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桿子”談寫作系列文章共109篇。
這些文章是如椽巨筆從諸多文章高手和文字巨匠的100餘本公文寫作類實體書籍,以及各級“筆桿子”幾百篇公文寫作教學和體悟文章中認真挑選,精心甄別,嚴格把關而成,歷經3年,形成了《“筆桿子”談寫作文章彙編》(一)(二)兩本實體書籍。
這兩本書籍向文友展示後,得到廣泛關注。10000餘位文友委託如椽巨筆列印裝訂學習,一些文友還將其送領導、贈同事,共同學習研究,得到了全國人大、中組部、教育部等中央部委以及各省市級文字工作者的充分認可和一致好評,特別是中央某部研究室原主任雄文老師還作出了“這本書集大成,你做了一件好事”的高度評價,這也是對如椽巨筆辛苦整理的最大褒獎!
這兩本書籍,已經成為文友日常文字工作的“參考書”“案頭書”“紅皮書”。
為了便於文友學習,如椽巨筆現將這兩本書籍中的文章,陸續進行共享,以饗讀者。今天共享第9期。
關於文風問題答《新觀察》記者問
現代文學家、歷史學家、新詩奠基人 郭沫若
一、你認為怎樣才能使文章寫得準確、鮮明、生動?
答:文章是人寫的,因此,首先是人的問題。古語說:“文如其人”,這是說什麼樣的人,就寫什麼樣的文章。文章要寫得準確、鮮明、生動,首先要看寫文章的人的思想、立場、作風怎樣。你的思想正確、態度鮮明、作風正派, 那麼,你寫的文章也就有一定的準確性和鮮明性。這是基本問題。
其次,是文章本身的技巧問題。寫文章有一定的技巧。要使文章寫得好,恐怕總得懂一點邏輯、文法和修辭。寫文章的目的是給人家看的,不是給你自己看的,所以不能只有你自己懂,主要是要使人家懂。要把你的思想表達出來,傳達給別人,你自己先要有準確的概念和見解,然後如實地表達出來。你所看到的客觀事物,總要使得沒有看到的人也渾如在眼前。而要做到這樣,當然要懂得一點邏輯和文法,因為不合邏輯就不通,不合文法也就不通。
老實一點,是做到準確的好辦法。不一定要苦心孤詣地去修飾。邏輯和文法,其實也就是老老實實的方法。我們平常講話很少講不通的話。這是因為講話時老實,有什麼就講什麼。可是寫起文章來,苦心孤詣地一經營,往往弄巧反拙。如果是老實地用最適當的字眼把你所看到的、想到的寫出來,就比較容易準確;加不恰當的修飾,反而不準確了。現在一般的毛病是愛修飾,修飾得恰當當然好,修飾得不好可就糟糕了。
要使文章生動,我想,少用形容詞是一個秘訣。現在有些文章有個毛病,就是愛堆砌形容詞,而且總是愛用最高階的形容詞,如形容一個人的美,就說“非常非常的美”或“極端極端的美"。又如“六萬萬人正以排山倒海、乘風破浪之勢……”這樣句子,就有點不恰當。把山移開、海翻過來,那是多麼大的形勢,同“乘風破浪”不能相比。所以,既然已有“排山倒海”,就不應再用“乘風破浪”了。
總之,寫文章要老實一點,樸素一點。看到什麼,想到什麼,就寫什麼。自己的思想認識明確,然後適當地表達出來,就一定會準確。
對於鮮明,在一般情況下,只要是準確的,大概也是鮮明的。另外,文章要具有鮮明性,恐怕在選擇詞句、字眼上面還得用一點心。不要選用深奧的外國式的詞句。句法構成要老實一點,要合乎中國話的一般規律。用字有個秘訣,就是選現成的概念明確的字,不要找太偏僻的字;偏僻的字不明確,人家也不容易懂;含糊的——這樣可以解釋、那樣也可以解釋的字最好避而不用。用明確的而不是模稜兩可的字來表達,就可以收到鮮明的效果。
