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設新中國的路上,有許多仁人志士為了建設美好的新中國而犧牲,他們倒在了黎明前,但卻喚醒了更多的熱血戰士,繼承他們的遺志,為新中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這種精神,我們把它叫做傳承。
方誌敏方誌純兄弟便是這一精神的譜寫者,他們用自己的故事告訴我們——熱血,永遠滾燙。
方誌敏弟弟方誌純:歷經磨難九死一生官至省委書記,葬老家湖塘村。
方誌純
一、跟隨兄長——革命精神永傳承
方誌敏,1899年出生在江西上饒,1922年8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4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家中務農的方誌敏幼年接受過私塾文化教育,從書中,他讀到了古人的節氣,也自有其傲骨。
熱愛腳下土地的他早早成立了“九區青年社”的進步團體,隨後更是發動了反帝愛國運動,還自學成才考入當地一所工業學校,儘管很快因為帶領學生腐敗教育而被開除。
1922年,他隻身奔赴上海,在那裡,他遇見了自己終生的信仰——中國共產黨。
當遠方的方誌敏為了自己的信仰而認真準備時,家鄉的堂弟方誌純,這個還年僅17歲的小少年卻已經跟隨兄長的步伐,踏上了反抗的路程,在這一年,方誌純義無反顧地加入了當地的革命青年社,為革命活動積極宣傳。
很快,方誌敏便聯絡上了中國共產黨的核心成員,李大釗、翟秋白等人,在他們的安排下,方誌敏踏上回家的步伐,準備在江西播下希望的火種,兄弟二人在家鄉迎來了重逢。
李大釗
對於那時尚顯稚嫩的方誌純來說,哥哥是自己心中如同父親一樣偉岸的高山,父親給予自己生命,而兄長給予了自己理想。
在方誌敏的帶領下,方誌純義無反顧地踏上了中國社會主義道路,1924年,兄弟二人先後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
方誌敏
身為哥哥的方誌敏作為江西紅色革命基地的建立者,每天都在為了建設江西的地方組織嘔心瀝血,弟弟方誌純也不甘落後,協助哥哥在家鄉先後成立小學和夜校,還組建了中共漆工小組和共青團弋陽區委,同時兼任黨、團組織書記。
此時連線兄弟二人的不僅僅是血脈,更有信念,在靈魂上相通的二人感情更是十分親近,聯起手來共同在江西幹革命,無論是南昌起義還是反圍剿行動,總能看見兄弟兩的身影。
但死亡的陰影卻在此刻悄然來臨,1935年1月29日,春風尚且料峭,方誌敏同志在江西省玉山縣懷玉區被國民黨俘獲,慘烈的刑訊開始。
但不論是嚴刑逼供還是威逼利誘,方誌敏始終沒有選擇投降,堅定貫徹了自己最初遇見信仰時說過的那句話‘努力到死、奮鬥到死’。
為了保護心中的革命事業,方誌敏同志於1935年8月6日被秘密殺害於江西省南昌市,而此時的方誌純仍在同敵人展開殊死鬥爭,保護身後的革命基地。
在獄中,方誌敏同志寫下了這樣一篇散文,名字叫《可愛的中國》,文中有這樣一段話:
“親愛的朋友們,不要悲觀,不要畏餒,要奮鬥!要持久的艱苦的奮鬥!把各人所有的智慧才能,都提供於民族的拯救吧!無論如何,我們決不能讓偉大的可愛的中國,滅亡於帝國主義的骯髒的手裡!”
這是方誌純留給世人可考的最後一段話,從這話中,我們不難看見方誌純對同志們的期望,以及對弟弟方誌純的期望。
當兄長去世的訊息傳來時,這個剛過而立之年的男子漢眼眶忍不住泛起了淚花。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兄長是方誌純心中的一座燈塔,照亮前行的道路,此刻燈塔的倒塌帶給方誌純的打擊無疑是巨大的。
但方誌純最終選擇了將痛苦埋在心裡,揹著兄長的遺志繼續前行,因為他知道,那個兄長想要看見的未來,將是他畢生奮鬥的方向。
二、地下作戰——在獄中鬥智鬥勇
沒有選擇跟隨紅軍北上後的方誌純留在了閩贛根據地,接過兄長留下的工作開始了遊擊作戰和地下黨的生涯。
但這樣的日子沒有維持多久,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了,在葉劍英等人的幫助下,方誌純來到了延安,進入了中央黨校學習,隨後更是被派往蘇聯共產國際黨校學習,擔任班上的學習委員,直到1941年2月,才從蘇聯回國。
葉劍英
當方誌純這一批學員途徑新疆時,他們收到了來自中央的任命,中央指示這二十多人留在新疆,接收新疆方面的負責人陳潭秋的領導,等待時機,準備和當地的軍閥盛世才合作,共謀大計。
陳潭秋
一開始,雙方合作愉快,但不到兩年,盛世才便突然翻臉,和共產黨割裂,並將新疆當地一百六十多名共產黨人盡數逮捕,絲毫不留情面。
方誌純便是被逮捕的其中一員,他知道,自己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兄長方誌敏的死亡還歷歷在目,但方誌純毫不畏懼,相反地,方誌純在獄中擔任了中央秘密黨支部書記。
