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一個喜歡豪賭的國家。
印度的豪賭,是有歷史基因的,每一入侵印度次大陸的民族,從不會考慮在開伯爾山口修築關隘,畢竟遭到外敵入侵是個小機率事件,幾百年才遇到一次何必浪費那個精力呢,不如致力於南方,南方才是富庶之地,這使得“後人復哀後人也”。
英國人留下的禍根:
中國有句話叫做“二桃殺三士”,英國人把這一招用得非常嫻熟,完美地上演了“一桃殺二士”的戲碼。1947年的夏天,一個英國貴族找了一個英國律師,在印度次大陸上劃了幾個圈圈,將印度教信徒和伊斯蘭教信徒分別圈成一個國家,這樣就完成了印巴的分治。這種閉門造車的行為,讓印巴兩國之間產生了數千萬的難民,產生不計其數的仇殺。
然而英國的計謀卻不止於此,根據蒙巴頓的方案,英屬印度的土邦歸屬印度還是巴基斯坦由各土邦自決。那是土邦王公自決呢?還是土邦的人民自決呢?
英國人說,這可不關我的事了你們自己決定吧。
我們先來說一下,英屬印度為何會有土邦和王公。
英國人畢竟是個外來者,人數少,沒有辦法統治每一寸土地,這樣就不得不依靠當地的土邦進行治理。要知道這些土邦歷史悠久,數千年來任何一個外來入侵者都沒有徹底掌控這些土邦,需要以來土邦進行自治,以維持統治。
英國在印度建立了兩套殖民統治體系,一是直接統治的“省”,這才是真正的“英屬印度”;二是間接統治的“土邦”,類似於中國古代的羈縻政策,各土邦內政完全自治,這一區域被稱之為“印度土邦”。
大多數的土邦加入了印度,尼赫魯又從巴基斯坦手裡搶下了東旁遮普和西孟加拉,這讓尼赫魯還不滿意,畢竟尼赫魯的心中裝的是整個印度次大陸以及北部的高原。
印巴分治後有三個邦,人民和土邦王公起了矛盾,即海德拉巴邦、朱納格特邦以及克什米爾邦,民眾和王公的信仰不同。土邦希望能夠實現獨立繼續保留在英聯邦體制內,然而英國拒絕了,因為無力維繫。既然如此,印度最大的土邦海得拉巴土邦釋出公告,既然英國喪失了對土邦的統治權,海得拉巴就有了獨立自主的權力,希望獨立或者加入與王公同一宗教的巴基斯坦,然而海德拉巴邦、朱納格特邦被印度強行吞併,克什米爾邦則引發了印巴戰爭,成為印巴兩國無解的禍根。
英國人的印巴分治方案,不僅留下了克什米爾這樣的無解之禍根,更讓印度喪失了所有的戰略要地。
看地圖可以發現,東、西巴基斯坦分別佔據了恆河口和印度河流域,相當於佔據了印度的一頭一尾,這讓印度痛不欲生。面對巴基斯坦印度幾乎無險可守,這讓印度不得不以攻代守,對巴基斯坦採取強硬政策意圖奪取整個克什米爾。在克什米爾還有一個第三方,即中國,拉達克畢竟是中國故地,180年前的大清王朝還上演過大清王朝版的“對印反擊戰”。
中國絕不能允許印度獨佔克什米爾,這不僅會增加印度的野心,還會讓巴基斯坦淪為印度的附庸,再也無力對抗,所以在第二次印巴戰爭的時候,中國採取了對印強硬態度,並在邊界集結軍隊,這讓印度不敢輕舉妄動,儘管東巴只有一個師留守,印軍仍不敢對其動手。畢竟1962年那一戰打出了陰影,實在不敢想象一旦遭遇中巴的夾擊印度會是個什麼局面,印度只好忍受第二次印巴戰爭的小虧,靜待時機給予巴基斯坦致命一擊。
孟加拉國的誕生:
時機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或者國家。
第二次印巴戰爭,印度總覺得自己吃了虧,而且被北方大國威脅,暗暗不爽,一向喜歡用拳頭說話的印度竟然也也玩起了計謀,而這個計謀也是巴基斯坦無解的。
1947年印巴分治,印巴兩國不看民族身份而是看宗教信仰,硬生生地將巴基斯坦東拼西湊的湊成了一個國家。然而東、西巴相處的並不友好,其中包含了複雜的矛盾,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
