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為什麼你讀了很多書,卻沒有真正的改變?

你好!我是蘇康。

有些人讀幾本書就有了改變,而另一些人讀了大量的書籍卻絲毫沒有變化。

為什麼你讀了很多書,卻沒有真正的改變?

1、讀了沒有能理解,理解了卻又用不了。

我們讀過很多書看似好像都能理解,但怎麼想就是不知道該用到什麼地方上。

2、書太多了,不知道讀什麼

(1) 今天這個人說要有經濟思維才能讓生活變得更好,你就跑去讀曼昆的《經濟學原理》。

(2) 明天那個人說其實具備產品思維才是最重要,要把自己當做產品一樣,不斷地迭代自己,你就買個關於產品思維書籍去看。

(3) 後天又有人說什麼知識管理、精力管理,掌握微習慣等才是關鍵,你又去找這類書籍去看。

我們又要思考到底什麼是最關鍵的?

你會發現自己讀的很多書都不是非常清晰的,有脈絡以及穩定的,而且你讀了以後還不能理解,關鍵是理解了居然還是不知道怎麼提取出來。

所以,其實讀書對於人的改變是有限的。

為什麼你讀了很多書,卻沒有真正的改變?

那有沒有什麼方式可以改變這個現狀呢?

我們首先了解學習之難的問題。

1、合上就忘,真正生活用不上。

我們在學習的時候,無論是讀書、聽書、還是聽別人講書等學習方式,經常是聽的時候,看的時候都是顱內高潮。

可是一旦把書籍合上你就忘記了,回到真實生活中,就不知道該怎麼做了,只是會說:好像我聽過這個知識。

2、滿腦子都是計程車知識,沒有自己的知識體系。

有個關於愛因斯坦和司機的故事

愛因斯坦經常去各地講相對論,所以他需要一個司機接送。

有一天司機向疲於奔命的愛因斯坦提建議:“您實在太辛苦了,也一定講煩了,您的演講內容我都可以背下來了,我想下次演講時讓我穿著您的衣服,讓我來代您演講直到被發現為止,可以嗎?”

“妙啊,反正那裡認得我的人也不多。”同樣富於風趣的愛因斯坦回答道。

此後的那場演講,穿著愛因斯坦衣服的司機對於相對論的解說沒有任何差錯,他把愛因斯坦的表情和動作也模仿的惟妙惟肖。

愛因斯坦則打扮成司機,坐在臺下認真聽講。

然而,就在演講即將結束,穿著愛因斯坦衣服的司機準備下臺時,一件意料不到的事發生了。

一位先生站起來,像發連珠炮似的提出了許多問題。

真的愛因斯坦靜坐在會場的角落,心中吃驚不小,但他表情上還是若無其事。

假的愛因斯坦卻輕鬆地對那位先生說:“你的這些問題很簡單,連我的司機都能回答...”

於是,真正的愛因斯坦走上講臺,並迅速地對問題作了說明。

透過這樣的故事,你就能很清楚的明白什麼是糟糕的知識。

如果你像司機一樣,你只會轉述知識,而不會用知識去解決問題。

那麼這樣的知識就會是計程車知識,沒有自己的知識體系。

3、想寫東西,雞零狗碎,調不出來。

可能很多人可以說出很多知識,也能解決部分問題,但是你讓他去寫點什麼,好像都寫不好,讓他講解一些什麼,好像又講的雞零狗碎。

問題在於太多的資訊在腦中是沒有產生真正的連結。

4、頭部書籍看不懂,看不完。

都知道這類書籍很好,但是沒有幾個人能看的懂,看的完。

還沒看幾頁,就說看不懂,就束之高閣了。

就像你書架上的那些《毛澤東傳》《百年孤獨》《人類簡史》等,都在那躺了好幾年了。

這些大部頭書籍總是看不完。

為什麼你讀了很多書,卻沒有真正的改變?

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問題呢?

彼得德魯克說過一句話:“知識是人類特有的資源,書上沒有知識,只有資訊;知識是在特殊的工作和行動中運用的能力。”

為什麼他會這麼說?

簡單來說就是如果你學的知識不能用在你的生活和工作上,那就等於沒有知識。

單純知道的只是資訊,而在當今時代資訊獲取太容易了,根本就不成形成知識。

就像德魯克說的:讀書不等於知識。

那為什麼讀書不等於知識呢?

資訊理論創始人克勞德夏農說:“知識就是有利於消除不確定性的任何資訊”。

我們生活的時代越來越充滿了不確定性,而獲取的知識不能消除這些不確定性,那就不是你的知識。

或者說你讀了很多書,報了很多課,你依舊不知怎麼做,不懂如何選擇,你覺得你所學的是你的知識嗎?