句法和章段一定要分清楚。古人的文章不分段,不分節,這不是好辦法。歐洲人寫文章講究章法,我們學過來是很好的。章法清楚,就給人以鮮明的印象。
標點一定要恰當。標點好像一個人的五官,不能因為它不是字就看得無足重輕。標點錯了,意義也就變了。
文章有各種各樣的體裁。根據我自己的經驗,大體上句子不宜太長,段節也不宜太長。這樣就容易分析清楚,人家看來一目瞭然,也就自然鮮明瞭。
生動性也一樣。若是句子短些,章節短些,文章就生動活潑。比如新詩是分行寫的,不是整整一大篇的排出來,這有它的好處和妙處。繪畫要留些適當的空白,我想寫文章也同樣適用。行與行之間、標點與標點之間有些空白,就給人一個清楚的感覺。
無論準確也好,鮮明、生動也好,就語言方面講,要求字眼總要用得適如其量。這樣,表現的概念才會準確,也才能使人感到鮮明。說得神秘一點,字眼裡面還有它的聲調和色彩。法國有個作家叫福樓拜,很講究字眼,他寫了文章要用鋼琴來檢查字眼,聽聽聲音是否和諧。所以,在選擇字眼方面恐怕要費點功夫。所謂錘鍊,大概就是在這些地方力求準確、鮮明、生動,使人家更容易瞭解你的內容和概念。
文章寫好後,要翻來覆去的推敲一下。“推敲”這兩個字的出處大家都知道,原來是“僧推月下門”,後來改成“僧敲月下門”。“敲”和“推”的動作本來不一樣。再說寺門掩閉,恐怕敲的可能性多些,“敲”字的聲音也更響亮一些。兩下一比較,就可以看出“敲”的好處。所以文章寫好後多推敲、琢磨是必要的。所謂千錘百煉,不一定要“錘”千次“煉”百次,但像毛主席說的看它個三次,總還是要的吧。我們有時候太著急, 寫好了連過目都不過,結果就出了差錯。
這裡說的準確、鮮明、生動,主要是指理論性、敘述體的文章,至於文藝性的文章如詩詞之類,有時候要稍微不同一點。我不準備多說。
二、文風問題是不是單純的語言問題?它同思想和思想方法的關係怎樣?
答:文風問題,剛才已經講到,不是單純的語言問題,主要還是思想和思想方法的問題。首先要你的思想、概念準確,然後才能寫出準確的文章。要是以己之昏昏,也就當然使他人昏昏了。古人說“文以載道”,用現在的話說,寫文章就是表達思想。所以思想是“文”的骨幹和核心,關係很重大。
文風同思想方法關係也是很密切的。像邏輯、唯物辯證法等都是思想方法, 如果思路不通,也斷斷寫不出好文章。不合邏輯就是不通。至於辯證法,那是更高一級的邏輯,即所謂辯證邏輯,它是更全面地從發展上、關係上和本質上來看問題,使思想更有邏輯性。
你總先要有這樣的胚子——思想和思想方法,然後才能進入第二步——用適當的形式和語言把它表達出來。就語言講,它可以為任何階級服務,但如果你的思想是資產階級思想,你的語言所表達出來的東西決脫離不了資產階級思想的範圍,反之亦是。這就充分證明,文風問題不單純是語言問題。
思想和語言有一定的關聯,這是內容和形式的關係。內容決定形式。透過無產階級思想選用的語言,一定是接近於無產階級的。我們可以從無產階級的有生命的語言中,找到能夠準確地表達我們思想的工具。要作好文章,主要的要努力把內容和形式和諧地統一起來。隨著時代的不同,語言在逐漸的改變,文風也在跟著轉變。所以文風問題不是單純的語言問題,它同思想和思想方法有密切的關係。
三、在文風上,您認為應該從毛主席的文章中學習哪些東西?
