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永年
東睦華晟自主研發的“鐳射淬火”工藝已成行業亮點 記者 陳永年 攝
前段時間,工信部公佈了第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我市的山西炬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炬華科技)和山西東睦華晟粉末冶金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睦華晟)憑藉強勁實力成功入選。
“專精特新”是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企業四大突出優勢的縮寫。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是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中的佼佼者,是專注於細分市場、創新能力強、市場佔有率高、掌握關鍵核心技術、質量效益優的排頭兵企業。
全市乃至全省中小企業數目眾多,憑啥這兩家就能脫穎而出,他們又有著哪些“獨門絕技”?近日,記者走進這兩家企業,與企業負責人深度交流,試圖梳理出“小巨人”的成長秘訣。
他們是誰
苦練絕技,小企業幹成大事業
誰也沒有想到,炬華科技僅用了不到3年,就快速成長為一個“小巨人”。
炬華科技位於河津經濟技術開發區,佔地100畝,總投資5.3億元,總產能3萬噸,現有職工150餘人。2016年年底,公司登記註冊,2017年、2018年搞基建,2019年試生產營業收入6000萬元,2020年營業收入10167.3萬元。
進入公司一個生產車間,目光所及之處幾乎全是等待發貨的產品。邊上的生產線還在工作,一派產銷兩旺景象。
這個車間是生產大路貨的,用炬華科技常務副總經理賀譽清的比喻就是,他們是開飯店的,把鍋碗瓢盆準備齊全,有人點川菜就準備辣椒花椒,點魯菜就先備好蔥薑蒜,根據客戶訂單和要求進行加工。
除了做大路貨,更能體現公司技術實力與業內地位的,是與一些科研機構的合作,對方出專利技術,公司加工實物。賀譽清指著一個產品包裝袋上的英文字母說:“這是產品代號,產品的名稱、下游的客戶都是保密的,生產車間裝有攝像頭和門禁,無關人員是不準進去的。”
炬華科技主要從事具有自有專利技術的高階氧化鋁、氫氧化鋁系列產品及鋁基催化新材料的研發、生產及銷售。其中,大孔擬薄水鋁石生產工藝為國內領先;超大孔擬薄水鋁石、無定型矽鋁、高純球形載體生產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綜合實力穩居國內同類型企業之首。目前,該公司是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的合格供應商。
煉油必須使用鋁基催化劑,鋁基催化劑的質量基礎是氧化鋁載體,而氧化鋁載體的質量保證是大孔擬薄水鋁石——炬華科技生產的大孔擬薄水鋁石在國內市場佔有率高達75%,是我國唯一一傢俱有國際領先技術的大孔、超大孔擬薄水鋁石生產企業;是我國唯一一家擁有大孔擬薄水鋁石、超大孔擬薄水鋁石、無定型矽鋁、鋁基催化劑載體及催化劑全產業鏈生產技術的企業;同時也是我國生產鋁基催化劑裝置最先進、技術最領先的企業之一和鋁基催化劑生產規模與生產能力最大的企業之一。
東睦華晟地處臨猗縣,是一家集研發、生產、銷售於一體的專業化粉末冶金製品生產公司,是東睦新材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
東睦華晟佔地面積9.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57萬平方米,年產粉末冶金結構零件1.5萬噸,產品包括汽車、家用電器和工程機械三大系列。企業擁有省級技術中心,2012年被認定為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目前擁有已授權的發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專利18項,2020年度研發費用佔比達7.76%。
“我們是集團PM板塊的‘排頭兵’,也是所有子公司中產值最高的一家。”公司總工周國珍說。
作為我市新晉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炬華科技與東睦華晟是我市中小企業的優秀代表,具有3類“專家”特徵:以高質量滿足使用者需求為目標,是深刻理解使用者需求的行業“專家”;為龍頭骨幹企業配套,是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配套“專家”;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模式,是不斷迭代產品和服務的創新“專家”。
炬華科技
持續研發,小產品蘊含高技術
今年上半年,一個電話從北京打到炬華科技,問了一些公司的情況。過了幾天,電話又打過來了,說是要到廠裡看一下,還專門囑咐不讓接站。
隨後,一個神秘的團隊從北京坐車至侯馬,又直接打的來到炬華科技。進入公司,看了生產車間,又細談半天,來人才說:“我們需要一個產品,指標是這樣的,你們有興趣的話,給做上兩公斤樣品。”
樣品做好寄往北京,過了幾天,北京的專家又來了,進一步商談了相關指標:“我們需要中試,再做上100公斤吧。”
等北京的電話再一次打來時,電話那頭已不是前兩次技術部門的人了,而變成了商務部門的人:“中試結果達標,你報個價吧!”
