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關注作者的人,都擦出了心靈的火花!
大家好!王陽明先生是我國曆史上少有的立功立德立言的聖人,在他之前只有兩位半,一個是至聖先師孔子,一個是亞聖孟子,半個是朱熹老夫子。陽明先生一生歷盡磨難,有至暗時刻,被髮配到深山老林貴州龍場,也有高光時刻三十五日內平定寧王叛亂,後被封為“新建伯”。
心學是集大成的學問,因為陽明先生從小酷愛讀書(受他爺爺的影響),熟通佛道,取其精華,最後經過生活的實踐,在朝為官,經世致用,結晶出了能悟能修的聖人點滴骨血,寶貴的智慧。
心學影響甚為廣泛,無論國內還是國外,東南亞、東亞都有強大的影響力。近代日本傑出的人物幾乎都學陽明先生,“一生俯首拜陽明”的腰牌就是日本人發明出來的。
我們今天要講的是心學的高光時刻,陽明四句教,也就是“天泉證道”的結晶,這是陽明先生最高智慧的收官之作。
我們先看一下這四句話,然後再用白話文解釋一下,“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聽起來似懂非懂的,反正很厲害,很高大尚的樣子。
第一句“無善無噁心之體”,它的意思是說:在道里,在心之本體中,在無極狀態,鴻蒙未開之時,盤古還沒有開天闢地,一切都是混在一起的。
沒有所謂的好壞、對錯、大小、善惡之分,所以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道不會看待羊比狼好,快樂比悲傷好,因為對立面是需要的,這樣才能體驗感受,存在。
如果只有白天,黑夜沒有,那麼白天也會消失,因為一直是一個狀態嘛。你天天吃米飯你就忘記了米飯,偶爾吃一頓饅頭,你才發現,咦!不一樣,你開始注意在主食上,要不你只看有什麼菜是不一樣的,因為菜一直在變化著。
第二句“有善有惡意之動”,它的意識是說:一旦有了好與壞,善與惡的分別,其實是到了人的層面,人的意識在分別。因為為了體驗和感受是需要分別的,需要不一樣,冷熱、酸甜、高興、悲傷。
第三句“知善知惡是良知”,它的意識是不管我們起了一個什麼念頭,做什麼事情,它都有一個自動反應系統,瞬間的很快會知道,自己是在為善還是為惡,因為感覺會告訴你,也就是你的良知。
不管你怎麼做?邪思,邪念,幹壞事,良知總是反應著。做好事良知也會反應。做壞事身體會感覺不舒服,堵氣,氣脈不通。做好事身體會感覺很暢通,清爽自在,這是本能反應。
第四句“為善去惡是格物”,當我們有了不好的念頭,不好的事情發生了,狀態很負面,我們去體驗它,與它在一起,完全接受。它就會一點一點地散發掉,心開始迴歸平靜。等心正了,我們就好做事情,處理生活和工作中的事情,帶著情緒做事是很不理想的。這就是為善去惡是格物。體驗情緒鍊金術。
好了!四句教說完了,感謝您的閱讀,我們下次見~
本文由心靈詩人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