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指揮棒”?
進入9月,各大高校陸續開學,第二輪“雙一流”評選也進入收尾階段。
根據規劃,我國高校“雙一流”建設以五年為一個週期。如今距離2017年首輪名單公佈已經過去4年,今年將是新一輪評選醞釀工作的重要節點。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全國已有超過60所高校官宣啟動新一輪“雙一流”建設,競爭十分激烈。
由於“雙一流”建設評價指標並未對外公開,各類世界大學排名和學科排名就成為觀察“雙一流”高校和學科發展情況的重要參照。
目前,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QS世界大學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THE)及《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世界大學排名(U.S.News)同為較具關注度的世界大學排名。其中,ARWU自2003年以來已連續19年公佈榜單。該榜單涵蓋國際論文、N&S論文、高被引科學家、教師獲獎、校友獲獎、師均表現等指標,從中也可一窺近20年中國高校學術發展水平及其在全球的排位變化。
不過,多位學者此前呼籲,應警惕大學排名“指揮棒”效應。同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長張端鴻不久前撰文指出:“大學排名並不屬於科學評價,不應該成為判斷大學優劣或國家高等教育實力的標誌。”
全國格局
近日,2021年ARWU最新名單公佈,全球領先的1000所研究型大學中,全國(不含港澳臺,下同)共有157所大學上榜,比2020年增加13所。
其中,7所中國內地高校躋身全球百強,分別為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這個數字僅次於美國、英國,與澳大利亞並列全球第三。
具體來看,清華大學排名第28位,較上年提升1位,並連續兩年名列全球TOP30,距離亞洲第一的東京大學只差4個位次;北京大學排名第45位,較上年提升4位,居全球TOP50之列。
清北之外,4所華東高校亦穩居全球百強——浙江大學排名第52位,距離TOP50僅一步之遙;上海交通大學排名第59,首次進入TOP60;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排名第63,首次進入TOP70;復旦大學排名第77,首次進入TOP80。
值得關注的是,中山大學是今年新晉TOP100的新面孔。其在最新ARWU榜單中排名第89位,首次入圍全球百強同時,也重新整理廣東高校世界大學排名新紀錄。
將範圍擴大到入圍榜單的世界前1000高校,全國上榜高校數量最多的5個省份分別為江蘇、北京、廣東、山東、上海,佔比超過全國一半。
再來看“雙一流”高校情況。2021年前1000名榜單中,共102所“雙一流”高校上榜,比去年增加3所,佔全國157所上榜高校的65%。
而從前500名高校來看,“雙一流”高校的帶頭作用更加明顯——今年共59所“雙一流”高校入圍500強,佔全國72所上榜高校比重達82%。
與此同時,“雙非”院校也在崛起。榜單顯示,今年共55所“雙非”院校入圍,比去年增加10所。其中13所名列世界500強,42所排名位於501-1000之間,後者數量與“雙一流”高校並駕齊驅。
其中,深圳大學在“雙非”院校中排名最高,還有3所成立不到10年便成功躋身世界1000強的高校值得關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西湖大學及山東第一醫科大學。
發展差距
拉長時間線,自2003年以來已連續釋出19年的ARWU榜單,也是觀察中國高校發展歷程的一個參照。
張端鴻分析指出,中國高校在聲譽、論文發表引用等指標方面確實有明顯進步,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中國大學近年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行動中取得的成效。
資料顯示,2003年ARWU榜單首次釋出時,共有9所中國內地高校入圍世界500強,排名最高的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僅位列全球第201-300名之間。此後數年,清華大學曾短暫入圍世界200強,但名次並不穩定。
2010年,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同時入圍世界200強,浙江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則在2012年同步躋身世界200強,上榜高校達到4所。也是在這一年,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GDP比例歷史性突破4%,也是自1993年國家層面提出這一目標後首次達成。
2016年,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首次躋身ARWU世界100強,排名穩步上升。此後,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陸續入圍世界100強。
到2021年,全國已有157所大學入圍ARWU世界1000強,72所世界500強、7所世界100強。
據軟科統計,2018以來,中國內地高校ARWU上榜數量每年增長率分別為7.3%、9.1%和9.0%,成為全球上榜高校增速最快的國家(地區)之一。
分地區看,梳理近19年各省份上榜ARWU高校數量,2003年,全國9所入列世界500強的高校,分別來自北京、上海、江蘇、安徽、浙江、吉林、山東7個省份。
不過,這些省份在此後長達十餘年的激烈競爭中逐步拉開差距。
2021年,北京、江蘇各有13所高校入圍前500名榜單,並列全國第一;上海保持穩步增長,從2003年2所增加至2021年7所;浙江、安徽、吉林三省均無明顯變化,上榜高校數量(1所)仍與2003年保持一致。
廣東和山東則在近兩三年進步明顯,2018-2021年,兩省上榜高校分別增加6所、4所。湖北、陝西亦增長較快,2003年至今分別實現從0到5、從0到3的突破。
“評價指揮棒”
這背後,離不開各地不斷加碼投入。實際上,近年來,“進入四大主流世界大學排名前300名、200名、100名”“入選ESI全球前1%、1‰”“入選QS世界大學排名前100名、前50名”等提法已成為不少高校追逐的關鍵指標。
對此,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曾撰文指出:
“中國大學近年來在世界大學排行榜中的名次多有提升,與排行榜本身所採用的指標體系有一定關係。由於排行榜對學校聲譽等方面的重要影響,一些高校圍繞大學排行榜指標辦學,直接照搬排行榜指標並逐級分解分派到教師頭上,並將其作為考核教師的指標。”
這甚至引發大學“刷排名”爭議。
比如,2020年U.S.News釋出的亞洲數學學科排名中,曲阜師範大學超越北京大學等名校排名第一,引發廣泛關注。根據U.S.News官方資訊,曲阜師範大學數學專業在“論文引用”排名靠前。有媒體查詢知網資訊後指出,“2020年間,曲阜師範大學在外文期刊上頻繁發表數學相關研究,有時可達一天兩、三篇,其中‘水分’令人生疑。”
應該看到,無論哪一種高校排名,都有其缺陷和不足,其指標體系無從全面反映大學的全部,指標排名並不完全與辦學實力相匹配,甚至存在用一個標準來衡量不同型別高校的情況。比如在很多高校排名中,一些人文社科領域實力雄厚的高校表現卻並不突出。
中國人民大學評價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周光曾發文稱,現在有各種各樣的大學排行榜,這些排行榜一個共同的問題是注重外延指標、投入指標,而非內涵指標,“這樣的排行榜是很容易誤導人的”。
“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有什麼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麼樣的辦學導向。” 去年10月公佈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明確提出,要制定“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辦法,突出培養一流人才、產出一流成果、主動服務國家需求,引導高校爭創世界一流。
眼下,新一輪“雙一流”評選結果公佈在即,於高校而言,排名可以作為不斷改進提升的參考和鏡鑑,但不應在其中迷失教育的初心。
文字 | 程曉玲
原標題:《不必迷信大學排名》
來源: 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