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是85歲的玉米育種專家程相文院長,本是河南人的他,為了自己熱愛的科研事業,背井離鄉,隻身一人到海南一頭扎進玉米地。
這位老人,已經為我國玉米育種事業奉獻了58年。
在程老的心裡,“種子是農業的‘晶片’,每一粒種子,都關係著中國人的飯碗安全。 ”所以,老人家決定要在有生之年,為我國玉米育種鞠躬盡瘁,甘願為民族事業獻出畢生精力。
在海南的無數個孤單的日日夜夜裡,老人每天都會準時收看《新聞聯播》,他認為透過《新聞聯播》,可以瞭解國內國外的大事。老人有著高血壓,每次吃完治高血壓的藥後,他都會將藥盒拆開,在空白的內盒上記錄著《新聞聯播》裡的重要內容。
這個愛看新聞的習慣,讓老人十分喜歡康輝。
當綜藝《你好生活》去到海南,探望老人後,尼格買提意外瞭解到老人家喜歡康輝時,就悄悄地給老人家安排了一場驚喜,邀請在貴州剛出來差的康輝趕到海南,並現場再次播了一遍《新聞聯播》曾報道程老的專題報道《中國飯碗盛中國糧食》。
“我一輩子就幹了種玉米這件事”、“玉米種子就是我的生命。“這是老人家常掛在嘴邊的話。程老先後選育出39個玉米新品種,透過國家和省級審定的,有14個玉米品種,其中“浚單”系列已在全國推廣種植3億多畝。
看到康輝時,老人激動地站起身同康輝握手。坐下後,老人仍緊緊地握著康輝的手不放,並真誠的望著康輝不挪眼。
2011年,程老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020年,老人家獲評全國“最美科技工作者”。縱使成績赫赫,但他從不居功自傲,而是十分謙遜、節儉、質樸的老人。
在海南育種的近60年裡,他有一半的時間租住在農戶家中,起初要自己燒飯耕地。後來有了自己的住所,老人的家裡就像一個普通的農村老爺爺家一樣,在房間的角落裡支起一張床,床上是簡單的被褥。
當時,看到這一幕的時候,就連任魯豫都忍不住哽咽起來,太心疼老人家了。
為什麼一定要離開家鄉,去海南?
“因為在北方,一年只能種一季玉米。如果到了海南島,播種育種時間比在北方提前一年,這樣農民年年都可以種上新繁育的玉米良種。”
於是,60多年前,老人家主動請纓到海南島繁育玉米種子。每年春節的時候,正值玉米授粉,且時間短暫,老人家要親眼看著玉米授粉才放心。所以,每當別人闔家歡樂的時候,老人家卻是在海南的試驗田裡度過的,且這還不是一年兩年,而是55個春節都是如此。
用任魯豫的話來說,“玉米比老人家的孩子都要幸運。”
在海南的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老人錯過了什麼?
他將自己一生大部分的時間都貢獻給了育種事業。老人家認為,“種子沒有一勞永逸的,必須不斷推出新品種,才能保證高產。” 在他的眼裡,我國的雖然脫貧了,但這不是終點,而是起點,他還要讓中國人,以及世界上的人,不僅能吃飽,還要吃好。
選育出一個高產、優質、抗疫力強、籽粒機收的玉米新品種,是老人家畢生的夢想。
因為專注科研,他沒能做一個合格的兒子、丈夫、父親、爺爺。妻子生娩的時候,他不在身邊;父母去世時,他不在身邊;孩子成長的時候,他不在身邊;妻子過世的時候,他仍未能在身邊。
本已到了兒孫繞膝,盡享天倫之樂,安享晚年的年紀,程老卻一直在堅守著自己的事業,為守衛糧食安全,奉獻了自己的一生 。
老人有多節儉?
從節目組的鏡頭裡,我們看見老人家的房子十分簡陋,廚房裡幾乎沒有什麼智慧電器。而在平時育種時,天未亮,老人家就要起床,然後自己烙上幾張油餅,帶著趕往8里路之外的育種基地。到了中午,油餅、白開水就是老人的午餐。
為了節省開支,老人家還專門買了一臺縫紉機,自己縫製玉米授粉用的袋子。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一個品種可以造福一個民族,中國飯碗盛中國糧食。
雖然程老與袁隆平院士一樣,都是為了世界糧食,為世界人類做貢獻,但其實很多年輕人可能都沒聽過程老的名字和他背後的故事。
當撒貝南、任魯豫等人現場表達出老爺子太了不起的時候,老人家卻謙遜地說“都是團隊的成績。”
總而言之,科學家的精神太可貴了,致敬每一個南繁科學家!
最難得的是,老人家一生都在為大家吃得飽、吃得好而操心著,幾乎很少為自己考慮,也少了很多像常家家庭那樣的幸福時刻。
“漫長的科研道路,有多少次獨上高樓,有多少次望斷天涯路。”恐怕只有老人家自己心裡才更清楚。
為了讓老人家開心,在《你好生活》的綜藝裡,作為河南老鄉的任魯豫,親手為老人做了一份手擀麵,並唱了一首老人家喜歡的豫劇《花木蘭》。而得知老人家喜歡看自己播新聞的康輝,更是親自到現場,為老人再次播報了關於他自己的一條新聞。
所以,請相信,這個世界,總有人會來溫暖你。
在我們口口聲聲想提前到三十、四十歲退休的時候,程老已經在自己的崗位上兢兢業業了大半輩子,直到現在都還沒有退休回家享清福的打算。
我們的美好生活,正是因為有像程相文這樣的科學家在背後默默付出才得以實現。因此,請珍惜每一粒糧食,不要有任何浪費,就是對他們最好的致敬。
此外,我們也應該學習每一位科學家的無私奉獻和深耕事業的精神。
最後,祝願老人家身體健康,定能長命百歲,達成心中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