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繼續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
書中出現一個名詞——兒童自我狀態,是指一個人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行為和感受都像一個孩子。
孩子的行為和感受有兩種不同的狀態,那麼是哪兩種呢?
第一種狀態,孩子非常活潑、好動、貪玩,總是有自己的主張,會表達自己的內心憤怒、悲傷、恐懼的感受,看起來特別不懂事。
另一種狀態,孩子的表現則相反,特別乖巧、聽話、友愛,內心常常充滿自責、擔心、焦慮,總是努力去討好父母。
第一種狀態叫自然型兒童自我狀態,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第二種叫適應型兒童狀態,是嬰兒在成長過程中為了獲得父母和他人的關愛,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調整的結果。
當一個人以兒童自我狀態與人交往時,他的情感、思考和行為表現等就會表現得像孩子一樣。
在這個故事中,蛤蟆與朋友們交往時,內心處於適應型兒童狀態,他就象孩提時期擔心父親生氣一樣,總是擔心河鼠、獾會不高興,他們都是他的恩人,在他最困難的時候幫助過他,所以他寧願委屈自己,也不想讓朋友們不開心。
在大家眼裡,蛤蟆穿著時髦,看上去神采奕奕,充滿活力和生趣。它總是熱情地和大家打招呼:你們好嗎?,當別人問起他的感覺時,他也總是毫不猶豫地說:我很好!包括蛤蟆自己,所有人都覺得它是一隻快樂的蛤蟆,可是蛤蟆卻感覺自己很糟糕,也許是壓抑太久,現在他抑鬱了!
每個人在自己的內心深處都帶著一個小小的兒童,你的兒童自我狀態是哪種呢?你真的很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