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38歲的村上春樹在希臘完成了他最出名的小說《挪威的森林》。
2021年,時隔34年,我在北京大興讀完了這部久負盛名的小說。小說的故事並不複雜,小說圍繞著主人公男孩渡邊,講述了他17歲到21歲的4年青春故事。在這段成長經歷中,渡邊經歷了友情、愛情、性、死亡、別離、孤獨……
剛讀完這部小說時,有種蒙了一層煙霧似的感覺,感覺作者在故事之下想要講一些道理,但以我現在的閱讀能力並不能準確地把它們挖掘出來,故這是我第一次讀完《挪威的森林》的淺顯思考整理,未來我會再來讀它。
1、性
提到《挪威的森林》,不管看過還是沒看過這本書的人,“性”是一個逃不出的話題。小說裡不少渡邊與幾位女性朋友的性描寫,逐漸固化了很多人對《挪威》的刻板印象——《挪威》是一本小黃書。在我僅看過的幾部日本小說中,如渡邊淳一《失樂園》、東野圭吾《解憂雜貨店》等,多少都有各種的性描寫,但《挪威》這本小說並不是一本單純描寫性的小說,性作為任何人的一部分出現在這裡,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存在。比如渡邊與直子在20歲生日之夜的性,就是一種自然而然,由事、情、景的三重推動下進行的一場性;再比如結尾與玲子的性,又是一種基於互相的好感,陷入死亡悲傷情緒中的自然釋放,最後還有種與過去別離的決意;除此,還有“似性非性”的曖昧,渡邊與綠子看著起火的大樓,坐在天台邊的浪漫一吻,都是自然而然就應該發生的事情。所以,我以為《挪威》的性,並非孤立的性慾,而是作為書中人物的一部分,在合適的時間地點自然而然地發生,在小說人物之間建立起真實自然地關係。
2、死亡
書中有幾個我印象深刻的死亡:木月的死,初美的死,綠子父親的死,直子的死。
所有的死亡,都給我同樣一個感覺:突然,毫無徵兆的突然。
木月在打完一記漂亮的檯球後自殺,初美在與永澤分手兩年後自殺,直子療愈期間選擇自殺,只有綠子父親的死有腦瘤晚期的徵兆。書中在提到初美的死時有這樣一段描述,讓我印象深刻:
當初美她--如同我的許多熟人那樣--來到人生的某一階梯的時候,就像突然想起似的自行中斷了生命。
加繆說:自殺是唯一嚴肅的哲學問題。
選擇自殺的三個人好像都有自己的理由,但又好像不夠充分,可以肯定的是,自殺者的心中一定起了某種無法調和的衝突。書中對死亡本身的描寫很少,更多的是描寫死亡發生後,仍然活著人的變化。木月死後,直子失去了穩定的關係依靠、失去了與外界連線的通道,渡邊失去了唯一的友誼,越來越不理解身邊的世界。
這個故事基本上是關於casulties(沒有確切譯法,或許可以說是戰鬥人員的“減損”)的故事。就是說我身邊有許多人死掉或失去,或者說有許多人在心中死掉或失去。在這裡我真正想描寫的不是戀愛姿態,莫如說是casulties姿態,是casulties之後生下來不得不活下去的人們或事物的姿態。所謂成長恰恰是這麼回事,就是人們同孤獨抗爭、受傷、失落、失去卻又要活下去。
死亡,代表了人成長過程中種種困難和負面情緒的總和。
木月的死讓渡邊認識到: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直子的死讓渡邊認識到:任何這裡都不可能只與失去所愛之人所造成的悲傷,唯一能做的,只有掙脫出那種悲傷。
所謂成長,恰恰是這樣一回事。
3、自我
文中讓我有共鳴的是一位“渣男”——永澤。我理解永澤對自我和事業的執著,想要做好一件事,可以不顧一切、不惜一切代價地完成,哪怕要離開他的女友初美。這種對自我地執著,也是一種極端的自私,這裡的自私不是貶義詞,只是一種對自我慾望追求的客觀描述。
21歲左右的我也有過類似對自我的極端追求,以至於“不顧一切”。現實中喬布斯、馬斯克這些改變世界的牛人,在生活中都是“一意孤行的混蛋”,那種為了完成夢想事業可以放棄一切的感覺我也曾感同身受,但大部分人可能會像我一樣逐漸從極端迴歸,意識到自己不過一介普通人,世界也不曾圍繞自我運轉,對自我的極端追求,最終竟然會導致失去自己所珍視的事物,而問題最終會落腳到:你認為什麼是重要的。
想清楚這一點,心也就能暫時獲得些平靜,不至於隨風起伏不定。
總之,《挪威》讓我回憶起青春與成長,這是一本美好、讓人留戀的書,也是人生永恆的話題,希望你也能獲得這份閱讀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