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雄週末學習心語 NO:535
為了不使自己落後,我要求自己每天能花一個小時左右在網上看一下國內外各方面的新發展,經常還會下載一些圖文資料,自己覺得特別有意義的,還會做成PPT,成為我講課中的“課花”(亮點)。
最近我在東方衛視科創訪談節目《未來邀請函》中看到“郭守敬望遠鏡(LAMOST,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的介紹,剛開始對“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都聽不懂,後來越來越感到一股正能量,促使我上網搜尋資料,今天我作為本週的“週末心語”,扼要地與大家分享。
LAMOST安放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該站地處燕山主峰南麓,位於河北省興隆縣連營寨。
一、為什麼叫“郭守敬望遠鏡”?
將其命名為郭守敬望遠鏡,是為了紀念我國著名古代天文學家“郭守敬”,郭守敬,字若思,今河北省邢臺市信都區人,他是元朝水利工程專家、天文學家、數學家。郭守敬的主要貢獻在天文學、地理學、水利學、數學、光學這五個方面。主要作品有《授時歷》、《立成》、《推步》等。
二、郭守敬望遠鏡,為什麼又叫LAMOST?
LAMOST,是它的英文縮寫,即全稱:大天區面積(Large Sky Area)多目標(Multi-Object)光纖光譜(Fiber Spectroscopy)天文望遠鏡(Telescope)。大致結構由光學系統、機械結構系統、控制系統、光纖系統、光譜儀和CCD、計算機整合和觀察室共7個系統構成。
三、郭守敬(LAMOST)望遠鏡有什麼亮點?
直徑為1.75米的焦面上放置4000根光纖,同時獲得4000個天體的光譜,使其成為世界上光譜獲取率最高的望遠鏡。世界上一般天體望遠鏡一次只能觀察一個天體,並且一次獲取到一個天體的少量光譜資訊。LAMOST在大規模光學光譜觀測和大視場天文學研究方面,居於國際領先的地位。
LAMOST的建成,突破了天文望遠鏡大視場與大口徑難以兼得的難題,成為目前國際上口徑最大的大視場望遠鏡,是我國光學望遠鏡研製的又一里程碑,顯著提高了我國在大視場多目標光纖光譜觀測裝置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
四、郭守敬(LAMOST)望遠鏡的研發建造過程
作為國家重大科學工程,LAMOST於2001年9月開工,2008年10月落成,2009年4月通過了中國科學院組織的工藝鑑定和建安、財務、裝置、檔案四個專業組的驗收,並於2009年6月4日圓滿通過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持的國家驗收。2010年4月17日,LAMOST被冠名為“郭守敬望遠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出席了冠名儀式,併為“郭守敬望遠鏡”揭牌。
為推動LAMOST竣工後的工程除錯與科學試觀測工作的順利開展,2010年5月31日,國家天文臺成立了LAMOST執行和發展中心,下設觀測執行部、技術維護與發展部、巡天與資料部和辦公室。
五、已獲得並已與世界分享的光譜總數達千萬條
2020年3月31日,包含先導巡天及正式巡天前七年的LAMOST DR7資料集正式對國內天文學家和國際合作者釋出,釋出光譜總數達到1448萬條。
釋出資料中還包括一個約700萬組的恆星光譜引數星表,其中部分恆星首次增加了碳、鎂、鈣等12種化學元素的金屬丰度引數,這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恆星引數星表。
張聲雄
2021年9月25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