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科學、科研圈、科技日報、中國科學報、國家統計局、新華社等
- 火星大小限制了其表面水的留存
近日,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的一項研究指出,火星的大小限制了其表面水的留存,而只有質量高於臨界值的行星才能夠留存水,並可能孕育生命。這項研究將有助於劃定宜居行星的大小範圍,對系外行星生命的探索具有啟示意義。
研究人員採集了20顆年齡從數億年到40億年不等的、具代表性的火星矽酸鹽隕石,以具有中等揮發性的鉀為代表,測定了其中鉀同位素的含量,用以推斷火星演化過程中包括水在內的揮發性物質的耗竭程度,並與其他天體進行對比。
研究發現,行星的體積與鉀同位素的揮發速度存在明顯的相關性;火星比地球的揮發物耗竭更快。
- 莫扎特的音樂可以治療癲癇
9月16日,發表於《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的一項研究中,評估了莫扎特的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K448)對大腦神經網路的影響,並揭示了“莫扎特K448效應”的時間依賴性等,可能會促進新的、無創的音樂療法的發展,以更好地應用於難治性癲癇的治療。
據瞭解,癲癇患者會經歷發作間期癲癇樣放電(IEDs)。研究結果表明,莫扎特K448音樂刺激可降低頑固性癲癇患者癲癇發作區內外的IED發生率,在喚起治療性神經反應方面的下限約為30 s,為雙側額葉區域IED的顯著減少提供了證據,並暗示了由額葉皮層調節的情緒網路的啟用。
- 低溫鍛造的奈米孿晶鈦可實現超高強度和延展性
9月17日,發表於《科學》(Science)的一項研究報道了一種低溫鍛造加工技術,可以在純Ti(質量分數為99.95%Ti和0.05%O)中生成有層次結構的奈米孿晶。此研究使用經濟效益更高的方法在純Ti中誘導合成了納米孿晶,實現了超高的強度、熱穩定性和延展性。
研究人員選擇超低O含量促進孿生傾向,實現了超高的強度和延展性,多尺度奈米孿晶Ti的熱穩定性達873 K,可用於絕大多數極端環境中。
研究發現,液氮溫度下大量孿晶強化了加工硬化能力,奈米孿晶Ti在較高應變速率下會表現出較高的抗衝擊性能,還具有良好的抗輻射損傷能力。
- 天舟三號貨運飛船與天和核心艙成功對接
9月20日22時08分,天舟三號貨運飛船採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成功對接於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後向埠,整個過程歷時約6.5小時。與天和核心艙及天舟二號組合體完成交會對接後,轉入三艙(船)組合體飛行狀態。
天舟三號貨運飛船是天舟系列貨運飛船的第三次飛行任務,在停靠期間還具備併網供電能力,能為空間站提供供電支援。
天舟三號裝載了可支援3名航天員6個月的生活物資、艙外航天服及出艙消耗品、空間站平臺物資、部分載荷和推進劑等。此外還為神舟十三號乘組的女航天員準備了針對女性的服裝、衛生用品、化妝品。
- 43%的演算法改進速度超過摩爾定律
9月20日,發表於《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會報》(Proceedings of the IEEE)的一項研究發現,超過4成演算法對效能的改進就超過了硬體的摩爾定律,對於中等規模的問題,30%~43%演算法的改進比硬體進步更能提升效能,而當問題資料增加到數億規模時,演算法改進比硬體改進/摩爾定律更重要。
研究人員總結了11個演算法子領域,透過分析子領域中的資訊,劃分出了113個演算法家族,平均每個家族8個演算法。分析發現,當問題規模來到了百萬、億、甚至萬億級別時,演算法的改進速度就超過了硬體效能,甚至有14%的演算法家族的改進率超過1000%,遠超硬體改進所帶來的效能提升。
- 《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釋出,中國排名第12位
9月20日,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在釋出的《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瑞士連續第11年位居榜首,瑞典、美國、英國、韓國分列第2位至5位,中國排名第12位,較2020年上升2位。
《報告》高度評價中國在創新方面取得的進步,並強調了政府決策和激勵措施對於促進創新的重要性。中國的排名位居中等收入經濟體首位,超過日本、以色列、加拿大等發達經濟體。中國自2013年起,全球創新指數排名連續9年穩步上升,上升勢頭強勁。
