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軍事較量是一直伴隨和影響中美關係發展的一個重要成分,也是中美當下戰略博弈的重要領域,理由是在美國所精心策劃的對中國展開全面戰略遏制和圍堵環節中,軍事聯盟之下的遏制和圍堵是一個重要的牽引橋樑。
由此可見,中美在軍事領域的較量一定程度上將影響到美國對華戰略成效的全域性。
中美軍事領域較量的幾個階段
中美軍事領域的較量從建國前便已經展開,大致經歷了這麼幾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解放戰爭時期。美國明面上在國共兩黨之間進行和平斡旋,背地裡卻在全力支援當時的蔣介石政府,出動軍艦向戰略地區為國民黨運兵,為國民黨提供軍事援助等等。不過在這個階段,美國並沒有直接和中共撕破臉皮。
第二階段,建國初期至上世紀70年代。新中國成立初期,蔣介石領導的國民政府在陸地戰場上失利,最終敗退臺灣,導致了當前兩岸割據的局面。美國人在這個階段,憑藉國民黨殘餘軍隊海空優勢,對中國展開了一系列的戰略偵察和軍事挑釁動作,這才有了後來的擊落U-2高空偵察機、中美戰機南海上空激烈交鋒的局面。
第三個階段,世紀交替之際。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出於全球爭霸的戰略需求,中美有過短暫的蜜月期,這也是建國至今中美關係最好的一個歷史時期。但是隨著冷戰的結束,美國對華戰略再度調整,從銀河號事件,到南聯盟炸館事件再到2001年的南海撞機事件,都是這一階段的典型事例。
第四個階段,2012年至今。從美國奧巴馬政府提出重返亞太戰略開始,美國的國家戰略重心開始東移,中國便成為美國重點“關照”的國家,中美軍事領域最激烈的較量由此拉開帷幕。美軍最先在南海推行所謂的航行自由行動,隨後一手炮製了釣魚島購島鬧劇、所謂的南海仲裁;從而一度引發了中日兩國在東海上空的激烈交鋒,中美兩軍也在2016年在南海展開了冷戰結束以來最大規模的海上軍事對峙。
日本和菲律賓相繼在東海和南海失利之後,美國開始將罪惡的觸角伸向臺海,島內臺獨勢力猖獗,美臺勾連沆瀣一氣成為臺海安全風險的最大禍源。美軍積極在中國周邊進行排兵佈陣,打造所謂的三海聯動,使得亞太地區成為世界輿論的焦點,也是距離戰爭最近的熱點地區。
面對咄咄逼人的美軍,解放軍自然也在與時俱進的進行相應的應對調整,尤其是今年以來,有諸多細節性的東西表現出來,我們歸結起來便是:一個核心和三個方面的細節變化。
一個核心
在過去,我們應對美軍的各類抵近偵察活動,更多的遵循的是國際慣例,進行識別查證、跟蹤監視和警告驅離的普遍做法;應對美軍在中國周邊舉行一系列針對中國的聯合軍演活動,更多的是採取對等的方式在相關方向上舉行一場類似的軍演以示回應。
但隨著中美軍事較量的白熱化,解放軍的姿態和動作都在潛移默化中發生了轉變,順應軍改的大潮,實戰化練兵、聯合作戰成為關鍵詞,在重要的戰略方向上,解放軍的實際行動實戰意味越來越濃厚,體系作戰、聯合作戰的要素越來越突出。從大機群常態化繞島巡航到多軍種聯合警巡和對海突擊演練,這個變化突出了一個核心:打打仗和戰法具體調整。
一、提升解放軍諸軍兵種綜合作戰能力,為打大仗做實戰化準備。體系作戰建設是解放軍軍改的核心環節,單打獨鬥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如何將軍改後的各軍兵種部隊如何到作戰體系中便是重中之重,比如一個飛行中隊,過去我們強調練技術,現在在練技術的同時,將整個中隊融入作戰體系,提升綜合作戰能力是我們的目標,這是為隨時可能到來的戰爭做準備。
二、周邊海洋局勢波詭雲譎,應對局勢變化進行了戰法上的具體調整。這一點很重要,通俗點講就是,解放軍當前根據周邊安全形勢的變化,在進行有針對性的戰法調整,從而確保維護國際核心利益不受侵犯。常態化繞島巡航一方面震懾島內臺獨勢力,一方面為最終手段做準備;對海突擊演練,因為當前可能發生的軍事衝突以及軍事威脅更多的體現在海上方向等等。
三個方面的細節變化
解放軍在應對周邊安全形勢變化所進行的戰法上的具體調整,大致集中在這麼三個方面:
