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三聯生活週刊」原創內容
在明亮歡快的萌少女角色背後,隱藏著他的孤獨、恐懼以及逃避現實的傾向,可愛與陰暗可怕只是一張紙的正反兩面。
文|鍾和晏
圖片提供 昊美術館、貝浩登
圖片版權 Mr./Kaikai Kiki Co.,Ltd.
萌少女的繽紛幻想
日本藝術家Mr.在上海昊美術館舉辦的個展“日常派”入口處是一件大概1米多高的萌少女雕塑,她筆直地站在白色圓形底座上,頭上扎著對稱的雙辮,下垂的雙臂緊貼在身體兩側。
這種姿態讓她顯得乖巧可愛,大眼睛、櫻桃小嘴的圓臉龐上又有幾分茫然無助的表情。丙烯顏料把她的頭髮、身體以及原本應該潔淨的水手服、迷你裙染成五顏六色,重疊的顏色有些汙濁。在她身後的白牆上,Mr.的粉紅色簽名以連續不斷的線條從她的頭頂歡快地劃過。
立在上海昊美術館“日常派”個展入口處的萌少女雕塑
類似這樣的少女漫畫女主角形象,在裡面展廳的繪畫和雕塑中還在不斷出現。她們都是圓臉、大眼睛的卡哇伊風格,染成金黃色或亮粉色的頭髮上點綴著各種造型的條形髮夾,一副天真無邪、無憂無慮的模樣。每個女孩閃閃發光的超大眼球裡面填充著不同的影象、文字和符號,像水晶球一樣講述著各自的故事。日本城市中一些常見的街景,如掛著紅燈籠標誌的居酒屋、料理店招攬顧客的菜品圖片、淡藍色主色調的羅森便利店門面等充當著作品的背景板。
這些繪畫和雕塑中聚集了當代日常生活中的眾多流行符號,觀看的過程也就變成一場需要細緻與耐心的尋找遊戲。比如一件被放大的粉紅頭髮少女頭像雕塑,從她的髮夾中你可以找到可愛小兔、小熊、西紅柿和五彩魔方等,從她後腦勺的兩根辮子之間你會發現章魚烤腸、漢堡、煎蛋、甜甜圈等,當然還有Mr.不斷變化字型和色彩的簽名,像商標一樣出現了好幾次。
每個女孩閃閃發光的超大眼球中填充著不同的影象、文字和符號,像水晶球一樣講述著各自的故事
在他去年專為此次個展創作的大幅畫作《與我同在——一個關於這個世界的長篇故事》中,十幾個這樣的萌少女頭像如同漂浮在半空的繽紛幻想,中間穿插著大量令人愉悅的動物和食物元素。流淌著乳酪的漢堡、冒著氣泡的Asami啤酒、點綴著紅櫻桃的奶油冰淇淋,還有裝在帶著Mr.商標紙袋裡的薯條和KIF紙杯中的炸雞腿,與灰色水泥電線杆、紅色郵箱與滅火器、塗鴉文字、商鋪招貼和街頭景觀等交織在一起,構成資訊流密集的媒介環境。
畫布上的幻彩熒光漆色調與漂浮人物,疊加在上百個細小的造型元素中,產生令人眼花繚亂的效果。正如“日常派”策展人讓娜·克羅姆克(Zhanna Khromykh)所評價:“日本動畫的標誌性視覺語言在很多方面塑造了當代日本的形象,逐漸催生出一種新型感知方式以及對影象化敘事的依賴。Mr.精準捕捉到這種超視覺的生活經驗,構建了介於真實與想象、現實與虛擬之間的圖景。”
藝術家Mr.為上海個展創作的畫作《與我同在——一個關於這個世界的長篇故事》
在影象製作過程中,Mr.採用絲網印刷這一傳統工藝,不是噴墨而是丙烯顏料。他先以CG畫出構圖,確定不同元素的位置,再用製版技術把電腦編輯的視覺內容準確呈現在畫布上。大部分情況下,他喜歡用絲網印刷繪製字母和線條,比起手寫具有更突出的效果。
御宅族藝術家
Mr.出生於1969年,本名巖本正勝(Masakutsu Iwamoto)。他1996年畢業於東京創形美術專門學校,大四那年與日本藝術家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相遇,從那以後,一直以弟子的身份為村上隆工作室工作,也是村上隆開創的“超扁平運動”(Superflat)的主要成員之一。2008年,他獨立出來成立了個人工作室。
出現在“日常派”線上釋出會上的Mr.看起來比他的實際年齡年輕,他戴著一頂白色棒球帽,上面刺繡著Mr.白色字母,身穿帶動漫形象的白色T恤衫。在回答提問的過程中,他從頭至尾臉上都沒有出現過一絲笑容,總是一副愁眉苦臉的樣子。
多年以來,他一直自稱為“御宅族藝術家”,像他的導師一樣,在作品中大量借鑑漫畫和動漫的視覺語言,從御宅亞文化中汲取主題和元素:“御宅族喜歡畫美少女,喜歡動漫的角色,動畫和漫畫已經是我身份象徵的一部分。”
