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豆瓣博主RECLUSE日記
同光時期(清朝時期同治年間,公元1862年至1874年),是京劇形成並走向巔峰的時期,也是京劇快速流佈形成全國性影響的大劇種時期。“同光十三絕”是當時前輩藝人協力同心,形成藝術上定向合力的縮影,這些遠去身影雖然今天看來有些模糊,但是他們對京劇舞臺的藝術貢獻卻歷久彌新,他們留下的濃墨重彩在北京戲曲史中被永遠銘記。
由於《同光十三絕》和同時的藝人
對京劇具開創之功
從他們的家世和傳人
可以梳理出一條簡單的京劇發展脈絡
老生四人
程長庚
飾《群英會》魯肅
程長庚,京劇“徽派”創始人,他“憤徽伶之依人門戶,乃融昆、弋聲容於皮黃中,匠心獨運,遂成大觀”,憑藉個人非凡的藝術能力,扭轉了京中素重旦色的欣賞風氣。他自道光末年至咸豐年間,出任三慶班班主,“精忠廟”廟首,總管三慶、春臺、四喜三班,有亂彈巨擘、老生秦鬥、京劇鼻祖等稱謂。他還大力割除戲班陋習,淨化演出環境,被同行尊為“大老闆”。楊月樓和“後三鼎甲”中人都曾得到他的提攜。程長庚養子程章圃,鼓師,曾掌四箴堂(三慶班的科班,名旦陳德霖、名淨錢金福都出身於此班)科班。
盧勝奎
飾《戰北原》(一說《空城計》)諸葛亮
盧勝奎,外號“盧臺子”,本是文士,因痴迷京戲而“下海”加入三慶班,深得程長庚器重。他擅演諸葛亮,有“活孔明”之譽。又精於編劇,為三慶班編寫過多出本戲,其中參考宮廷大戲《鼎峙春秋》編演的連臺軸子大戲《三國志》最為出名,許多單折至今流傳。程長庚、徐小香、盧勝奎、楊月樓、黃潤甫、錢寶峰,各以他們在此劇中的精湛表演,獲得了“活魯肅”“活周瑜”“活孔明”“活趙雲”“活曹操”“活張飛”的稱譽。劇本的編排、結構和行當安排,都為後世留下了足資精研的範本。
張勝奎
飾《一捧雪》莫成
張勝奎,同治年間極其出名,因為與“前三鼎甲”中張二奎同時,所以經常被後人誤認為一人。他長於唸白,衰派老生極佳,這在以觀眾聽戲出名的京中格外難得。他擅演《打侄上墳》《盜宗卷》等戲,曾搭班四喜、春臺、嵩祝成等著名戲班。據說《四進士》就是由他從崑曲翻為皮黃演唱,整本《彭公案》也是他在春臺班時排出的。
楊月樓
飾《四郎探母》楊延輝
楊月樓,年輕時以武生戲聞名,猴戲尤其突出,人稱“楊猴子”。中年以後多演老生、武老生戲。楊月樓在三慶班多年,是程長庚的得力臂助,後接任三慶班班主。他叫座能力極強,在三國戲中出演的趙雲人稱“活趙雲”;出演的《四郎探母》,時稱張二奎後第一人。子楊小樓,與餘叔巖、梅蘭芳並稱“三大賢”。
武生一人
譚鑫培
飾《惡虎村》黃天霸
譚鑫培,入畫時為武生,中年後專攻老生。他是“後三鼎甲”之一,有“伶界大王”“四海一人”的盛譽。作為“譚派”創始人,他影響巨大,時人稱“無腔不學譚”。他藝術創造能力極為出色,又善於廣採博收,錘鍊融化,《當鐧賣馬》經他演出,秦瓊成為主角,“耍鐧”被稱為名貴:《搜孤救孤》經他演出,成為程嬰的正戲。弟子王月芳、賈洪林、劉春喜、李鑫甫、餘叔巖,自譚鑫培之父譚志道(藝名“叫天”)起算,譚家已七代從藝,堪稱京劇第一世家。
小生一人
徐小香
飾《群英會》周瑜
徐小香,小生全才,昆亂文武樣樣精通,三慶班排《三國志》,他飾演的周瑜,有“活周瑜”的讚譽,有過“程長庚無小香周瑜不演《群英會》”的傳說,足見其出色程度。徐小香號蝶仙,與王楞仙(專學徐小香)、陸筱芬(號薇仙,朱蓮芬弟子)並稱“小生三仙”,又和程長庚、胡喜祿合稱“三傑”,當時流行的《戲提調歌》中有“小香到,提調笑;喜祿病,提調跳”語,可見受觀眾的歡迎程度。其入室弟子有“岫雲堂五雲”,即“多雲”鄭連福,“度雲”董連慶,“綺雲”李連喜,“若雲”陳連保和其子“如雲”。程章圃之子程繼先亦為其弟子。