再然後——
“綜合你們的產品質量和報價,我們決定與你們進一步合作,第一個訂單是90噸,30%的訂金馬上匯給你。”90噸還沒有做完,電話又來了:“不要停,再加50噸。”隔幾天,“再加45噸。”
就這樣,炬華科技在3個月內,談下了北京的這家新客戶,做了195噸的訂單。
“我們每發展一個新客戶,基本都是這個樣子的,先是技術上的人在口頭上先談,質量合格後商務上的人才出面談價格,兩方面都合適了才能最終達成合作。”賀譽清介紹他們客戶的發展“流程”。
事實上,在正式簽訂商業合同之前,客戶的邀約物件絕不止炬華科技一家,訂單最終花落誰家,取決於誰能把握住機會。炬華科技的一次次合作成功,最大的依仗就是強大的創新研發能力。
公司有自己的研發團隊,還與中石化大連院、中石油北京院、中海油天津院、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延長石油西北院、國家能源集團低碳院等科研院所,及清華大學、北京化工大學等國內多家知名高校建立了直接或間接的科研合作關係,也與中石化催化劑分公司、中石油撫順石化、北京三聚環保等建立了生產合作關係。
“公司每年的研發投入要佔到公司年利潤的10%左右。”賀譽清說,“創新其實就是在賭,但這個必須賭,高利潤離不開技術支撐,我們只能不停地創新,不停地適應市場,不停地開發新產品。”
炬華科技的主要客戶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這些大型國企也都有自己的配套生產廠家,炬華科技透過年復一年的研發和創新,憑藉著產品質量更好、價格更低,在與對手的競爭中取得了勝利。
市場中的對手甚至還包括國外的。雖然沒有直接與美國同行面對面競爭,但透過下游的客戶,炬華科技早已與他們交上了火。“下游客戶拿著美國企業給的指標與報價,就這樣,你能幹嗎,能幹就幹,不能幹市場就被人佔了,我們必須守住自己的陣地。”賀譽清說。
公司主導產品鋁基催化材料載體及催化劑,屬於國家支援的“新材料”行業領域;生產的超大孔擬薄水鋁石、無定型矽鋁、水柱滴球及脫砷催化劑生產技術可填補國內空白,屬於“補短板”範疇;而正在試驗階段的高純球形氧化鋁,正委託兩個研究院作評價,工業放大成功後將打破國外壟斷,為實現丙烷脫氫催化劑的國產化提供核心技術。
東睦華晟
創新保障,小產品支撐大轉型
走進東睦華晟寬闊達50多畝的生產車間,除了面積的震撼之外,最引人注意的竟然是車間一角有很多檢驗產品的工人。按說是“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怎麼會與“勞動力密集”的詞語聯絡上呢?
作為零件提供商,東睦華晟生產的零件在交貨之前,每一個都需要經過兩次人工檢驗。檢驗的內容主要是檢視零件是否有裂紋,一次透過放大鏡檢查,一次對零件充磁後進行探傷檢查。
為什麼不自動化檢驗呢?“零件上的裂紋都非常小,小到電腦都無法識別,人眼也只有透過放大鏡或充磁才能看到。整個行業都是這樣,目前還沒有更好的辦法。”周國珍說,其實生產工序上用人並不多,主要是檢驗環節費人工,公司在檢驗環節上就有一百多人。
2020年,雖然受到疫情與貿易戰的雙重影響,但公司業績仍然實現了逆勢增長,增幅高達10.89%。工人兩班倒不間斷生產,只是公司逆勢增長的表象,本質則是一次次轉型與創新。
該公司的產品主要分為三類,汽車零件、空調壓縮機和工程機械。2005年,公司開始實施汽車零件生產專案,從零起步,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如今汽車零件產值基本佔據了公司年產值的一半,零件大量用在奇瑞、吉利、長安、長城等品牌的汽車上,為公司晉升“小巨人”立下了汗馬功勞。
而如今,新一輪的轉型已經悄然開始佈局。
周國珍說,目前使用的生產車間去年才剛剛投入使用,而新的8000平方米的生產車間建設又提上議事日程。軟磁複合材料專案將會成為新車間的主角,這種材料的應用領域為新能源汽車、光伏、電源、濾波器、通訊、電機等。
可以理解,目前我國的新能源戰略越來越深入,燃油車越來越少已成趨勢,這自然會對燃油車零件佔據銷售額半壁江山的東睦華晟造成衝擊,新上軟磁複合材料專案,提前應對成為新一輪的轉型必需。據瞭解,公司在軟磁複合材料專案上的規劃是一年產值一億元至二億元。