Mr. 一直自稱為“御宅族藝術家”,從御宅亞文化中汲取創作主題和元素(攝影/Claire Dorn)
2019年初他在巴黎貝浩登畫廊舉辦的展覽“憂鬱的城裡漫步”,就是從東京街頭的平常街景中組合素材,尤其是東京御宅文化中心秋葉原、池袋等街區。在那裡,Cosplay的漫畫迷在滿是塗鴉的街道上閒逛,聚集在Pokemon寵物小精靈專賣店、女僕咖啡館和動漫商店等。
簡單來說,御宅族是迷戀動畫(Animation)、漫畫(Comic)和電玩遊戲(Game)的青年群體,三者在內容上相互借鑑,合稱為ACG。漫畫文化的興起與日本戰後的社會現實緊密相關,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痴迷ACG的同好之間形成圈子,禮貌地稱呼對方為Otaku(御宅),這個特定名稱開始出現在大眾媒體上,被用來專指ACG族群。
日本學者大澤幸真在《虛構時代的結束》一書中分析,戰後日本社會的發展可以劃分為兩個時代:從1945年到1970年屬於“理想時代”,1970年之後步入“虛構時代”,消費主義開始盛行,社會風氣變得有些萎靡不振。
“在我小時候,動漫是日本電視上很受歡迎的節目,我看了很多這樣的節目。”Mr.曾經回憶說。1974年,也就是他5歲那年,松本零士製作了《宇宙戰艦大和號》,在日本掀起第一次動畫風潮。1979年,富野由悠季的小說《機動戰士高達》被改編為動畫播映,引發第二次動畫風潮。到了1995年,庵野秀明創作監製的《新世紀福音戰士》(Eva)曾被票選為“史上最偉大的動畫”,掀起了第三次動畫風潮。
動漫《新世紀福音戰士》劇照
庵野秀明屬於第一代御宅族中的佼佼者,小時候家境貧寒,缺少家庭關愛,養成了內心自閉、羞於與人溝通的性格。某種意義上,《新世紀福音戰士》中的主角碇真嗣就是他自己的化身。Mr.也有相似的成長經歷,從小就必須面對原生家庭的眾多問題,逃避生活中讓他感到不安的基本因素——父母、兄弟姐妹、親戚等。至今他從不透露自己的出生城市,總是在個人簡介中以虛構的地點Cupa代替。
“青年時期,我連續三年未能考入美術學院,最後只能入讀一家專門教授繪畫的學校,開始拾荒為生的生活。我覺得我的人生如同垃圾,我自身充滿了極端的自愛及自厭,這種矛盾始終困擾著我。”
幻彩熒光之下的黑暗
2017年8月,Mr.在香港立木畫廊舉辦個展“在便利店附近的空氣中漂浮”,靈感就來自庵野秀明的電影《正宗哥吉拉》。他當時這樣解釋他的主題:“物件懸浮在半空中的現象曾經是失實的、超現實的,如今,它們常見於如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體的片段中。另一方面,我住在日本琦玉縣的鄉村,灰色的工業場景與鄉村景觀混合在一起,那裡沒有什麼好玩或刺激的,除了便利店和購物中心。便利店裡貨品應有盡有,是像我這樣的普通人常去的地方,所以我特別沉迷於這些與日常生活相關的題材。”
所以,在明亮歡快的萌少女角色背後,隱藏著他的孤獨、恐懼以及逃避現實的傾向,可愛與陰暗可怕只是一張紙的正反兩面,幻彩熒光之下湧動著黑暗的力量。2018年9月,他為香港貝浩登畫廊舉辦的個展取了一個超長的、近乎囉嗦的名稱,像是一次公開的坦白,展覽的名稱是“人們都誤解了我的作品,以為只是懷舊、可愛,看似日本動漫,其實我不斷作畫,是想擺脫糾纏我靈魂的魔鬼,它隱藏在血管裡,無論如何難以逃脫,唯有以繪畫對抗”。
類似少女漫畫女主角形象的萌少女雕塑
村上隆在闡述自己對支撐御宅文化的迷戀時,假設“人們需要一種或另一種形式的敘事,無論是宗教還是科幻,為了在面對巨大損失和絕望無助的情況下,繼續生活下去”。他在評價Mr.的創作時,也總是強調Mr.體現了當代日本社會金字塔最底層的御宅族+藝術家,“在他的藝術作品中看似流行的、明亮的表達背後隱藏著悲傷。因為他了解悲傷,所以他對當代社會的看法是寬容的。當你觀看他的作品時,會感受到他近乎憐憫的溫柔與人性”。
在本次展覽中,有些作品顯得甜美歡快,然而另外一些不乏狂亂騷動的意象。Mr.坦言:“這兩種心態都屬於我,每一天,有時有趣,有時痛苦,都是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