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8月28日,中國空軍第一試飛大隊一級試飛員劉剛,當天他駕駛著殲-8II新改型進行大馬赫數試飛。當飛機接近到最大馬赫數時,左側發動機突然發生空中停車,飛行姿態劇變難以操控隨後在空中解體爆炸。事故發生極其慘烈,隨後在事故現場經過搜尋,只撿回來一小塊沒燒盡的肩章,這款機型正是神秘殲-8III的原型之一。
其實如果一切順利不出意外的話,96年的臺海上空將有一款新式戰機出現,它就是被稱為爭氣機的殲-8III。綜合性能比肩F-16A以及幻影2000,設計之初甚至要求在對抗演練中能優於後來者殲-10,如果成真臺海制空權就將由它來改寫。
前言
上世紀80年代,中國航空工業極度艱難之時,北方強鄰圖-22系列隨時呼嘯而至,國土防空戰機還是以殲-6、殲-7充當主力,雙方實力完全不在一個檔次。這時剛好碰上中西方關係轉暖,美國願意提供低端版F-16/79戰鬥機供攔截使用,考慮到國主自研才是硬道理最後選擇了合作升級——和平典範計劃(八二工程)。
1984年中美達成為殲-8加裝電子火控系統專案,中方出資5.01億美元為50架殲-8II換裝AN/APG-66雷達,同時升級慣性導航裝置,平視顯示器,大氣資料計算機以及一個新的資料匯流排等。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兩架殲-8II改裝機被拉到美國研究個精光,雖然升級後效能大幅提升可以達到準三代水平,但由於國際關係驟變最終該專案被終止。八二工程結束後,中方除大量耗費時間和金錢外,最大的收穫就是1553B資料匯流排標準,也就是工業化中的標準化體系影響深遠。
被逼出來的殲-8III
正如前述中國航空工業從來就沒有懈怠,在和平典範工程啟動時國內改進工作同步進行,1986年601所和112廠提出殲-8II大改方案。具體升級包括:換裝渦噴-14發動機,採用先進航電系統、電傳操縱、雷達火控系統(脈衝多譜勒雷達)等,準備用7年時間投入7億元人民幣(不含發動機)完成升級。綜合性能要求和正在研製中的殲-10類似,並希望能儘快交付使用,預計到了2000年空軍裝備新型殲-10之後,還可以在雙方對抗演練中佔優。
雙保險作法確實管用,隨著“八二工程”無果而終,112廠開始進一步對方案進行調整,並賦予了殲-8III編號也就是“八三工程”。1990年,高層在112廠視察時對殲-8III方案給予充分肯定,並這麼表示:八二工程美國人欺負了我們,一定要把殲-8III搞上去,為國家和人民爭這口氣。我們這麼大個國家就算買幾架飛機也解決不了大問題(1989年蘇聯表示可以出售米格-29),要自力更生依靠自己完成研製,搞個200架應對IDF戰鬥機,這也是殲-8III“爭氣機”的由來。
從立項到首飛相當順利
90年代初期,中國空軍至暗時刻一切變得相當困難,周邊國家或地區已經開始裝備三代機,空軍迫切需要一款能對抗F-16、幻影2000、米格-29的先進機型。此時蘇-27連個影子都沒有,殲-10由於發動機問題前景還不是很明朗,在這種情況下大改殲-8II以達到三代機水平成為首選。1991年1月8日,殲-8III技戰術指標得到批准,5月獲得批准立項決定上馬(後來型號改為殲-8C)。
殲-8III隨應時代需要被寄予厚望,在蘇-27還沒有進口,對岸IDF戰鬥機已在服役前夜。空軍提出更加具體化效能要求,航空工業隨後明確了任務目標,綜合起來就是兩改進兩適應。兩大改進包括:換裝渦噴-14發動機(最早計劃採用WP-13FII發動機),採用八二工程中帶來的數字化綜合火控系統,同時具備下視下射能力。兩適應:將殲-8D空中受油能力移植過來,同時還具備綜合電子對抗能力。