此外,土耳其、越南、印度等中等收入經濟體在過去10年中排名上升明顯,正在改變全球創新格局。
- 新型活體成像系統可用於觀察果蠅大腦神經環路發育
9月21日,發表於《細胞》(Cell)的一項研究中,利用果蠅的嗅覺神經環路發育為研究體系,開發了基於果蠅觸角-大腦的體外培養系統,透過高解析度長時段活體成像,首次觀測了來自觸角的30種嗅覺感覺神經軸突長到大腦特定區域的過程。
研究表明,不同型別的嗅覺感覺神經在尋找目標區域的過程中,分別採取了不一樣的策略,表現出了生長行為的多樣性。此項研究建立了一套可用於果蠅大腦神經環路發育的活體成像系統,將填補大腦神經發育的細胞生物學與遺傳學之間的鴻溝。
- 我國科技經費投入強度持續提升,投入增速有所回落
9月22日,國家統計局、科技部、財政部聯合釋出《2020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以下簡稱《公報》),2020年,全國共投入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24393.1億元,比上年增加2249.5億元,增長10.2%,增速比上年回落2.3個百分點;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2.40%,比上年提高0.16個百分點。按研究與試驗發展(R&D)人員全時工作量計算的人均經費為46.6萬元,比上年增加0.5萬元。
值得關注的是,2020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繼續保持較快增長,投入強度持續提升,但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投入增速有所回落,國家財政科技支出比上年下降。
- 迄今最小的人造飛行器問世
9月22日,發表於《自然》(Nature)的一篇論文中,研究團隊研發了一種微型飛行裝置,只有沙粒大小,是有史以來最小的人造飛行結構。這種飛行裝置可以攜帶有源電子載荷,從而可在一定範圍建立無電池無線裝置。
研究團隊表示,這類在空氣中具有良好滯空性的、以風為動力的被動驅動微飛行器,可以成功地在飛行器上整合電子電路功能模組,從而實現空氣汙染物監測等功能。
此外,它還可以像植物種子一樣廣泛播撒,有望成為物聯網的節點,構建具有空間深度與時間廣度的低成本實時監測系統,助力未來疫情監測與病毒防控。
- 尾巴在恐龍移動中可能扮演著重要角色
9月22日,發表於《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的一項研究使用新型3D步態模擬發現,與兩足恐龍的尾巴只是為了平衡其頭部重量的觀點相反,尾巴在恐龍移動中可能扮演著更具活力的角色,一隻被“除去”尾巴的模擬恐龍在活動時必須動用更多的肌力。
研究表明,三疊紀著名物種——鮑氏腔骨龍(Coelophysis bauri)的尾巴可調節其角動量和效能。這一調節是透過該恐龍在行走和奔跑時身體向一側彎曲實現的,就像人在漫步時會擺動手臂一樣。
- 今年諾獎仍以線上線下結合的形式頒獎
9月23日,諾貝爾基金會宣佈,20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文學獎以及經濟學獎得主將延續去年的方式,在各自國家獲頒相關獎項,而不是按傳統赴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參加頒獎典禮。諾貝爾基金會執行長表示,這一決定是基於新冠疫情的發展和國際旅行的不確定性做出的。
今年的各項諾貝爾獎得主將於10月4日至11日陸續公佈,此後諾獎周的慶祝活動(Nobel Week 2021)將於12月6日至12日在斯德哥爾摩和挪威奧斯陸以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舉行。
- 我國科學家突破人工合成澱粉技術
9月24日,發表於《科學》(Science)的一項研究中,我國科學家以二氧化碳、電解產生的氫氣為原料,成功生產出澱粉,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二氧化碳到澱粉的從頭合成,使澱粉生產從傳統農業種植模式向工業車間生產模式轉變成為可能,取得原創性突破,為未來人工合成澱粉提供了新的科學思路。
此方法同時結合了化學和生物化學過程,其中二氧化碳和氫氣在化學催化劑的作用下生成甲醇,再在生物酶的作用下相繼轉化為葡萄糖和澱粉。這種人工合成澱粉方法的速率是農作物的8.5倍,並具有更高的合成效率,整個過程相對簡單,只包含11步主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