經濟上:印巴分治後,巴基斯坦東西相隔,嚴重打擊了巴基斯坦的工業水平,已探明的礦藏在巴基斯坦境內只佔英屬印度的十分之一,英屬印度時期工礦企業也多設立在現在的印度境內,分治後,劃歸巴基斯坦的依然不到十分之一。工業是國家的基礎,沒有工業無論多麼富裕也只是空中樓閣,所以巴基斯坦採取了“重工”策略,大力發展重工業。
發展工業需要原料,需要資本積累,同蘇聯等國一樣,巴基斯坦採取了農業剪刀差的手段進行工業資本積累,然而積累起來的工業卻全都佈置在了西巴境內,對於東巴,巴基斯坦中央根本不予考慮。
東巴,即現在的孟加拉國,盛產黃麻,這讓尼赫魯都眼饞,所以分治時咬住西孟加拉不鬆口。巴基斯坦獨立之初,西巴經濟嚴重困難,工業在國際市場沒有競爭力,只能靠東巴出口的黃麻換取外匯,只是換來的外匯沒有投入到東巴建設中,大部分用於建設西巴。
巴基斯坦還採取了不合理的稅收體系“損東肥西”,建國之初為了發展工業,決定從從各省抽取特別稅收,由中央統籌分配,然而80%的財政卻都投放在了西巴。巴基斯坦的想法是美好的,集全國之力發展西巴一地,避免資金分散,然而這傷害了東巴人民的感情,而且拉大了東西巴人民的收入水平,從相差18%拉大到62%,這僅僅是20年的時間。東巴人民對此非常不滿。
政治上:經濟上的東西不公平,在政治上也是如此,在英印時期東巴教育水平就比較低,多是目不識丁的農民,分治後在巴中央政府任職的自然多是西巴人,比如1947年選的133名文官中東巴人。
在軍隊中也是如此,軍隊的高階軍官多是西巴人,自1958年以後,軍隊逐漸摻入政治之中,但軍方對東巴人的意見並不予傾聽,東西人是不能平起平坐的。
文化上:巴基斯坦是個多語言、多民族國家,但是孟加拉人佔據了國家的一半人口,而巴基斯坦中央政府拒不認清現實,反而強制推行烏爾都語,烏爾都語在東巴之中僅有1%的人口使用。西巴嚴重鄙視東巴的孟加拉語,認為是“沾染了印度教文化和思想的”,因此不予提倡。
維繫東西巴的聯合的只是共同的宗教信仰,當政治文化方面的不滿積累到一定程度,東巴人民謀求獨立自治是必然的,歐洲大多都是信仰基督教,仍分為數十個國家。東西巴的矛盾給了印度插手的機會,是引起第三次印巴戰爭的重要因素。最終導致了孟加拉國的獨立。
1970年,東巴地區遭遇百年不遇的洪災,在救災之中,巴基斯坦的低效、混亂、無能,顯現無疑,引起了東巴人民的不滿,而這種不滿直接體現在選票上。
1972年12月,巴基斯坦大選,主張東巴自治的人民聯盟獲得了國民議會多數席位,畢竟東巴人口占比比較多,但這不能讓巴基斯坦政府和軍方接受。1972年2月,巴基斯坦總統解散了巴基斯坦內閣,宣佈無限期推遲國民議會召開時間,宣佈人民聯盟為非法組織,面對東巴的洶洶民情,巴基斯坦直接動用軍隊鎮壓。這造成數百萬難民逃往印度,尤其是信仰印度教的東巴人,印度趁機大肆指責巴基斯坦,並支援東巴人民在印度境內設立臨時政府。此時還是夏季,印度雖然做好了一切準備,但還在等待,等待冬季的到來,這樣中國就難以出兵干涉,1965年的警告還歷歷在目。
但這是肢解巴基斯坦,消除巴基斯坦東西夾擊印度的絕佳時機,儘管美國表示關於難民問題可以自己出錢解決,但印度無動於衷。
東巴的內政終於演變為一場國際問題,在印度的支援下,東巴地區成立了數支“叛亂”武裝組織,這些武裝經常越過印巴邊界線,但是印度對此並不在意。巴軍對這種看得見打不著的行為很不爽,於是經常越境打擊,豈不知這給了印軍插手的藉口。印軍將巴軍越境打擊視為入侵,印度為此向巴基斯坦提出了數十次抗議,但是巴軍不予理會。印軍對“入侵”印度的巴軍進行了堅決打擊,不僅擊毀了巴軍的飛機、坦克,還充分了解了巴軍的戰鬥力。
巴基斯坦於是決定先發制人,對印度宣戰,這正合印度的意圖。十幾萬大軍分兵多路殺進了東巴境內,僅2周的時間,巴軍投降,達卡陷落。
印度的勝利是必然的,這是印度密謀已久的。
