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新破發潮,從港股蔓延到了大A,歷史上在大熊市才會出現的場景,再現了。
上週五中自科技收跌-6.9%,今天可孚醫療收跌4.4%,凱爾達開盤亦破發,不過拉回了。
吐槽歸吐槽,冷靜下來分析,一天也就2~3個新股,破發比例居然超過了一半,這意味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變化
註冊制新股的盲打時代已經結束,無風險套利的機會,沒有了。
原因出在,9月18日釋出的,《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發行與承銷實施辦法》和《創業板首次公開發行證券發行與承銷業務實施細則》修訂稿。
在本次修訂之前,科創板和創業板存在著一種潛規則:
那就是各個機構合力報低價,把發行價降下來,從而增加打新的收益。
比如力量鑽石這家大肉新股,我們假設它合理價值是300元,機構們商量後,決定一起報15~30元這個區間,大家最後把發行價定在了20.62元,一上市,手上的新股就賺了1500%。
在這個模式裡面,機構和散戶是共贏的,因為網上和網下投資者都是能用發行價認購新股。
那麼牌桌上,誰是輸家呢?上市公司。
還是拿力量鑽石舉例子,如果不是機構們合謀,本來按照市場的熱度,是可以一把募資30個億的。
結果最後,只募到了2.7億,這意味著什麼呢?
不支援實體經濟啊——資金脫虛向實,流向了二級市場。
對監管來說,首先考慮的,永遠是天下蒼生的就業,股民能不能賺錢,需要往後排幾位。
如果之前這樣的合力定價模式延續,上市公司不能以合理的估值融到錢,IPO市場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所以在9月18日,醞釀已久的詢價新規則誕生了。
詢價新規主要有三點變化:
一是詢價時最高報價剔除比例由舊規的“不低於10%”調整為“不超過 3%”,大部分承銷商將高剔比例定為1%。
二是剔除最高報價後,應披露網下投資者剔除最高報價部分後剩餘報價的中位數和加權平均數,以及公募產品、社保基金和養老金剩餘報價的中位數和加權平均數等資訊,將此四個數的最低價簡稱為“四值”孰低。取消定價突破“四值”孰低時需延遲發行的要求。
三是強化報價行為監管,將可能出現的違規行為納入自律監管範圍。
這三點從制度上,提高了發行價相對於報價區間的分位值,同時狠狠打擊了合謀行為。
不過需要注意,目前的主機板和中小板因為沒有采取註冊制,所以定價還是按照老規則來,不會受到本次的制度變更影響,仍然存在無風險套利空間。
而對於註冊制的創業板和科創板,新股破發潮可能才剛剛開始。
隨著A股註冊制改革的不斷深化,發行制度對個人投資者的制度性保護力度會逐步削弱,風險逐步轉移給市場的參與者,新股申購的盈利模式將從博弈籌碼,向博弈價值進化。
個人投資者,將會徹底告別新股申購的躺賺時代 ,如果不提升對價值和風險的認知,勢必會成為市場化改革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