聞所未聞。
碩鬣狗化石和鬣狗糞化石
04
在駱駝山金遠洞還發現了兩種鬣狗,即桑氏碩鬣狗和中國碩鬣狗。它們數量非常多,是食肉動物中的一個優勢物種。
金遠洞中的桑氏碩鬣狗和中國碩鬣狗有什麼區別呢?
桑氏鬣狗的標本採集者是一位法國著名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考古學家和神甫叫桑志華,他是於20世紀20年代在我國河北泥河灣首先發現的。後來我國著名的古生物學家,北京周口店第一塊猿人頭蓋骨的發現者裴文中在建立該種時,即以桑志華的名字命名了該鬣狗即桑氏碩鬣狗,以紀念他為此做出的傑出貢獻。
簡言之,桑氏碩鬣狗的年代更原始一些。
古生物學家研究表明,碩鬣狗與古人類活動關係很密切。遠古時期人類還很弱小,無法與大型食肉動物進行競爭,一般會採取跟隨鬣狗的腳步而遷徙的策略,以撿拾鬣狗遺棄的食物而生存,當然,有時也會有與鬣狗發生爭奪洞穴的戰爭。
讓我感覺有意思的是,我在查閱有關鬣狗的資料中得知,鬣狗也過著母系社會體系的群居群獵生活。鬣狗的群體生活大到幾十只,小到十幾只,每群的首領都是一個體格健壯的雌性鬣狗。鬣狗的社會組織等級森嚴,覓食時“母首領”總能得到一塊最大、部位最好的肉食,而且這是天經地義的。
據說,現在兩隻性別不同的非洲斑鬣狗碰到一起時,雄性也總讓雌性走在前面,如果只有一塊肉,雄的會把它留給雌的。
這也是一種紳士風度吧。
鬣狗喜歡在夜間捕食,它能以每小時65公里的速度追逐奔跑,來獵取瞪羚、斑馬、角馬等大中型草食動物,甚至可以殺死半噸重的非洲野水牛。鬣狗並不是靠獅子吃剩的殘骸和屍骨果腹生活的弱者,相反,獅子則是經常掠奪斑鬣狗的獵物。
鬣狗在一起時,好像一群嬉戲的孩子,吵吵嚷嚷,異常熱鬧。它們用耳朵、尾巴互相傳遞資訊,不停地用叫聲互相聯絡。它們有時高聲咆哮,有時爽朗地大笑,有時低聲地哼哼,有時吃吃地低笑,聲音可傳到幾千米外。
研究我們身邊的古動物化石,給了我們多少想象的空間!
納瑪象以及劍齒虎碩鬣狗等古動物化石在普灣駱駝山的發現,我認為將會為大連的兒童文學作家們以及藝術家們,提供了一個巨大的想象空間和發揮空間,也會為孩子們帶來新的驚奇和歡樂。
和金昌柱教授在望海洞和金遠洞發掘現場
那些劍齒虎納瑪象和碩鬣狗
還有掌狀大角正發情的腫骨鹿
為什麼不約而同出現在這裡
發生過一場狂歡還是殺戮?
時光突然凝固、彷彿一切靜止
那時誰為魚肉,誰為刀殂?
讓我拂去那厚厚的萬年塵土
溫暖你漫漫長夜裡的蒼涼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