你看了很多娛樂八卦,好像你知道很多這方面的資訊,那它有提高你什麼知識嗎?

它有消除你生活中的不確定性嗎?

沒有吧!

所以,一切不能運用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消除不確定性的知識,都不能成為你的知識。

當你學任何東西的時候,如果越學越雜,其實你並不能學到什麼知識。

或者說你學過了很多知識,但是不記得了。

即便是記得了很多知識,但並不能提升你的辨別能力或者其他能力,這也並不是你的知識。

為什麼你讀了很多書,卻沒有真正的改變?

如何檢索下你的知識水平在哪個階段?

當你看一些資料的時候,你能夠解讀它是好的還是壞的,這個時候是形成了你的資訊。

當散亂的資訊能夠互相產生連結的時候就會形成你的知識。

當知識與知識之前產生了連結,這個時候就會形成你的洞察。

當你的洞察越多,你就會形成自己的做事邏輯,最終成為你的智慧。

當形成很多這樣的智慧之後,才能形成更高維度的單點,也就是洞見,也是很多人說的底層規律。

這樣的話,一個人的閱讀深度就會這樣慢慢的形成下去的。

其實很多人讀書的問題基本是處在我刷過的模式。

比如看了很多書,問你讀了什麼,你說不出來,書評也寫不來,這隻能說明你大腦只是把資料過了一遍,沒有深加工過。

當你能讀懂很多,說明你把資料轉化成了資訊。

當你能把資訊跟自己的過去都連結上了,資訊之間產生了連結,才是你的知識。

當你某天突然感覺到:哇!原來是這樣的。

這就是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連結,形成了你的洞察。

當知識與知識之間,在不斷地形成連結,形成知識鏈,也就在不斷地打通,你便擁有了一些智慧。

最後你可能就能透過單點看到全域性,與很多知識形成連結,那就形成你的洞見。

所以你現在想想你處在什麼階段?

我猜想很多人很難越過我標紅劃線的那個階段。

有人說我刷過,你要知道要刷你敵不過人工智慧,敵不過大資料,百度夠能刷吧!微信讀書夠能刷吧!

有人說能讀懂,但不能跟過去連結,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那等於沒有知識。

你會發現當你閱讀的有多深,那麼輸出的就會有多好。

如果你只是刷過,也就只能發個朋友圈。

如果你能讀懂,並且透過知識與知識的連結,輸出你的文章,那就有了自己的洞察。

如果你的知識能進一步打通,那基本上你可以寫書了。

如果你能知道一個系統的單點,透過單點形成自己的洞見,就能形成自己知識體系系統。

就像塔勒布寫的《反脆弱》,他就是透過在不確定性時代要具備反脆弱這個單點的思路去創作,這就是他的洞見。

再比如《原則》這本書,他也是透過一個單點:人要像機器一樣進化,應對未知的風險。

所以人到學習的最後,就會透過洞見形成底層的規律。

但這樣的形成,絕對不是神來之筆,這一個逐步形成的過程。

這就意味著你思考閱讀的深度,決定你輸出的深度。

為什麼你讀了很多書,卻沒有真正的改變?

沒有新知,只有連結。

很多人讀書都糾結在:我記不住。

但是讀書從來不是用來記憶,而是理解。

尤其是現在科技這麼發達,讀書根本不需要記憶。

重要的是你的理解。

所謂的新知,只能透過連結舊概念來獲得。

你記憶的新知,不能透過與過去產生連結,又怎麼可能融會貫通。

很多人喜歡透過看別人書單來獲取所謂的新知,但往往事與願違。

為什麼不建議你看別人書單呢?

因為別人的書單往往是透過自己過去的知識連結與新知逐步形成的,而你未必能形成這樣的連結。

看別人的書單,很多你是看不懂的,看得懂也是你當下未必重要的資訊,說白了就是跟你實際擁有的舊知識連結不上嘛!

你要做的是找到屬於自己書籍,是能夠與自己過去產生連結的,與自己舊知識產生聯絡的,從而獲得屬於自己的洞見。

那麼判斷自己有沒有獲得新知的最好方式是什麼呢?

就是你能夠合上書之後,用自己的話再說一遍或者寫出來。

比如你看了我的文章之後,你用自己的話說給你朋友聽你都看到了什麼。

如果你這麼做,發現自己不能說出來,那就沒有理解。

所以檢驗自己是否獲得新知,就是用自己的話複述一遍。

回顧一下:

為什麼你讀了這麼多書,但是你用不好?

