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這個話題已經講到了26期,那麼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們已經說完了宇宙的過去,從宇宙暴脹、到大爆炸、再到中性原子形成,以及星系、星系團、大尺度結構的形成。
那麼在考慮了宇宙的過去以後,我們肯定就要思考宇宙的未來了,也就是說,一個膨脹的宇宙會給人類帶來怎樣的結局?
從1929年哈勃發現宇宙在膨脹以來,到1998年的70年間,我們一直認為,如果宇宙中的能量形式就是我們常見的普通物質、輻射、暗物質和中微子的話,那我們的宇宙從誕生以後到今天,乃至未來一直都會經歷減速的過程。
如果沒有啥特殊原因的話,我們宇宙會有以下三種結局:
第一種,大坍縮!這是大爆炸的一個逆向過程,說的是,宇宙從一個初始膨脹率開始,一直在經歷著不斷變大的過程,但是其中的物質和輻射所產生的引力一直在對抗著宇宙的膨脹。
如果物質和輻射的能量密度足夠大的話,它們所產生的引力會將宇宙的膨脹率降為0,然後變為負數,也就是說,引力不僅會讓星系的退行速度持續減慢,而且還會逆轉膨脹,整個宇宙會進入一個收縮的階段。
第二種,大凍結,跟上面的情況正好相反,物質和輻射的能量密度雖然可以一直降低宇宙的膨脹率,但是它不能讓膨脹率降為0,更不能使其變為負數,而會使得膨脹率無限的下降到一個不為0的正數,這樣的宇宙會一直變大,星系距離我們會越來越遠,空間會越來越冷,所以叫大凍結。
第三種,臨界宇宙,這種情況的宇宙正好處在了以上兩種情況的中間態,說的是,宇宙初始膨脹率和物質、輻射的能量密度完美平衡,引力會讓宇宙膨脹率無限的降低為0,這樣的宇宙既不會坍縮,也不會無限的變大,而是會無限的趨近於一個最大的值。
需要注意的是,宇宙膨脹率說的是單位距離上的速度,比如,每百萬秒差距每秒72千米,意思就是每隔326萬光年,星系的退行速度會增加每秒72千米。
在以上的三種情況中,宇宙膨脹率一直都在下降,第一種降到了負數,第二種無限的下降到了一個不為零,但是一個很小的正數,第三種就無限的下降到了0。
雖然宇宙膨脹率一直在下降,但是除了第一種情況以外,其他的兩種情況,只要是膨脹率不變為負數,星系都在遠離我們,只是遠離我們速度在不斷的下降。這個需要搞清楚,並不是說膨脹率下降了,星系就要靠近我們。
好,我們接著說,那宇宙的未來具體是哪種情況,我們就需要對宇宙的膨脹歷史作出探查,看一下宇宙從誕生以後的膨脹率是不是一直在下降,下降的規模是多少,因此我們就能推斷出以上三種情況,哪種更符合我們的真實宇宙。
要想了解宇宙的膨脹歷史,就需要對不同時期的星系的距離以及紅移進行測量,那哈勃當年用的造父變星肯定就不管用了,因為造父變星的適用距離非常有限,只有數百萬光年。
不過在這之後人們還是找到了很多測量距離的辦法,在前面的文章我也提到過,其中最著名,適用距離最遠的測距辦法就是Ⅰa型超新星。
再說Ⅰa型超新星之前,我們先說白矮星是怎麼來的?因為Ⅰa型超新星的爆發跟白矮星有著直接的關係。
我們知道宇宙中的恆星之所以能發光發熱,都源自於中心區域的核聚變反應,但是根據恆星質量的不同,其所進行聚變反應的速度和聚變反應的程度也不同,具體分為三種情況:
第一種,當一顆恆星的質量大於太陽質量的8%,而小於太陽質量的40%的話,這種恆星的光譜型就是M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紅矮星,它雖然只能將氫聚變成氦,而且反應速度也很慢,但是它能夠在一生中將自身包含的所有的氫元素燒完,所以它的壽命很長,最長的紅矮星的壽命能達到20萬億年,這是啥概念,當今宇宙的年齡才138億歲。
這種恆星死亡以後,不會發生爆炸,而是會靜靜地變成一顆完全由氦組成的白矮星,很明顯,我們的宇宙中現在還沒有這種型別的白矮星。
第二種,當一顆恆星的質量大於太陽質量的40%,小於8倍的太陽質量的話,這種恆星的光譜型包括:K、G、F、A、和部分B型,它們能夠在即將死亡的時候,啟動第二階段的核聚變,將氦繼續融合,生成碳、氧、氖、鎂、矽等一些重元素,在它們死亡以後,核心區域會坍縮成一顆由碳和氧組成的白矮星,並且會吹散外殼,形成行星狀星雲。
