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財經國家週刊》記者 裡雨曦
“牛馬年好種田,今年雨水大,沒有災,收成能不錯。”周義是地地道道的農民,他所在的五常市遠景村是五常大米的核心產區,今年預計每畝能產1400斤稻穀,按照與魯花集團簽訂2.7元/斤的保底收購訂單,周義的60畝稻田淨收入超過20萬元,除去基本的農資開銷和土地流轉費用,周義認為今年收入7萬~8萬元不成問題。
作為中國品質最好的大米之一,五常大米大多數時候都不愁賣,但近十多年來,“五常大米”負面新聞不斷,雜牌米+香精、調和米摻假……按媒體報道及五常市相關人士說法,全國市場上標售的“五常大米”,遠超五常大米真實產量。
摻假問題影響了五常大米的美譽度,但五常大米目前所面臨的問題還不止於此。近幾年,五常大米當家品種稻花香2號面臨著退化挑戰,與此同時,五常大米產業集約化、品牌化、產業化發展滯後,也制約著五常大米的品牌化發展。
一個較為遺憾的事實是,我國因高產的雜交水稻而聞名世界,但是,對比因品質著稱、定位高階的日本越光米和泰國香米,我國至今還沒有一個代表高品質、高階化、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米品牌出現。
五常大米品質上的先天優勢,讓它具備了和日本越光米、泰國香米掰掰手腕的競爭力,但是,如何經營好“五常大米”這一品牌,讓它“香飄”全球,還需要找到破解之道。
什麼是真正的五常大米
什麼是真正的五常大米?這是近十多年來困擾五常大米的靈魂拷問,也是五常大米未來走出國門的第一道坎。
作為國內最好的大米之一,五常大米擁有極高的經濟價值,但多年來,“五常大米”摻假造假不絕,不良商販一個常見的造假手法是,透過在五常市域外收購稻穀,倒賣給五常市當地稻米加工企業,以不同比例勾兌價格不同的“五常大米”進行銷售,從中賺取不菲利潤。
實際上,五常大米年產量十分有限。五常市位於黑龍江省最南部,是哈爾濱下轄縣級市,總面積7512平方公里,現有耕地面積428.8萬畝,其中,水田240萬畝,年產優質水稻約24億斤,產出成品五常大米約14億斤。
此前媒體多有報道,五常當地每年出產純正五常大米最多百萬噸,而市場標售“五常大米”至少1000萬噸,這就意味著,市面上九成以上的五常大米都存在摻假問題。
對於這個說法,五常市大米產業服務中心主任張野在接受《財經國家週刊》記者採訪時說,這樣的資料換算並不準確。
他告訴記者,這樣的資料是將五常市當地米業加工企業的全產能計算獲得的1000萬噸年加工量,但是按照常識,企業不可能達到滿產運營,即使滿產,企業加工產品不可能全部都是五常大米。
不過,張野認同,五常大米摻假問題嚴重。
對於五常大米摻假的問題,消費者認知和企業認知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在大部分人的認知中,100%出產在五常的大米,就應該是純正的五常大米。而很多摻假產品在五常當地進行加工,也被企業打上五常大米的標識。
這種矛盾的出現,背後原因在於五常大米產銷監測困難以及相關立法的缺失。
五常大米是中國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為區別普通大米,五常大米擁有單獨的國家標準,即GB/T19266,其中明確定義了什麼叫五常大米:在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行政主管部門批准的保護範圍內,使用五優稻、松粳系列及透過審定的其他符合五常種植條件的優質粳稻品種,採用具有五常特色的一段超早育苗及大棚旱育苗等栽培技術生產的粳稻為原料,經加工而成的大米。
然而,GB/T19266中對於五常大米的標籤標示使用並沒有特別規定,而且,在實際監管過程中,張野說,由於沒有執法依據,監管部門的執法缺少強制性和震懾性,打假工作很難開展。