因為很多人只是為了讀而讀,把讀書和理解完全拆開了。

讀書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為了理解和運用。

那麼什麼叫知識呢?

就是能夠降低不確定性的資訊,能用來解決問題的方式。

而只有透過:資料-資訊-知識-洞見-智慧-單點選穿的過程,才能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

這個過程就是不斷地內化,連結過去知識與經驗的路徑。

檢驗自己是否獲得新知的最好方式就是用自己的話複述一遍。

作者:蘇康,90後男生,一個持續的自我進化者,喜歡閱讀分享,在這紛繁的世界帶來一點思考與你一起成長。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蘇康的成長觀」,ID:sukang20210123,不是所有的觀點都能獲得成長。

分類: 文化
時間: 2021-09-24

相關文章

為什麼讀了很多書,還是不會寫作?
讀得多,一定寫得好嗎? 答案顯而易見.當然不是. 這是一個過於絕對的提問.所以更為常見的表達是這樣的:我的孩子喜歡閱讀,為什麼寫作上不去?這樣提問,就指向了這個邏輯中的裂縫,也就是說,喜歡閱讀,應該會 ...

《為什麼你讀了很多書,懂了很多道理,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常常聽人抱怨哀嘆:為什麼我那麼愛讀書,愛學習,我的人生依然是處處挫敗,寸步難行,人際疏冷,一事無成呢? 網圖侵刪 不是說"世上唯有讀書好"嗎? 不是說"腹有詩書氣自華&q ...

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你還是隻知道狻猊、狴犴嗎?

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你還是隻知道狻猊、狴犴嗎?
龍作為中華民族的圖騰,每個華夏兒女都有一個共同的稱號:龍的傳人.在上古神話中,龍共育有九個孩子,今天小編就介紹一下龍的九子各有哪些,又怎樣的象徵意義. 老大:囚牛(qiú niú) 相傳,囚牛為龍和犀 ...

76年朱德逝世之後,康克清前去探望葉劍英:我來轉述朱老總的遺言

76年朱德逝世之後,康克清前去探望葉劍英:我來轉述朱老總的遺言
前言 圖 | 朱德和葉劍英 抗日戰爭時期,面對戰爭炮火,朱德對我軍將士們非常有信心,寫下了<出太行>.葉劍英偶然讀到這首詩,寫下了一首和詩······ 深情厚誼,源於反蔣演講 朱德和葉劍英 ...

楊開慧犧牲後,毛主席盡心贍養岳母至92歲,讓其與楊開慧同穴合葬

楊開慧犧牲後,毛主席盡心贍養岳母至92歲,讓其與楊開慧同穴合葬
1949年8月,長沙解放,人們爭相走上街頭,為這全新的時刻.為這新鮮又自由的空氣而慶賀. 79歲的向振熙等這一刻等了近二十年. 她的眼中飽含淚水,嘴唇哆哆嗦嗦地張開,對兒子楊開智說:"我還能 ...

晚間悅讀丨讀書的意義,藏在你讀過的每一本書裡

晚間悅讀丨讀書的意義,藏在你讀過的每一本書裡
01 網上有個熱門話題:讀了很多書,但都忘記了,那讀書的意義在哪?評論區,無數人苦惱於讀書遺忘,想要追尋答案.其實,讀書的意義就藏在你讀過的每一本書裡. 想起一對爺孫在河邊聊天的故事.孫子問:爺爺,你 ...

在哈里王子赴阿富汗服役前,愛丁堡公爵曾要求他一定要活著回來

在哈里王子赴阿富汗服役前,愛丁堡公爵曾要求他一定要活著回來
蘇塞克斯公爵透露了菲利普親王在他的軍旅生涯中,即在他赴阿富汗服役前對他說過的六個字,哈里王子也回憶了與祖父的對話.菲利普親王在開始他的阿富汗之旅之前對哈里王子說了六個字.在BBC的新節目<菲利普 ...

段譽晚年見到了黃藥師,虛竹呢?金庸闇示他和王重陽較量了一番

段譽晚年見到了黃藥師,虛竹呢?金庸闇示他和王重陽較量了一番
文/金寶講故事 隨著蕭峰在雁門關毅然自盡,這部扣人心絃的<天龍八部>也跟著落下帷幕.在天龍的末尾,段譽和虛竹在短暫相聚之後,二人各自踏上了新的旅程.一個回了大理國繼承王位,一個則戴著逍遙派 ...

