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倌
一、修成“紅雙井”
秋收起義前,軍官每頓飯都是四菜一湯,與士兵相差懸殊。三灣改編後,官兵待遇完全一致,幹部和士兵吃一樣的飯菜,穿一樣的衣服。
1927年9月17日,毛主席同蘇先俊率秋收起義部隊第三團輾轉到達瀏陽孫家塅,與盧德銘、餘灑度率領的第一團會合。當天,毛主席主持召開中共湖南省委前敵委員會會議,討論軍事行動問題。會議決定退往湘南。會後,第一、三團分兩路向文家市前進。
兩天後,第一、三團和第二團餘部會師文家市,這時部隊只剩下1500多人了。晚上,毛主席在里仁學校主持召開了前敵委員會會議,討論工農革命軍的行動方向問題。會議經過激烈的爭論,否定了餘灑度等堅持的“取瀏陽直攻長沙”的意見,在總指揮盧德銘等人的支援下,通過了毛主席關於放棄進攻長沙的主張,決定轉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山區,尋求落腳點,以儲存實力,再圖發展。
9月21日,毛主席同盧德銘、餘灑度率領工農革命軍,由文家市出發,沿羅霄山脈南下,向江西萍鄉、蓮花前進。當部隊進抵萍鄉縣上慄市時,得知縣城駐有敵軍,遂轉東向南,繞道蘆溪進入蓮花。
自文家市轉兵以來,一路戰鬥頻繁,傷員增加,有一些人掉隊,少數士兵自行離隊。再加上瘧疾流行,病員增多,有的傷病員因缺醫缺藥,得不到及時救治死在路旁。而一些長官存在打罵士兵的舊軍隊習氣,有的長官怕艱苦而離隊自尋出路。部隊僅剩下約1000人,軍紀鬆弛。有的團、營出現官多兵少、槍多人少的情況,部隊狀況令人擔憂。
9月29日,部隊到達永新縣三灣村。當地群眾由於不瞭解工農革命軍,大多躲到了山裡。毛主席要求各單位立即分頭上山喊話,向群眾做宣傳。群眾陸續回到村裡。當晚,毛主席主持召開前敵委員會擴大會議。會議決定對部隊進行改編。主要內容:一是整頓組織,將一個師縮編成一個團,稱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陳浩為團長,下轄一營、三營、特務連和軍官隊、衛生隊。
改編時,官兵去留自願,願留則留,不願留髮給路費。二是建立黨的各級組織和黨代表制度,支部建在連上,班排設黨小組,連以上設黨代表,營、團建立黨委,部隊由毛主席為書記的中共前敵委員會統一領導。三是部隊內部實行民主制度,規定軍官不許打罵士兵,實行官兵平等,連、營、團三級建立士兵委員會,參加部隊的管理。
改善官兵關係的措施貫徹到各個方面,也表現在物質待遇的變化上。秋收起義以前,軍官每頓飯都是四菜一湯,和士兵的待遇相差懸殊。三灣改編後,官兵待遇完全一致,幹部和士兵吃一樣的飯菜,穿一樣的衣服。透過這個了不起的改革,密切了官兵關係,為建立新型人民軍隊奠定了良好基礎。
與此同時,毛主席開始強調踐行全心全意為勞苦大眾服務的宗旨,著手建立新型的軍民關係。在三灣村,至今還流傳著毛主席修井臺、疏泉眼的故事。
原來三灣鍾家祠堂的前面,有兩口深不滿三尺的水井。全村上百口人都用這井裡的水。有一天,炊事班一個戰士到井邊挑水,看水很渾濁,便轉身到河裡挑了擔水回到廚房,進門時還嚷道:“這村裡的井水好渾濁喲!”正巧,毛主席從這裡經過,他跟進廚房問:“井水怎麼會渾濁呢?”“不曉得怎麼搞的。”挑水的戰士回答。
“走,去看看。”毛主席說著就帶領戰士們向水井走去。到那裡一看,只見這兩口井年久失修,井邊雜草叢生,亂石成堆;井裡幾個水眼被堵,出不來多少泉水。祠堂溝裡溢位的濁水,衝爛了井圍,直往井裡流。他們正在觀察時,恰好來了一位挑水的老俵,毛主席就迎上前去問:“老俵哥,兩口井怎麼弄成這個樣子?”“沒辦法呀,兵慌馬亂,誰還能顧得上修水井,有個安穩的日子過就不錯囉!”
