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商報訊息●長江商報記者魏度
“公考第一股”中公教育(002607.SZ)也“爆雷”了。
業績預告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公教育預計虧損7億元至9億元,而上年同期盈利13.21億元。其中,三季度預虧6.03億元至8.03億元,上年同期公司盈利15.54億元。
短短一年之間,從15.54億元到虧損8.03億元,中公教育三季度的差距是超過23億元。
2018年,中公教育作價185億元借殼亞夏汽車成功登陸A股市場。作為“公考第一股”,中公教育曾備受投資者關注,也是A股市場上明星股。借殼上市後,股價累計漲幅曾超過5倍。
然而,隨著實際控制人魯忠芳母子三年業績承諾期滿,中公教育“原形畢露”,連續的高增長變成“爆雷”成鉅虧。二級市場上,股價跌跌不休,市值蒸發近2000億元。
國內疫情總體上控制得較好,為何中公教育還會“爆雷”?究竟是為了兌現前期的業績承諾而“透支”了業績,還是經營出現重大失誤?
巨大的業績落差引發市場對中公教育“階段性”虧損合理性高度質疑。10月18日,深交所也閃電發出關注函,要求就合理性作出解釋。
業績承諾期滿蹊蹺鉅虧
中公教育的業績變臉迎來市場一致的高度質疑。
10月18日,中公教育釋出2021年三季度業績預告。公司預計,今年前三季度,其實現的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簡稱淨利潤)為虧損7億元至9億元,去年同期為13.21億元,同比減少20.21億元至22.21億元。其中,公司預計今年第三季度,其虧損的金額為6.03億元至8.03億元,去年同期盈利15.54億元,同比減少21.57億元至23.57億元。
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公教育實現營業收入48.56億元,同比增長72.94%,淨利潤為虧損0.97億元,同比減虧1.36億元,減虧幅度為58.30%。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簡稱扣非淨利潤)為虧損1.70億元,較去年同期減虧1.98億元,減虧幅度為53.77%。
分季度看,今年一二季度,公司實現的營業收入分別為20.52億元、28.04億元,同比增長66.79%、77.73%。對應的淨利潤為1.41億元、-2.38億元,同比增長21%、31.90%。扣非淨利潤分別為0.92億元、-2.62億元,同比增長18.70%、41.13%。
去年,受疫情影響,中公教育的經營業績出現波動在市場意料之中。去年一二三季度,其實現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2.30億元、15.78億元、46.31億元,同比變動-6.22%、-32.16%、83.65%。對應的淨利潤分別為1.16億元、-3.49億元、15.54億元,同比變動9.52%、-190.31%、233.58%。二季度受疫情影響出現階段性虧損,三季度,疫情得到控制,業績出現爆發式增長。
長江商報記者發現,去年下半年以來,國內疫情得到持續較好控制,“雙減”政策對中公教育的經營基本上沒有影響,市場的預期是,中公教育的經營業績可以恢復到疫情之前的水平,至少要超過2020年,未曾料想到的是鉅虧。尤其是第三季度,與去年同期相比,淨利潤的差距是至少超過21億元,令人大跌眼鏡。
對比今年一二季度與上年同期經營業績,今年一二季度同比均在向好,爆雷發生在第三季度。為何第三季度會大幅變臉?
針對今年前三季度經營虧損現象,中公教育解釋稱,一方面,因多省聯考提前導致高峰收費期減少,以及教師板塊、綜合板塊、醫療板塊招考變動和考試推遲等因素影響,同時受行業外部、內部環境較大變化影響,公司業績出現階段性虧損。另一方面,公司繼續最佳化產品、市場、研發及人員策略,不斷加強線上與線下融合(OMO)力度,強化重點專案的佈局與發力,最佳化成本結構,完善激勵機制,實現更有效地應對政策、競爭及疫情的穩健高效運營模式。
中公教育的前身是亞夏汽車,2018年,中公教育作價185億元實現借殼上市。當時,實際控制人魯忠芳、李永新母子等人承諾,2018年至2020年,中公教育實現的扣非淨利潤分別不低於9.30億元、13億元、16.50億元,合計為38.80億元。這三年的實際數為11.23億元、17.19億元、19.03億元,合計為47.45億元,超出承諾數8.65億元。
連續三年超額完成業績承諾,尤其是2020年受到疫情影響,仍然大幅超出業績承諾,而在承諾期滿,經營業績立即變臉為大幅虧損,中公教育如此業績“爆雷”,讓市場難以相信其合理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公教育釋出“爆雷”的業績預告之前一個交易日,其股價提前跌停。
究竟是階段性虧損還是被提前透支
業績“爆雷”的中公教育究竟是暫時性虧損,還是難以翻身?