1、時機的選擇,印度吸取教訓,儘管早在三四月份的時候,印度就有部分人提出解決巴基斯坦,然而英迪拉·甘地卻說:“現在不行,要等到恰當的時候。”英迪拉所說的恰當的時候,就是指冬季,大雪覆蓋喜馬拉雅山脈,最大程度上解決了中國出兵干涉的問題。
2、戰略正確,印度戰前制定了一份2周的作戰計劃,預估中美等國家對此事反應的高潮時刻可能會在2周後達到,因此2周內解決戰鬥。對於中國的底線也很明白,那就是中國絕對不會坐視巴基斯坦的滅亡,所以採取“東攻西守”的策略,集中力量解決東巴。
3、戰術清晰,戰前印度隱蔽了自己的戰略意圖,以為印度只是想敲打一下巴基斯坦,並未想到印度的目標竟然是整個東巴。東線17萬軍隊,對在各地消滅抵抗組織的巴軍分割包圍,然後向達卡推進,從12月3日正式宣戰,到12月16日,東巴軍隊投降,只用了2周時間,然後宣佈單方面停火,面對東西兩線都遭遇失敗的情況,巴基斯坦不得不接受印度的建議進行停火。
孟加拉國正式獨立了。
只是印度沒有想到,自己一手促成的孟加拉國,並未心懷感恩。
孟加拉國獨立,對巴基斯坦的影響:
孟加拉國的獨立對巴基斯坦來說是致命的,喪失了從東部牽制印度的一個重要基地,更讓巴基斯坦喪失了60%的人口、20%的稅收以及50%的外匯儲備。
這讓本就不寬裕的巴基斯坦更加雪上加霜,分治後的巴基斯坦同印度的對抗中處於劣勢,此時拉大了印巴的差距,徹底確立了印度的南亞大國地位。
不過孟加拉國的獨立對於巴基斯坦來說也不盡是壞處。
孟加拉國的獨立,讓剩餘的西巴輕裝上陣,由於東西巴相隔上千公里,又無陸地相連,極大地增加了巴基斯坦的管理成本,還要面對東巴人民的不滿。此時東巴獨立巴基斯坦可以將這個包袱徹底甩出去,集中力量建設西巴。
美國擔心印度徹底倒向蘇聯,畢竟兩國簽訂了《蘇印友好和平條約》,為了維持自己在南亞的戰略優勢地位,美印關係走進了谷底,美巴關係則進一步加強。
與此同時,印巴實力對比的進一步失衡,讓巴基斯坦不得不更加靠近中國,此時的“巴鐵”才最終練成。
而對於印度,孟加拉國則讓自己痛不欲生:
孟加拉國,並不“親印”:
戰爭結束後,為了減少孟加拉國對巴基斯坦的敵視,1972年,巴基斯坦釋放了人民聯盟領袖人物:謝赫·穆吉布·拉赫曼。孟加拉國的人民聯盟堅持審理獨立戰犯,對戰爭中在孟加拉國犯有屠殺、縱火等罪行的罪犯堅持審判,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孟巴兩國的關係,然而兩國整體關係並未受太大影響。兩國於1975年建立了外交關係,同年中國與孟加拉國建立外交關係,中巴同孟加拉國的關係迅速升溫。
對於孟加拉國,印度有著自己的算盤,希望先從巴基斯坦分離,然後自然而然地走入印度的懷抱,只是這個願望只能是空想。
1975年,親印的謝赫·穆吉布·拉赫曼總統在軍事政變中被刺殺,經過2年的過渡,1977年反印的齊亞·拉赫曼擔任孟加拉國總統,並在1978年以78%的高票當選,成為孟加拉國第一位民選總統。
雖然齊亞·拉赫曼在任不過4年,1981年被刺殺,但是齊亞·拉赫曼將伊斯蘭教定為了孟加拉國的國教,這讓反印成為孟加拉國的社會主流。齊亞·拉赫曼遇刺後,反印更是政客拉攏選民的重要綱領。齊亞·拉赫曼的妻子走上政治道路後,“親印就是賣國”是其重要口號。
孟加拉的反印並不能威脅到印度,畢竟雙方實力相差太大,而孟加拉國一把無形的刀子卻捅進了印度的肌體。
孟加拉國“子宮”戰爭:
在齊亞·拉赫曼的競選綱領中有一條,即“制止人口激增”,畢竟孟加拉國只有14.7萬平方公里,此時的人口數量為7000萬,但是要考慮到孟加拉國位於恆河河口,海拔較低,常年經受颶風、洪水的侵襲,生存條件不容樂觀。這也是齊亞·拉赫曼提出制止人口激增的重要原因,然而伊斯蘭教鼓勵生育,這成齊亞·拉赫曼的人口政策不奏效。尤其是1975年,印度吞併了錫金,這讓孟加拉國以及其他周邊小國十分“恐印”。
印度想要吞併印巴一統南亞的心思,盡人皆知,可當初東西巴合併都不能抵擋得住印度,自己作為一個小國如何抵擋?