一、美航母一入南海,解放軍轟炸機群就起飛。實際上這個說法是美媒最先提出來的,雖然美媒的核心目的是要炒作中國威脅論,但這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我們的確這麼做了。應該還有人記得,美軍曾炒作過中國轟炸機模擬攻擊美國航母的訊息,我們就回顧一下具體的細節。
比如今年年初,美國海軍羅斯福號航母戰鬥群進入南海,當天解放軍出動8架轟-6K中遠端轟炸機、4架殲-16戰鬥機和1架空潛-200反潛巡邏機組成的機群進入到臺灣西南空域。6月份,里根號航母進入南海後,解放軍20架殲-16、4架轟-6K、2架空警-500以及2架空潛-200組成的大機群再度出現在上述海空域。
每次都有海空軍轟-6K/J中遠端轟炸機的身影,這是不是巧合我們無從得知。但是從軍事角度出發,對於美軍這種強敵,傳統的做法是很難讓其看懂中國所要釋放的訊號的,轟炸機則不同,它的出現便意味這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驅離行動,而是帶有非常實際的警告的,實戰色彩要濃厚的多,在政治、軍事層面上能將我們的所要傳遞的訊號更好的傳遞給美國,且能讓美國看懂。
二、美軍在臺海周邊搞事情,解放軍大機群隨即而來。解放軍常態化繞島巡航是解放軍維護祖國統一的重要手段,這一點毋庸置疑,也起到了很大的震懾作用。但隨著美國白宮和國務院不斷的在臺海問題上進行極限試探,解放軍在臺海的活動也呈現出進一步示強的態勢,對臺軍事施壓也進一步升級。上個月17日,解放軍東部戰區組織作戰艦艇、反潛機、殲擊機等多軍種力量在臺灣西南和東南周邊海空域進行聯合火力突擊等實彈演練,這可以視作是一個分水嶺。
更有意思的是,最近兩月中,只要美軍艦過航臺灣海峽,解放軍隨即舉行一場大規模軍事行動以示回應。上月末,美國海軍基德號導彈驅逐艦和門羅號炮艦過航臺灣海峽並公開炒作,當天東部戰區出動作戰艦艇、殲轟機、殲擊機等多軍種力量在東海當面海空域實施聯合警巡,並開展聯合對海突擊演練。本月17日,美軍巴里號導彈驅逐艦過航臺灣海峽並公開炒作,隨即東部戰區出動作戰艦艇、預警機、轟炸機等海空兵力在臺島西南海空域實施聯合警巡和實戰化演練。
總體上體現出“你(美國)支援,我(中國)便進一步施加更大的壓力”的較量模式。美軍艦過航臺灣海峽便是要釋放出為臺獨站臺打氣的訊號,解放軍則用更強硬、更有針對性的回應,在氣勢上打壓住美國,從而確保祖國統一大業不受外界影響。
三、解放軍開啟“正面硬扛”模式。中國海軍發展近些年取得了驕人的成就,遠海作戰能力隨著雙航母成型大幅提升。除了體系建設的硬體成就之外,解放軍綜合實力也在穩步提升,尤其是體現在對航母的實際運用上。
今年8月,英國海軍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戰鬥群不遠萬里抵達南海,就在英國海軍這個不速之客到來之際,解放軍山東艦航母攜編隊離開海南母港在南海活動,以高規格迎接英國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的到來,中英航母相距580海里。前段時間,美國海軍卡爾文森號航母在南海活動,山東艦再度起錨迎敵,中美航母在南海相距480海里,這已是中美航母第二次進入雙方的艦載機作戰半徑之內;第一次則是今年4月,遼寧艦航母在臺東部海域遠海訓練時,遼寧艦和美軍羅斯福號航母相距560海里。
正如我們國防部發言人吳謙大校所講的,中國航母不是宅男,是要走出去的。現在我們的航母在外軍航母戰鬥群進入中國近海後,便出陣營地這是具有重大意義的。遠洋海軍不是嘴上說的,不是硬體裝置到位了便能稱作是遠洋海軍,而是物盡其用,將手中的裝備真正付諸於應用,才是正道。
綜合上述,中美戰略博弈日漸趨向激烈,中美在軍事領域的較量也更加激烈,隨著美國海軍在中東的航母返回,很大程度上東亞將出現美軍雙航母戰鬥群部署的境況。所以,解放軍也根據周邊安全形勢的變化與時俱進有針對性的對相應的戰法進行調整,這可以視作是解放軍進行軍事反攻的一個前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