答:毛主席的文章,正如開頭所說的“文如其人”——非常平易近人。主席的文章和他講話一樣,誰都看得懂,而且喜歡看。聽了毛主席講話,好像熱天吃了冰淇淋,又好像疲倦後喝了一杯熱茶。他的文章和講話就是平易近人。毛主席說的話非常準確,想說什麼就明明白白的告訴你。毛主席的文章很生動, 很形象化,思想內容很艱深的問題,到了毛主席的筆下和嘴裡,就變得非常容易懂。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深入淺出。我們學習毛主席的文章就要學習他的平易近人,學習他的深入淺出,學習他準確、鮮明、生動地表達艱深思想的能力。
毛主席的文章寫得那麼平易近人,也許有人問是不是毫不經意的?那也不見得。毛主席說過,有些同志寫文章就存心不要人家懂。而毛主席寫文章卻是連標點也不放鬆,存心要人家懂。正因為苦心孤詣為讀的人著想,才寫得出這樣的文章。記得一九四九年第一屆全國政協產生的幾個憲章和宣言,主席親自校對,一個標點也不讓它出錯。這種對文章認真負責的精神,同樣值得我們學習。你不肯在字法、句法、章法、標點上下苦功錘鍊,要想一步登天,達到主席那樣,顯然是不切實際的想法。主席的文章是經過千錘百煉的。所謂“百鍊鋼化為繞指柔”,毛主席的文章可以說就是這樣。毛主席在思想上經過艱苦鍛鍊的階段,在文字上也一定經過艱苦鍛鍊的階段。我喜歡毛主席這種文章的路子。還有另外一種路子,就是故意把文章寫得深奧,這是走的邪路。這樣的文章我是不大欣賞的。漢朝的揚雄就是以“艱深文淺陋”見稱。明明很簡單的話, 他要用孤僻的字眼寫出來。現代中國也有這一派。這一派的文章很不值得歡迎。
學習毛主席的文章,要學習他的平易近人、深入淺出、概念準確、形象鮮明、筆調生動,這些都是必要的。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就是學習毛主席的為人。只有在思想和思想方法上經過苦心的鍛鍊,才能把文章寫得好。
四、本刊最近正在提倡多寫短小的文章,您覺得怎麼樣?有人說短小的文章沒有分量,您覺得這種看法對嗎?
答:文章總是“有話即長,無話則短”。要說的東西多,就長一點;說的東西不多,就短一點。我是喜歡短文章的,但我也並不反對長文章。有內容的長文章是好的,就怕像王大媽的裹腳布——又長又臭,那實在受不了。
文章最好是用最經濟的辦法,把你想說的東西說出來。所謂“要言不繁”。把可有可無的字去掉。當然,更不用說可有可無的句、章、節了。這樣的文章才會受歡迎,才有可能成為好文章。
現在大家都很忙,短文章是最適時的。把要說的事情簡單、明瞭、準確的說出來,讓讀的人不要花很多時間就有所得,這是最好的。
拖拖拉拉的長篇大論,實在沒有那麼多的時問來看。至於有內容的大著作,如馬克思的《資本論》,就是更長,也是值得讀的。
短文章就沒有分量?那不見得。文章不在長短,要看內容如何。內容有分量,儘管文章短小,也是有分量的,如果內容沒有分量,儘管寫得像萬里長城那樣長,還是沒有分量。所以不能用量壓人,要講求質。黃金只有一點點,但還是有它的分量的;牛糞雖然一大堆,分量卻不見得有多重。我們四川還有人用牛糞作燃料,至於那些又臭又長的文章,恐怕連牛糞也不如。寫毫無內容的冗長不堪的文章,在今天來說,是一種犯罪的行為,浪費自己的時間不說,還浪費了紙張,浪費了排字工人的時間,浪費了所有讀者的時間,過失實在不小!說短文章沒有分量是不切實際的。中國古代就有許多文章,如《論語》《道德經》等。《論語》中有不少好的東西;就是《道德經》,在那個歷史時代也有它突出的地方。拿民間語言來說,很多生動的諺語都是既短小而又有內容。
“三個臭皮匠,湊成一個諸葛亮”,這樣的話就很好。它幾十個字抵得過一大篇文章。類似的例子有的是。簡短,又有內容,就可以多、快、好、省。多是懂的人多,不是文字多;快是懂得快;好是內容好;省是大家省時間。
讓我再說一遍,我是並不反對長文章的,尤其是要寫重大的問題或重大的理論,那是非長不可的。但即使必須寫長文章,也要遵守經濟的原則,應當長就長,應當短就短。《莊子》上有這樣幾句話:“鳧脛雖短,續之則悲;鶴脛雖長,斷之則哀”。這同樣適用於寫文章。可是就今天的文風來說,把水鴨子(鳧)的腳加長的文章太多了。《新觀察》今天提倡多寫短文章,是適時的。
文章來源:如椽巨筆1公眾號
歡迎關注@如椽巨筆,探究體制秩序與規則,評析公文技巧和魅力。關注,就是一次嬗變和啟程!
如椽巨筆自用學習研究的實體書介紹和獲得方式請點選☞15本“案頭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