孟加拉國採取了一個極端的做法,那就是對人口採取放任自流的作法,至2020年,孟加拉國人口已經超過了1.6億,人口密度超過了1200人/平方公里,人多地少常有災害,這讓孟加拉國人民的生存壓力劇增,為了謀生孟加拉國人開啟了“闖關東”,非法越境抵達印度的東北六邦,對於稠密的孟加拉國來說,印度的東北六邦可謂是人少地多,是一塊風水寶地。
孟加拉人口大規模流入印度自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戰爭時期就開始了,對於孟加拉人的流入印度政府開始時的態度是默許的,因為印度想引入外來移民在東北六邦中摻沙子。不曾想原本東北六邦就有嚴重的反印獨立問題,孟加拉非法移民的到來更加劇了當地的矛盾,畢竟自己的地被外國人佔據,誰也不能忍受。
當孟加拉的非法移民已經達到驚人的數量時,印度見勢不妙,果斷制止孟加拉移民。
印度僑務部司部長古魯恰蘭估計,大約有2000萬孟加拉非法移民,主要在西孟加拉邦和阿薩姆邦。
這讓印度憂心忡忡,2018年,印度出臺了一份政策,如果不能證明自己是在1971年3月24日之前進入印度阿薩姆邦的,將被認定為非法移民,剝奪印度國籍,在印度的這份名單中有400萬人將被剝奪國籍。為此印度耗資數億英鎊開展公民身份測試工作。
對於非法移民印度的孟加拉人,孟加拉國並不願意接收他們,畢竟回國後沒有多餘的土地可以提供給他們。
中國的“孟鐵”:
1975年以來,中孟關係迅速走進,中國成為孟加拉國最親密的夥伴,是其最大的貿易國。
在中國一帶一路的帶動下,孟加拉國經濟飛速發展,從農業國開始的孟加拉國如今人均GDP已經超過了印度。
不僅經濟上,軍事上也是合作頗深,中國質優價廉的武器顯然更適合孟加拉國,孟軍現役的武器簡直是中國武器大集合,從MBT-2000主戰坦克、WS-22多管火箭炮,到053H3型護衛艦都是中國造。
“中國造”的軍艦更是助力了孟加拉國海軍的起飛,中國軍艦進入孟加拉國要從1988年參加過赤瓜礁海戰的“湘潭號”說起,1989年11月轉給孟海軍,成為當時孟加拉國海軍主力戰艦。
2014年,中國的“蕪湖號”、“黃石號”加入孟國海軍。
2020年,中國的“連雲港號”、“莆田號”加入。
當然孟加拉國也不只是買二手貨,一口氣訂購了4艘排水量1300噸的C13B型護衛艦。
另外還有不少的導彈快艇,登陸艇等小艦,以及035G常規動力潛艇,在中國軍艦的協助下,這支“中國造”海軍逐漸成長,成為印度洋海域一支重要的作戰力量。
孟加拉國雖然是印度一手促成,然後,最終卻走入了中國懷抱,在印度身邊圍成了一個“3D列印”的態勢。
這讓印度有苦難言,畢竟自己選的鄰國,含著淚也得走下去。
只能說,賭博有輸贏,豪賭一時爽,最終火葬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