給公司轉型提供保障或加速度的,是研發創新。
公司內部有專職的研發人員50多人,同時還有與其他高校或科研院所的合作。研發的成果,保障著企業生產的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公司目前可以生產2000多種產品,每年新研發出的產品就高達400多種。但因客戶設計有缺陷,或達不到設計預期,或因專案有變化,每年能成功量產的產品僅百分之三四十。
連年的研發需要大量的投入。公司2016年研發費用開始單列記賬以來,公司在研發上的投入已從2016年的五六百萬元,激增到去年的1000萬元。今年僅前9個月,研發費用已經投入1160萬元,全年突破1500萬元已成定局。
在車間的一角,有著一排像縫紉機機頭的裝置,一片片零件放置在機頭下面,從機頭下方不時噴出火花。這種名叫“鐳射淬火”的工藝,用的就是公司自己研發的專利。相比於以前所用的“高頻淬火”工藝,加熱冷卻速度快,工件變形小,工作環境潔淨,處理後不需要磨齒等精加工,同時成本較低,產品更耐磨損。
“研發肯定要花錢啊,不花錢怎麼辦,你能做的別人也能做,大路貨哪來的利潤啊?”周國珍說,正因為創新和研發,東睦華晟已成為東睦集團子公司中效益最好、產值最高的,新的規劃中集團給東睦華晟的指標是2025年產值達到10億元,相當於現在的3倍。
記者手記:
在逼仄處激發沖天活力
陳永年
“你看對面,人家只有幾種產品,我們就多了,一共有40多種產品。”採訪中,山西炬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賀譽清遙指廠區對面的山西中鋁,比較兩家的不同。
山西東睦華晟粉末冶金有限公司的產品線更為誇張,產品名錄上多達2000多種,僅一年研發的新產品就達400多種,就按30%的量產率算,一年也會新增100多種。
產品分類極細,品種極多,用途極窄——幾乎是專精特新企業的產品共同點。
市場空間逼仄,也是有好處的,就算是狹小空間內,善舞之人也會留下曼妙的影姿。同理,更細分的產品,也更有可能給眾多的中小企業留下生存空間,並從中找到和構建屬於自己的產品“護城河”。
產品雖小,但眾多的小產品又匯成了大市場,這也算是逼仄處催生的旺盛生命力吧。
市場極度細分,帶來了以訂單和訂製為主的生產方式。因為訂製,生產難度自然加大。當然,這個生產難度與利潤回報是成正比的。也有難度小的,比如被稱為大路貨的通用產品,生產難度小,市場門檻低,誰都能做,自然利潤也會被市場規律壓至最低。長時間看,訂製產品也會隨著技術的擴散,逐漸成為大路貨,利潤也隨之降低。
要讓逼仄處成為擴軍備戰的掩體,而非自絕生路的狂妄,唯一的區別就是持續創新研發和持續推出新產品——創新絕對可以算作專精特新企業的靈魂。對於在細分市場的逼仄處求發展的他們而言,研發創新既是發展問題,更是生存問題。
“只能不停地創新,不停地適應市場,不停地開發新產品”,這才是他們的生存之道,也是他們的常態。
客戶訂製產品,往往是提出相關指標,先是樣品,再是中試,質量、價格雙優的企業才會獲得最終的訂單。沒有創新,就意味著在激烈的競爭中搶不到訂單。甚至,沒有創新,就連生產裝置的購買都會成問題。因為大部分專精特新企業在購買裝置時,都會根據自己的研發成果,對一些關鍵指標和引數提出自己的建議。就像學習,問題提不出來,自然就不會學得很好了。
汽車發動機用的不鏽鋼零件,大部分是從國外進口,國內市場只有幾家能做,東睦華晟就是其中之一。既然產品市場前景好,效益又高,為什麼大家不做呢?原因就是表面燒結溫度控制與表面處理工藝等較高的技術要求。看著是機會,但產品達不到客戶的指標要求,也只能望之興嘆。經過技術研發,東睦華晟突破了技術難關,實現了量產,不僅取得了較好的利潤水平,而且透過對這一產品的國產化,將原本的高價拉了下來,保障了這一重要品類的供應鏈安全。
正是在年復一年的創新中,一批批中小企業以專精特新為方向,聚焦主業、苦練內功、強化創新,才把企業打造成為掌握獨門絕技的“單打冠軍”或者“配套專家”。而這些茁壯成長的專精特新企業特別是“小巨人”企業,將為我市打造新興產業強市提供新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