此外,即使國標有明確的理化指標,稻米的真偽檢測也是一個難題。與五常相鄰產區的稻花香大米,部分指標與五常大米極為相似,即使摻假,以目前檢測手段也很難發現,這就進一步增加了監管難度。更何況作為中國地理標誌保護產品,五常大米的地域性價值也不能單純以理化指標衡量。
全產業鏈溯源體系是打假保真關鍵
除了部分農戶、企業為獲得更高經濟利益而摻假以外,五常大米的真假難題,也有市場對五常大米價值認知不清的原因。
一位五常市政府相關部門人士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目前,五常稻米收購價格在2.4~2.5元/斤,按照兩斤稻米出一斤大米的摺合率,五常大米的原料成本價5元/斤。加上大米生產加工、包裝等成本,五常大米在地成本價不少於6元/斤。如果再算上物流、渠道、營銷等費用,五常市政府給出的五常大米指導價格為不少於10元/斤。
“但我們在市場上甚至能看到3元/斤的五常大米,摻假造假問題顯而易見。”在這位政府部門人士看來,五常大米的摻假造假問題不僅僅存在於種植和生產端,它一定程度上也是市場需求倒逼。
“經銷商要多少錢,工廠就給多少錢的米唄,無非就是摻的域外大米比例多少的問題。”一位五常當地米業企業管理人員如是說。
五常當地政府部門也一直在積極推動解決五常大米的真假問題。
另一位五常市政府部門人士介紹,為了保證消費者能吃到純正的五常大米,推動五常大米的品牌建設和美譽度提升,五常當地政府結合產業情況,透過思想轉變,由原來的“打假”到如今的“保真”,建立貫穿全產業鏈的溯源追溯體系,同時採取了很多措施推動五常大米“保真”工作,初見成效。
據介紹,2020年,五常市委六屆83次常委(擴大)會議研究決定,成立五常市稻米產業管理工作領導小組,由市委書記、市長任組長,相關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長任副組長,統籌管理指導五常稻米產業發展工作。
圍繞“什麼是真五常大米”的問題,五常市以五常農業物聯網服務中心為依託,完善提升“三確一檢一碼”水稻溯源防偽系統,對種植、加工、運輸、銷售全過程實行資料上鍊,實現從田間到餐桌全程視覺化追溯。建設了五常大米網,作為五常市人民政府唯一指定官方網站,對全市大米生產加工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生產經營、溯源產品等資訊進行公示。
同時,五常還在加大對五常大米專項整治力度,在線上和線下開展專項整治和清網行動,重點打擊冒用地標、摻混調和、無證生產、虛假宣傳等違法違規行為;充分發揮五常大米協會作為證明商標註冊主體作用,委託第三方律師機構,對域外企業製售假冒、商標侵權等違法行為提起訴訟,開展打假維權。
除了開展溯源體系建設之外,五常市還在天貓、京東相繼開設線上旗艦店,預計還將在全國各地開設五常大米線下門店,解決什麼是真五常大米的同時,也為消費者提供了購買純正五常大米的渠道。
“政府就應該做這些事情。”張野認為,透過號召企業加入溯源體系,將有資質的企業納入到政府溯源監管,以政府公信力為背書,證明五常大米的真實身份。同時,以政府力量幫助純正的五常大米產品找到渠道和銷路。
當家水稻品種面臨退化挑戰
五常大米麵臨的問題,並不止眼前的摻假造假,當家的水稻品種——稻花香2號的品種退化問題,是五常大米中長期面臨的挑戰。
最早,五常大米全國聞名,也是始於稻花香2號的發現和培育。
1993年,時任五常市龍鳳山農機站站長的田永太在稻田裡發現幾根稻穗不同於以往的稻米形狀,引起了他濃厚的興趣,該品種也得到當地農業局的重視。隨後的幾年,經過當地研究部門與農民幾代的努力,終於在2000年培育出如今聞名全國的稻花香2號,審定名稱為五優稻4號。
可以說,稻花香2號的出現是稻米自然變異和人類研育共同作用的結果。品種自然變異的機率大概為萬分之一,而被人發現的機率不過百萬分之一,幸運的背後,更多的是對優質水稻執著的追求。