旦角四人
梅巧玲
飾《雁門關》蕭太后
梅巧玲,精花旦,善青衣,扮相極美,中年後發福,但無損風韻,有“天子親呼胖巧玲”的傳說,掌四喜班多年,弟子眾多,字以雲排,如餘紫雲、朱靄雲、姚祥雲等。他主持排演過很多新戲,以八本《雁門關》中的蕭太后最為有名。長子梅雨田,有“胡琴聖手”之稱,演奏“剛健而未嘗失之粗豪,綿密而不流於纖巧”,和孫佐臣為胡琴演奏的兩大流派,影響深遠,極得譚鑫培倚重,笛子、嗩吶亦精。次子梅竹芬早逝,其子梅蘭芳為京劇“四大名旦”之首。
時小福
飾《桑園會》羅敷
時小福,曾有“第一青衣”的稱譽,和羅巧福並稱“兩福”,搭四喜班多年,後代梅巧玲掌班。他“細步登場,儼然華貴”,做派尤其出色,變老輩手不出袖的規矩,強化了青衣的做表能力。中年後專心傳藝,弟子眾多,字以仙排,著名者有張雲仙、張紫仙、吳菱仙、吳靄仙、陳霓仙、陳桐仙、王怡仙、江順仙等八人,時稱“八仙”。師徒均善飲嗜酒,又被人稱“醉八仙”,其中吳菱仙為梅蘭芳蒙師。子時慧寶曾與王鳳卿、餘叔巖並稱“青年老生三傑”。
餘紫雲
飾《綵樓配》王寶釧
餘紫雲,“前三鼎甲”中余三勝之子,幼年從梅巧玲學戲,青衣、花旦俱佳,蹺功時稱一絕,表演以細膩取勝,反調尤其見長。他在二本《虹霓關》中演丫鬟,唱唸是青衣的路子,裝扮、身段、步態、身形則是花旦,開青衣表演融入花旦特色之風,陳德霖對其表演多有借鑑,王瑤卿則張大其藝,對京劇旦行後來發展的影響頗深。子餘叔巖,為老生“餘派”創始人。
朱蓮芬
飾崑曲《玉簪記》陳妙常
朱蓮芬,本名延禧,起初只演崑曲,後兼演皮黃,但依然以崑曲為主。他和徐小香、楊鳴玉合作極多。《擲戟梳妝》《遊園驚夢》《活捉》《思凡》《刺梁》等都冠絕一時。工書法,善繪畫。弟子陳德霖。
老旦一人
郝蘭田
飾《行路訓子》康氏者
郝蘭田,原為老生,後改老旦。他吸收老旦各家之長,並將老生聲調糅入旦行行腔,是京劇老旦行重要奠基人。曾搭春臺班,演出的《天雷報》堪稱範本。後搭四喜班,與張二奎、梅巧玲合演的《四郎探母》人稱“三絕”。
丑角兩人
楊鳴玉
飾崑曲《思志誠》閔天亮
楊鳴玉,幼習崑曲,文武兼長,後兼演皮黃,有“無戲不絕,無戲不妙”的盛譽,他在《活捉》中張文遠的矮子步,《起布問探》中探子的“耍旗”,《思凡下山》中小和尚的“耍數珠”等絕技的展示,被稱為精絕。去世後有“楊三死後無蘇醜”一說流傳,甲午戰爭失敗後,李鴻章代表清政府簽訂的《馬關條約》,引起國內各界強烈不滿,有人以“李二先生是漢奸”的為對,更讓楊鳴玉聲名大振。弟子宋萬泰,收徒蕭長華。劉趕三
飾《探親家》鄉下媽媽
劉趕三,票友出身,初學老生,後改小花臉,兼演彩旦,彩婆由他唱紅,醜行地位也因此提高。由於各班爭邀,曾一日連趕三場(程長庚規定不準私應堂會),同行戲稱為“趕三”,後竟成藝名。他演《探親家》有真驢上臺的絕藝,慈禧太后特許此驢入宮,成為民間藝人進宮演出的特例。有弟子羅壽山。
從“徽班領袖、京劇鼻祖”程長庚
到“伶界大王”譚鑫培
再到梅蘭芳的祖父梅巧玲
當古老的畫卷徐徐展開
呈現在我們眼前的
是一段群英聚會的歷史
是一個定格血脈精魂
不可複製的華彩瞬間
--END--
文字參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委員會組織編寫的《老北京述聞——戲曲曲藝》一書、
圖片來源:豆瓣博主RECLUSE日記
如若轉載,請後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