此外還提出了八大相關改進措施,比如:可以混搭三種中近距空空導彈,包括髮射半主動中距彈、主動中距彈,以及從攻擊單一目標到多目標能力。還要換裝HTY-4A彈射座椅,實現零速度零高度到高空高速彈射能力,其他方面還有機體減重、提升可維護性、增大航程及載彈量,採用新式航空材料,前緣機動襟翼等等,幾乎將能換的裝置都換個精光,效能要求全方面提升進入三代機時代。
殲-8畢竟已經研製多年有點積累,而且空軍和世界先進水平已經出現斷代,整個專案在嚴把質量關的基礎上進入高速運轉。提出“爭三保四”目標,1993年或者1994年實現首飛;以及“爭六保七”目標,1996年或1997年實現定型。目標制定完善進度也很及時,1993年12月,殲-8III01架原型機實現首飛;1994年12月,殲-8III03架全狀態原型機實現首飛;1995年12月,殲-8III04架全狀態原型機實現首飛。前後僅用時兩年時間,和預計目標基本一致出入不大,這時如果不再出現意外完成測試的話,空軍在96年真能拿到一款三代殲-8III戰鬥機。
兩起事故報廢兩架原型機,配套發動機成為絆腳石
一切看起來順風順水但意外還是降臨,1997年1月04號原型機在轉場到630所時,由於氣象條件著及人為失誤,在降落過程造成二等事故。當時閻良機場跑道頭有一條溝,是機場在鋪設電纜時臨時挖出來的,由於塔臺對此並不知情飛行員也未目視發現,直接造成04號原型機左起落架在溝中折斷,飛機隨後衝出跑道撞樹損毀。
原型機一般都有數量限制但也有備份,雖然關鍵時刻出現意外但為彌補損失,完成接下來的試飛測試任務,科研單位為此緊急投產05號原型機。不過意外卻再次發生,1999年5月,05號原型機在試飛過程,發動機燃油系統發生嚴重洩露。燃油外洩導致飛機空中起火,飛行員無奈選擇彈射跳傘飛機再次被損毀,前後才兩年時間就出現兩次飛機損毀事故,這麼一樣殲-8III在最關鍵時間無法完成定型。
時間已經進入1999年,已超過預計定型時間三年,這個時候殲-10已經進入批次裝備前夕,對應更強的殲-8F也已經進入最後攻關。很顯然,這種情況下再研製一款二代身材的三代機,不論從時間還是最終效能來看都不再划算,因此2001年殲-8III專案只能選擇下馬。
這裡特別需要指出影響殲-8III的不僅有意外,更有最直接的原因配套渦噴-14“崑崙”發動機,雖然號稱我國第一臺完成設計、試製、試驗、試飛全過程的航空發動機。但它實質上由渦噴-13的3級低壓壓氣機,和“斯貝”發動機前7級高壓壓氣機葉片等幾種零部件組成,屬於一款拼裝貨據說在渦噴-14測度中一共出現15次空中停車。具體包括管路滲漏油、高壓渦輪葉片根部斷裂、以及喘振停車等問題層出不窮,雖然號稱推重比可以高達1.11,比F-16A的1.06和幻影2000的0.85還高。但以這樣並不成熟的新式發動機,再配套新式航電雷達系統,一切都建立在經驗不足、裝置未經驗證的基礎上,註定最後只能是失敗的命運。
堪比三代機,臺海制空權爭奪者最終落幕
殲-8III採用三軸數字式四餘度全許可權電傳系統,新式雷達對F-16探測距離可達85-90公里,另外還配套613所的頭盔瞄準具等。在隱形戰機還沒有裝備時代,1995年可能就實驗過雷達吸波材料,據說可以有效降低雷達反射截面達75%。由於該機大量應用新工藝、新材料,機體壽命增加到6000小時,相對老式殲-8來說已經是質的變化。
殲-8III專案出現是歷史的必然,但科研基礎太弱失敗也不奇怪,在加裝大推力發動機和新式航電系統後。擁有較強的航程的大載彈量,配套中距空空導彈後,可以獲得相當可觀的超視距作戰能力,不說強於殲-10至少也可以和F-16A、幻影2000、IDF等一決高下。最大飛行速度2.2馬赫,基本航程1250公里,最大航程2150公里,安裝一門23毫米機炮,翼下四個外掛架可以攜帶兩枚PL-5或PL-8近距格鬥彈,以及兩枚PL-11中距空空彈,此外還能攜帶火箭發射巢執行對地攻擊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