毛主席點點頭,把一個戰士叫到身邊,要他到老俵屋裡去借幾把鐵鏟和幾副土箕來。工具借來後,毛主席捲起衣袖和褲管,拿起一把鐵鏟,彎腰剷土,清修井圍。戰士們也跟著毛主席幹起來,一個個挖泥、搬石頭、填濁水溝,幹得熱火朝天。等老俵們來到井邊一看,兩口井已修得又深又寬又牢固,井圍的磚塊砌得結結實實,井旁的雜草鏟得光溜溜,幾道濁水溝填得平整整。有位老俵給這兩口井取了個名字,叫作“紅雙井”。
工農革命軍不僅與當地百姓秋毫無犯,還善於做群眾工作,關注廣大群眾最現實、最直接的利益問題,發動他們實行土地革命。1927年12月,毛主席在總結茶陵戰鬥經驗教訓時,給部隊規定了三大任務:第一,打仗消滅敵人;第二,打土豪籌款子;第三,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幫助群眾建立革命政權和地方黨組織。
“三大任務”充分體現了我軍的性質和宗旨,進一步劃清了我軍與舊軍隊的根本區別。毛主席還進一步指出:“解決群眾的穿衣問題,吃飯問題,住房問題,柴米油鹽問題,疾病衛生問題,婚姻問題。總之,一切群眾的實際生活問題,都是我們應該注意的問題。”
正是這種血肉相連的黨群關係、生死與共的軍民情懷,構築了牢不可破的銅牆鐵壁,才使弱小的紅軍打破了敵人對井岡山的“進剿”與“會剿”,使革命根據地一天天地發展壯大。
二、井岡山挑糧
挑糧休息時,有小戰士問:我們什麼時候能勝利呢?毛主席說:一根火柴點燃一茅草,蔓延開去,會把全山燒起來。我們革命的烈火,一定會從這井岡山燒遍全中國。
1928年冬,坐鎮南京的蔣介石對井岡山毛主席、朱德領導的“紅軍共匪”日益壯大感到寢食不安,電令江西軍閥朱培德在井岡山周圍建立據點和碉堡群,步步進逼,同時切斷紅軍的一切經濟來源,妄圖將紅軍困死在井岡山上。
為了粉碎敵人的陰謀,毛主席發出了“保衛井岡山”的戰鬥號召。他指出,要打退敵人的進剿,眼下有兩件急事要做:一是部署兵力,修築完備的工事準備打仗;二是儲足糧食,保證人人不餓肚子,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
時值冬季,一個轟轟烈烈的挑糧上山運動展開了。這可是一個艱鉅的任務,從寧岡上山到大井、小井,往返幾十里路程,全是崎嶇的羊腸小道,還要翻過上千米高的黃洋界。別說肩膀上挑著糧擔,就是空手走一趟也累得人喘不過氣來。井岡山軍民熱烈響應毛主席的號召,掀起了一個挑糧上山的熱潮。毛主席和朱德都身體力行地加入了挑糧的行列。
這天,金雞剛剛啼鳴,井岡山還籠罩著夜色,毛主席就起了床。警衛員也連忙起身,他說:“朱軍長同我說過了,你這幾天晚上會多,每次都開到半夜,今天就不要去挑糧了。”
毛主席打趣地笑了笑說:“那個朱軍長啊,天天扁擔不離肩,哪天少得了他?你莫聽他那一套。”
說完,毛主席拿起裝糧的布袋,頂著凜冽的寒風出了門。警衛員眼看著攔不住,也跟了出去……
到大隴後,挑糧的人擠得水洩不通,管理員忙得不可開交。挑糧的人看到毛委員親自來挑糧,頓時熱情高漲,在原有挑糧量的基礎上有的要加20斤,有的要加15斤,原來準備三天運的糧,一下子就去了一半。說來好笑,那時缺乏米袋,大家挑糧的工具五花八門,有的人甚至將褲筒紮起來裝米,然後放在肩上往回背。
毛主席裝了滿滿一袋糧,在前面走,警衛員緊緊跟隨著他。
上黃洋界了,山高坡陡。走了一會兒,毛主席和大家一起在蒼勁挺拔的大槲樹下放下糧擔,歇歇肩。他和大家一樣,從腰上解下飯袋,開始享用別有風味的午餐。飯袋裡裝的是紅米飯和辣椒炒南瓜,他用手抓著辣椒和冷飯吃。
飯後,毛主席與挑糧隊員聊天。他說,我們為什麼要背糧?是為了對付敵人的“進剿”。現在大家多流汗,將來就可以少流血,敵人的“進剿”就會被我們打破。
毛主席又問大家累不累。挑糧隊員們異口同聲答:“不累,還能再背一趟。”毛主席聽了很高興,說,大家講不累是假的,累還是累的。但是,為了保衛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為了贏得更大的勝利,我們就是要不怕累、不怕苦。今天挑糧是為革命,明天我們還要挑起全中國和全世界革命的重擔子。
毛主席又問大家:“站在這裡,能看到什麼地方?”一位戰士說:“可以看到江西和湖南。”毛主席親切地教導大家: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幹革命就是要登高望遠,不僅要看到江西和湖南,還要看到全中國、全世界。
有個小戰士問:“毛委員,我們什麼時候能勝利呢?”
毛主席深沉地說:我們井岡山河裡的水,慢慢地流,終究會流到海里;一根火柴點燃一茅草,蔓延開去,會把全山燒起來。我們革命的烈火,一定會從這井岡山燒遍全中國。
毛主席的話,使軍民們深受鼓舞。
休息了一會,又開始上路了。領頭,依然是毛主席背糧的矯健身影,挑糧的人們不甘落後,邁開大步,不停地追趕著……
在毛主席的帶領下,井岡山的男女老少都爭著來參加挑糧運動,有力地粉碎了敵人的經濟封鎖。
作者簡介:史倌,高校歷史老師,歷史研究員。長期耕耘於黨史、軍史、戰爭史。歡迎廣大歷史愛好者交流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