縱覽中公教育的借殼上市,期間存在不少疑慮。
中公教育自稱是國內領先的專注於非學歷職業就業培訓服務提供商,也是招錄考試培訓領域的開創者和領導者,主營業務涵蓋招錄考試培訓、職業資格證書與學歷提升以及職業技能培訓等三大板塊,提供超過100個品類的綜合職業就業培訓服務。
早在2015年底,中公教育就與華泰聯合證券簽署協議,接受創業板上市輔導,但此後並未有任何動作。直到2018年,借殼亞夏汽車,才再次在資本市場露面。
借殼上市之前的2015年至2017年,中公教育實現的營業收入分別為20.76億元、25.84億元、40.31億元,對應淨利潤分別為1.6億元、3.2億元、5.2億元,3年合計為10億元。
借殼上市之後的3年,扣非淨利潤為47.45億元,這個三年較前一個三年增加37.45億元,增長3.75倍。
長江商報記者發現,借殼上市之後,中公教育並未進行募資,也未透過併購等進行產業、市場拓展。
借殼前後,中公教育還是那部分資產,其經營業績為何能在短短三年實現驚人增長?而在業績承諾期滿立即變臉?
在財報中,中公教育曾稱,疫情加速產業淘汰出清,大型龍頭企業進一步引領需求釋放。作為行業龍頭企業,中公教育按理應當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盈利能力會有明顯提升。
綜上所述,中公教育的業績變臉似乎並不具有合理性。
市場的質疑為,業績承諾期內,中公教育為了順利兌現承諾,提前透支了未來的經營業績。如果不存在財務造假行為,那麼,可能在包括成本、費用結轉、投入等開支壓縮等方面,千方百計“調整”、“節流”。
單純從利潤表資料看,2018年至2020年,中公教育的銷售費用分別為11.02億元、14.83億元、18.12億元,2019年、2020年分別較上年增長34.57%、22.18%。銷售費用增長主要來自職工薪酬,市場推廣費並無明顯增長。管理費用為8.73億元、10.98億元、12.80億元,近兩年增長的主要是職工薪酬和分攤用於股權激勵的股份支付費用。
今年上半年,公司銷售費用9.76億元,同比增長2.75億元,增幅為29.23%,除了職工薪酬增加外,房租物業及折舊攤銷費為1.08億元,同比增長72.69%,堪稱是大幅攀升。
分析人士稱,如果中公教育並非因為透支未來業績導致今年以來出現虧損,會更令人擔憂。隨著“雙減”政策出臺,會有越來越多的教育培訓機構加入到職業教育領域,中公教育面臨的競爭將會更加激烈。未來,其能否翻身,或者說全面恢復,存在未知數。
二級市場上,借殼上市後股價最大漲幅超過5倍的中公教育,但從今年2月初開始,股價跌跌不休,截至目前,累計最大跌幅超過70%。鼎盛時期,公司市值接近2700億元,如今不到700億元,蒸發了約2000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實際控制人,魯忠芳、李永新母子直接持有中公教育41.36%股權、18.35%股權,透過北京中公未來資訊諮詢中心(有限合夥)間接持有0.62%股權、0.26%股權,母子二人合計持有公司60.59%股權。2018年、2019年,中公教育合計派發了32.18億元現金紅利,魯忠芳母子分得約19.50億元。
目前,中公教育正在籌劃定增,擬向不超過35名特定物件發行股份募資不超過60億元,用於懷柔學習基地專案建設及補充流動資金,其中,補充流動資金的募資為18億元。
視覺中國圖
責編:ZB
本文源自長江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