“山東學霸”劉智昕,高考裸分721,遭清華北大爭搶,為何如此牛

“山東學霸”劉智昕,高考裸分721,遭清華北大爭搶,為何如此牛
她出生于山東的知識分子家庭,父母給了她寬鬆的學習環境.2012年,她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人大附中. 她的綜合素質較高,一直擔任班長.她暖心地記得每一位同學的生日,每天都會公佈自己的筆記供大家參考. ...

《是非成敗後人評說》

《是非成敗後人評說》
公元前190年,楚漢相爭,漢將韓信利用風箏,捆綁竹笛,迎風作響,漢軍以笛聲伴奏,齊唱楚歌,楚軍士氣頓時渙散,這就是"四面楚歌"的典故.楚霸王垓下大敗,無顏面對江東父老,霸王別姬,烏 ...

毛主席的思想歷程解讀

毛主席的思想歷程解讀
說起偉人,他的偉大之處在於他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對於人民百姓,他有著深厚的感情!十八歲出韶山沖,留給父親的信這樣寫道, 詩曰: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

建國後鄭洞國不肯“出山”,肖勁光硬是勸不動他,周總理親自出馬

建國後鄭洞國不肯“出山”,肖勁光硬是勸不動他,周總理親自出馬
1950年夏天,47歲的鄭洞國身體不適,準備由哈爾濱去上海治病.途經北京時,有兩位老相識特意請他吃了頓飯,這二位就是肖勁光將軍和肖華將軍. 兩位將軍,後來一位授開國大將,一位授開國上將,兩人一起請一位 ...

《武林外傳》開播十五週年,閆妮逆生長,你最熟悉的人已經離世

《武林外傳》開播十五週年,閆妮逆生長,你最熟悉的人已經離世
文 | 郵差 編輯 | 東野吃包 嘿,兄弟. 我們好久不見,你在哪裡? 嘿,朋友-- 不知不覺間,七俠鎮的這幾個人陪伴我們已經15年了,江湖在這個小小屋簷下給我們演繹了一幕幕經典的搞笑劇情,那就像是我 ...

49年毛主席接見向三立,閒聊時主席:開慧要是在你家,就不會出事

49年毛主席接見向三立,閒聊時主席:開慧要是在你家,就不會出事
1949年11月13日,來北京不到一個月的向三立,在中南海豐澤園見到了毛主席,會見時間長達6個多小時. 在會見的前一天,向三立見到了毛岸英,他對岸英說:"我和你父親分別幾十年,我很想見見他. ...

《天生有罪》:一個樂觀的媽媽,給了孩子全世界
首先,我們來說一下,書名為什麼叫<天生有罪>呢? 因為主人公特雷弗·諾亞是出生在南非的一個年輕人,根據<背德法>,他從出生的時候身上就帶著罪,因為南非在當年實行的是種族隔離的制 ...

愧疚難安:小學同桌偷盜成性10年,最終左手被砍,我是幫兇之一

愧疚難安:小學同桌偷盜成性10年,最終左手被砍,我是幫兇之一
我和小軍再一次見面是在10年以後,深圳的一家小工廠裡.他有些沉默,跟印象當中的他已經不是一個人了. 我問小軍這些年都在哪裡,做什麼?小軍嘆口氣,笑了一下,說了一個字:混. 我嘴上說誰不是混呢,都是一樣 ...

《論語》:莫把心事掛在嘴上,謹言慎行,君子之道

《論語》:莫把心事掛在嘴上,謹言慎行,君子之道
文\一藻 稻盛和夫在<活法>這本書中,提出了一個觀點:人生要時時"有意注意". 所謂"有意注意",就是有意識地去注意我們說的話,我們做的事. 不知道 ...

你對自己的瞭解越多,就越能瞭解自己的孩子,以及孩子的需求

你對自己的瞭解越多,就越能瞭解自己的孩子,以及孩子的需求
Dany C. ,三個男孩的單親父親. Jaden,15歲,大哥.熱愛數學和工程,非常積極,勤奮和善良. Daniel,13歲,二哥.喜歡計算機.編碼和藝術.Dany說,他身上有一股很強的正能量. X ...

小調查|哪些書是你看完後忍不住反覆閱讀的

小調查|哪些書是你看完後忍不住反覆閱讀的
艾迪亞 賈平凹把讀書總結成"三遍閱讀法",他說:"第一遍可圇吞棗讀,這叫享受:第二遍就靜心坐下來讀,這叫吟味:第三遍便要一句一句想著讀,這叫深究."你會有那麼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