這種恆星的壽命比較短,數十億年,到百億年之間,所以現今宇宙中的白矮星都是由碳和氧組成的。
第三種情況,它們的質量都在8個太陽質量以上,光譜型為O型,是宇宙中那些最大、最藍、最熱的恆星,這些恆星可以把氫元素一路聚變到鐵、鎳、鈷,反應非常的迅速,所以這種恆星的壽命都很短,一般幾百萬年到幾千萬年。
它們在死亡的時候,會發生劇烈的爆炸,中心區域會猛烈地坍縮成一顆中子星或者是黑洞,這就是我們常說的Ⅱ型超新星,或者叫核坍縮型超新星。
這種超新星爆發以後雖然很亮,但是它們沒有規律,本徵亮度都不一樣,所以不能當作標準燭光來使用,但是白矮星就不一樣了。
它們有很多共同的特點,比如說,它們都是由碳和氧組成的,它們的體積基本上和地球的差不多,但是密度是地球的幾百萬倍,它們之所以沒有被引力壓垮,完全是因為電子的簡併壓在努力的支撐著原子的結構,這種簡併壓力來自於泡利不相容原理。
說的是,在一個原子當中,不存在兩個量子態相同的電子,所以說一個原子的電子它會排斥其他原子的電子進入自己的範圍。
白矮星正是透過這種簡併壓保持穩定的,但是這種簡併壓也不是萬能的,當一顆白矮星的質量超過了錢德拉塞卡極限,也就是1.4倍太陽質量,其核心就會發生失控的核聚變反應,進而引發Ⅰa型超新星爆炸。
那麼問題是,本身就處在錢德拉塞卡極限以下的白矮星如何獲得質量呢?只要透過以下兩種方式:
第一種,我們知道宇宙中的雙星和三星系統比較多,所以一顆白矮星常會有一顆伴星,由於白矮星的質量很大,而且半徑很小,所以它的引力很強,因此白矮星就可以吸收伴星的物質,增加自己的質量。
這裡又分為了兩種情況,當白矮星吸積質量的速度比較慢的話,那麼偷來的氫氣就可以在白矮星的表面緩慢地燃燒,這時我們就會看到,在天空中出現了一顆新的恆星,等白矮星偷來的氫氣燒完了,這顆新出現的恆星也就會消失,然後白矮星又開始攢氫氣,又開始燃燒。這種間歇性的增亮過程,我們稱之為“新星”。
那麼當白矮星吸積質量的速度比較快,在短時間內,就將自己的質量吸到了1.4倍的太陽質量,那麼它的核心就會因為高溫、高壓,再次啟動碳聚變,由於白矮星比較緻密,聚變生成的能量散發不出去,都堆積在核心區域,這就又會導致核心溫度繼續升高,溫度的上升又導致核聚變更加的猛烈,進而又產生更多的熱量,因此白矮星就這樣失控了,然後就爆炸了,這就是Ⅰa型超新星。
第二種情況就是,當兩顆白矮星相撞融合以後,也會因為質量的增加,發生爆炸,也叫Ⅰa型超新星。
可以看出Ⅰa型超新星的爆發具有完全一樣的初始條件,一樣的白矮星,一樣的質量閾值,所以每一顆Ⅰa型超新星都有一樣的光變曲線,那一樣的光變曲線說的是,Ⅰa型超新星爆發以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它亮度的增加到變暗過程都是一樣的。
而且每一顆Ⅰa型超新星爆發以後,它的最大發光能力也是完全一樣的,所以我們只需要在地球上測量Ⅰa型超新星的視亮度,然後再結合它的紅移數值,就能知道它所在的星系和我們之間的距離了。
所以說Ⅰa型超新星可以當作標準燭光來使用,而且Ⅰa型超新星爆發所釋放的能量高達10^44焦耳,這個能量比太陽一生釋放的能量還要多,所以Ⅰa型超新星非常的明亮,這就意味著,它作為標準燭光的適用距離很遠。
以前我們使用其他的測距辦法最多能測到二三十億光年以外,那麼有了Ⅰa型超新星我們的測距範圍超過了160億光年。
所以在上世紀的90年代,就有兩個獨立的科學團隊,“超新星宇宙學計劃”團隊和“高紅移超新星研究”團隊,他們就對宇宙的膨脹歷史做了詳細的探查,測量了大量的、不同時期的Ⅰa型超新星。
到了1998年的3年,“高紅移超新星研究”團隊就首先發表了一篇論文,他們的結論是,現在宇宙的膨脹根本沒有減速,而是在加速,也就是說宇宙膨脹率沒有下降,這說明我們之前的猜測完全是錯誤的。
到了9月份,超新星宇宙學計劃團隊也發表了它們的測量結果,同樣的結論,星系的退行速度根本沒有減緩,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會越來越快的遠離我們。
那麼問題是,一個加速的宇宙意味著什麼?鑑於暗能量的話題也比較大,得分幾期說,所以今天的內容就到這裡了,下節課我們回答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