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 vs 20世紀
話說21世紀也已經過去了五分之一了,而上世紀的前五分之一遠比這個世紀精彩得多。普朗克奠基了量子物理學,隨後量子物理學在這些歲月裡蓬勃發展;愛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了狹義相對論,在1915年這提出了廣義相對論;還有原子結構,在這20年裡發展了鉅變,盧瑟福幾乎奠定了核物理的基礎。除此之外,還有許許多多的科學發展和理論的誕生。所以,20世紀的前20年是科學史上的黃金年代。
但是到了21世紀的前20年,目前幾個巨大的科學發展都是驗證過去的理論,比如:引力波的發現,希格斯玻色子的發現等等。根本沒有可以拿得出與量子力學、相對論抗衡的理論。更不要說,出現能夠和愛因斯坦、牛頓比肩的科學家。這究竟是咋回事?難道是人類的智力衰退了嗎?
影響科學發展的關鍵因素
如果要歷數人類科學史上最傑出的科學家,一般來說,在物理學家這個方面會有牛頓、愛因斯坦和麥克斯韋。
在化學領域應該會有拉瓦錫、門捷列夫。
在生物學領域,這會有達爾文、以及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四位科學家。
要知道,從古到今,科學家千千萬萬,但是真正能流芳百世的並不多,更不要說成為這個學科最頂尖的人了。而且如果仔細梳理一下各學科的發展和這些人的生卒年。我們就會發現,物理學是科學化最早的學科,而代表物理學最巔峰水平的幾位科學家,都是距離我們相對較遠的。化學其次,然後生物學是科學化最晚的,因此,生物學的代表人物基本上都距離我們比較近。尤其是,高中和大學生物書中提到的頂級生物學家們,他們絕大多數還都在世,甚至有相當的一批人還沒拿到諾貝爾獎。
所以,影響科學發展其實存在著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時間。但其實這背後還有更為本質的因素,那就是測量手段。在伽利略和牛頓的努力下,物理學非常早就定義好了各種物理概念,並且有一套成熟的測量手段。因此,物理學成為了最早科學化的學科。而化學則是要等到拉瓦錫等人的努力之下才得以成熟,生物就更是如此了。
我們要知道的是,科學家其實是要基於已有可以觀測到現象才能夠提出的。牛頓時期,其實是相對容易提出物理學理論的時期,這是因為當時的觀測基本停留在肉眼和低倍顯微鏡。說難聽點,只要你動手能力夠強,自己在家都能玩。牛頓就是因為瘟疫,在鄉下居家隔離,於是提出了一堆理論,也對萬有引力有了初步的想法。說白了,就是當時對觀測技術的要求相對較低。
但是,我們會發現,隨著科學的發展,一個人要僅憑之力就完成一個學科理論的奠基是幾乎不可能的事。20世紀之所以會誕生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並僅僅是因為科學家超高的智力。更重要的原因是當時的觀測技術突飛猛進。首先,在小尺度上,科學家可以用最粗暴的“撞”去發現微觀世界的物理學現象,然而理論物理學再用理論去描述這個現象。試問,如果我們沒有發展出觀測微觀世界的觀測手段,量子力學又如何能誕生呢?
同樣的,相對論的誕生也是如此,由於牛頓力學和麥克斯韋方程相互矛盾,人類可以開始捕捉“高速現象”以及強引力場下的現象,這次使得相對論的誕生成為了可能。如果不是愛丁頓等科學家的透過觀測進行驗證,恐怕相對論如今也只能是個假說,愛因斯坦也不可能會有如此地位。
如果沒有這些矛盾和觀測,科學家一般來說都會認為牛頓力學還是適用的。因此,推動新理論的土壤是需要觀測技術的提升。
而如今,我們在大尺度上和小尺度上都有各自的理論。實際上,超前的理論也有不少,著名的超弦理論就是其中之一。但是我們只能把它當成假說。這是因為我們根本沒有辦法驗證它的對錯,或者我們可以說沒有足夠強大的觀測技術來觀測超強理論描述的物理學現象。
我們如今的觀測技術,實際上只能幫助我們驗證已有的科學理論,而不能去驗證那些超前的科學理論,更不要說去觀測一些更加小的尺度,更大的尺度了。所以,21世紀都過了20年了,一直沒有出現可以和愛因斯坦等人比肩的物理學家,本質上是觀測技術限制了人類,而不是人類的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