但20年過去了,稻花香2號的品種也因自然規律而面臨著品種退化的風險。
哈爾濱市農業科學院於清濤、李贊在學術論文《黑龍江省香稻米品種稻花香2號香味減弱原因及對策》中對這一問題有清晰的描述:稻花香2號自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被育成以來,一直存在純度稍差、不太穩定的問題,具體表現在始終有黑稻、紅稻、黏稻等分離現象存在,經多家科研單位系統提純復壯後,香味反而消失,最終相關專家把該品種香味性狀定性為是由多基因控制的,即該品種始終有雜合基因存在。
除了自身品種的不穩定以外,稻花香2號品種退化,還與多年種植過程中多方面的因素有關,比如機械混雜、自然雜交、環境變化、土壤肥力變化,等等。
這種退化不僅體現在品種產量、抗性和感官上的劣變,也會對香味的濃度造成影響。“曾經的稻花香2號開花季節水稻田裡稻花香非常濃郁,收穫之後一開倉庫門滿是稻米香氣,但是現在的稻花香確實沒有之前香了。”五常市常堡鄉中華村水稻種植農業合作社的劉金寶告訴《財經國家週刊》記者,農民在種植時感受很明顯,如今的稻花香2號品種,從香味上外觀上,粒長、稻皮等方面都有所改變。
“水稻品種退化應該屬於正常的自然現象,20多年過去了,稻花香2號依舊保持著一定的香氣,這已經表明它是一個非常好的品種。”劉金寶認為,水稻品種自然衰退,但同時他也為新品種的替代表示出了擔憂。
張野說,品種的退化在種植業領域都是不可逆的現象。目前,五常市政府部門對於種業問題也十分重視,每年拿出500萬元資金,對種業機構和種業企業進行扶持,對現有品種做提升扶弱,對新品種進行新的研發。
據介紹,五常當地有資質的種業企業和機構15家,稻花香系列育種流程,是由政府部門繁育源流,再分配給有資質的種業公司進行原種繁育,之後賣給種植戶。這樣一套體系,能夠有效減緩品種退化,為新品種的培育爭取時間。
“未來一定有新的品種可能替代稻花香2號,但是種子的培育需要研發、培育、審定等複雜而漫長的過程。”張野說,種子的研發並非一日之功,具體的工作還需要等待和時間。
品牌過多、過小、過雜問題有待改變
作為五常市的金字招牌,大米產業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駕車從哈爾濱駛向五常,一路上每隔幾百米出現的廣告牌上,幾乎全部被五常市各個大米品牌佔據。公開資料顯示,五常市當地有生產資質的大米企業555家,農村合作社超過6000家。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個企業、合作社至少擁有一個大米品牌,五常市的大米品牌就有6000之多,這還沒有算上一個企業多個品牌的情況。”前述五常市政府部門人士告訴記者。
品牌眾多,一方面說明產業興旺,但另一方面,也意味著品牌過多、過雜現象的存在。
張野說,品牌過多、過雜,確實是五常大米當前面臨的重大問題。很多小企業都依附在五常大米這一品牌大樹下,但五常大米卻沒有形成有知名度的大米品牌。
據當地人士介紹,由於五常大米產業內部並沒有形成集約化發展趨勢,企業小而行業雜亂,導致五常大米產業化發展滯後。這種產業發展的滯後,也影響到了上游的水稻種植。
“此前很多小企業與農民簽訂收購訂單,到了收穫季節,由於經營不善,企業失信,農民大米滯銷的情況時有發生。”周義告訴記者。
這對於外界來說幾乎很難想象,消費市場十分搶手的五常大米,居然也會出現產銷矛盾導致的滯銷問題。
劉金寶與朋友一起承包農村合作社多年,他也發現,即使自己承包的稻田就位於五常大米最優質的核心產區,且全部採用手工收割,有機種植,大米的銷量卻一直不盡如人意。
“品牌知名度不夠,線上缺少運營經驗,線下沒有銷售渠道。”很多一線城市的朋友知道劉金寶種植純正的五常大米,也會幫他“帶帶貨”,然而,沒有形成產銷鏈條的情況下,朋友的幫助還是顯得杯水車薪。
一位五常當地米業企業高管告訴《財經國家週刊》記者,中小企業缺少品牌知名度,銷售渠道有限,很多企業經營不善,導致資金缺乏,使得摻假、造假行為出現。同時企業失信影響上游種植端,導致大米滯銷,損害農民利益。這種惡性迴圈的發展態勢,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整個五常大米產業的健康發展,更不要說產業化做強了。
張野表示,五常的小企業混雜,可能導致行業的一些惡性競爭,這種現狀需要改變。未來五常市或許可以效仿茅臺鎮,打造一些具有全國知名度的大米品牌,同時合理化推進區域內小企業的發展。
一位糧食行業人士認為,大型集團企業對區域農業的發展會起到不可替代性的作用,五常也需要從生產加工、質量把控、品牌打造、銷售渠道等各個環節,將產業化發展思維帶入到農業領域,真正解決農業發展問題,帶動發展。
品質不輸國外米,重點在產業發展和品牌打造
五常大米的產業化發展和品牌打造,意義不只是壯大五常當地的農業經濟,也為中國大米的國際化突破帶來契機。
在前述糧食行業人士看來,解決保真和品種問題僅僅是五常大米產業化發展的第一步。未來,五常大米如何走向高階化、品牌化,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米品牌是五常大米所應該考慮的事情。
不少行業人士都認為,目前我們國家已經透過雜交水稻解決了產量問題,但中國作為稻米產業之鄉,卻缺少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高質量的大米品牌,不失為一種遺憾。以品牌為引領,提升大米品質,主打高階化、個性化、差異化,已經成為我國大米產業界共識。
從全球範圍來看,與國際知名的日本越光米、泰國香米等相比,我國大米在品牌建設、品質把控、產業高階化、品牌化發展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
比如日本越光大米,育種、種植、收割、加工、儲存、銷售等各個環節,都有明確而詳細的標準。這些標準的核心目的,就是“保證大米吃到消費者口裡,還有稻米的清香”。
值得慶幸的是,作為國內最優大米品類之一,五常大米在品質上具有先天優勢,具備了一定的國際競爭力。
五常方面提供的資料顯示,五常大米在第一、二屆中國·黑龍江國際大米節上與日本越光大米同獲金獎。2020年10月,在第三屆中國·黑龍江國際大米節品評品鑑活動上,五常大米擊敗日本越光大米獨攬3金,摘得3金1銀1銅佳績。
五常大米的品牌價值也在逐年提升,2021年品牌價值高達703.27億元,比2016年增加63.72億元,連續五年蟬聯地標產品大米類全國第一。
在不少受訪的行業人士看來,結合五常大米產量低、品質好的具體特點,五常大米應該探索出一條特殊的適合五常大米產業的品牌化、產業化發展道路。
和前述糧食行業人士觀點一致,張野也認為,五常大米需要培育或引進大型集團企業,透過高水平的質量管控、人員素質及產業化發展,帶動五常大米產業升級,在此過程中,政府配合政策性引領,合力做強五常大米品牌。
好訊息是,隨著包括中糧、益海嘉裡、魯花等全國性品牌的入駐,喬府大院等當地品牌的崛起,五常大米產業已經開始出現頭部企業帶動下的集約化發展趨勢。
與此同時,前述五常市政府部門人士介紹,為進一步推動五常大米保護工作,為當地監管部門爭取更多的執法權,五常市政府正在積極推動五常大米相關保護立法,未來將構建五常大米標準+立法的雙重保護體系,進一步保障五常大米的品牌競爭力。
值得期待的是,未來,在各界的通力合作下,透過行業變局和洗牌形成五常大米頭部企業矩陣,透過產業化發展帶動五常大米品牌價值不斷升級,中國稻米產業發展質量也將不斷攀升,中國大米離世界知名高品質大米也會越來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