在獄中的每一天,方誌純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秘密和同志們傳遞訊息,用自己的精神力量鼓舞他們,將大家團結在一起,和敵人展開堅決鬥爭,還用自己的智慧保護獄中的戰友,一起等待黎明的到來。
幸運的是,方誌純終於等來了曙光,1946年6月,方誌純一行人平安回到了延安,度過了這次危機。
返回延安的方誌純沒有休息,很快投身在解放戰爭中,他先後擔任了中共中央社會部二室主任、中央衛戌司令部參謀長,在劉少奇等人的直接領導下,為解放戰爭提供情報,跟隨軍隊在西北、華北等地多處作戰。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了。
此時,四十多歲的方誌純已經不再年輕,但當他望向遠方的錦繡山河時,恍惚間又好像回到了少年時,遠方是他彼時風華正茂的兄長,是無數犧牲的戰友們的身影,這一天,他們看見了海清河晏。
劉少奇
三、不改初心——為祖國不惜己身
經歷磨難九死一生的方誌純重返江西,開始在江西這片土地上耕耘,在江西的黨軍政等領域擔任重要職務,更擔任過江西省委書記,為江西經濟文化教育軍事事業都做出了突出貢獻,其中的一項代表性成就就是軍墾。
眾所周知,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國開始了一場上山下鄉的運動,為了配合中央指示,幫助知青們更好適應下鄉生活,也為了安置因為饑荒各地逃難過來的災民。
1957年11月,時任江西省委書記的方誌純帶領一支先遣隊千里跋涉來到了山區大茅山,成立了大茅山林牧農綜合墾殖場,發展全省農墾事業。
在1958年,江西省直機關下放幹部527人第一批人員到崗,之後,解放軍380名退伍官兵也隨之到崗。
第二批是105名江蘇揚州青年和150名上海知青,第三批是3800人浙江等地災民。
在那樣一個特殊的歲月裡,在方誌純的帶領下,江西不僅先後接收了來自各地的知青和災民,其中來自浙江、安徽等地的災民50多萬人,更是往外調送糧食多達43.5億斤。
這樣大的功勞背後,離不開方誌純的嘔心瀝血,更離不開他設立的軍墾模式,可以說是活人無數。
方誌純不僅擅長處理政務,對待朋友也十分盡心,賀子珍便是一個例子。
賀子珍
1958年,賀子珍來到了江西南昌,在這裡,她遇見了自己的老同學,方誌純,二人曾經在蘇聯共同學習,因此,賀子珍對這個班上的學習委員十分熟悉,兩人展開了親切交談。
江西是賀子珍同志的家鄉,她對南昌的一草一木都有著特殊的感情,很快產生了想要長久居住此地的想法,作為老同學,方誌純自然是支援的,將這件事發往中央進行審批。
很快,這份審批得到了透過,賀子珍開始在南昌穩定下來。
不久後,因為一些私人原因,賀子珍想去廬山看望毛主席交流一些事情,方誌純得知此事後,擔憂同學的身體沒人照顧,便從江西省人民醫院調來了一名護士,名叫盧泮雲。
當他和這名護士相見時,為了安賀子珍的心,特意交代了一席話:
“毛主席原來的夫人賀子珍同志,組織上安排你去照顧她,賀子珍同志身體和精神不太好,不喜歡不熟悉的人在身邊。你以後在賀子珍同志跟前就做我的姨侄女,好不好?”
盧泮雲自然點頭稱是,方誌純笑一笑繼續說:“那以後在賀子珍同志身邊工作,不知道的不要亂問,也不要亂講。”
盧泮雲興奮得又點了點頭,對組織安排的任務充滿極大的熱情,就這樣,方誌純細心妥帖地將這個家鄉來的姨侄女交給了賀子珍。
後來,盧泮雲跟隨著賀子珍度過了許多歲月,為賀子珍的生活幫助很多,還陪著賀子珍上過廬山尋找毛主席,逐漸成為了賀子珍家中的成員。
而方誌純的妻子朱旦華更是為賀子珍1959年上廬山尋找毛主席一事提供大量幫助,在毛主席的同意下,賀子珍在那一年如願見到了毛主席,二人更是有將近一個半小時的秘密會談。
朱旦華
鑑於他過往的優異表現,1978年12月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方誌純當選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常委。
此時的方誌純已經是一個七十古來稀的老人,歲月在他的頭髮、眉眼間留下了無情的痕跡,唯有胸膛裡的心臟,仍在不停地跳動,那是一顆赤子之心。
四、含笑而終——青山深處是歸處
過往的經歷給方誌純的身體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傷害,卸任領導職位後的方誌純身體是每況愈下,不得不在醫院養病。
但方誌純仍然在用自己的方式為江西省的工作儘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並不吝嗇給晚輩們一些恰當的點評,還會和他們分享自己當年的經歷,在那段經歷裡,有兄長,有理想,有感動。
有一天,當他得知《當代中國的江西》一書正在編寫時,方誌純一下子愣住了,他想起了自己和兄長的一生,生於江西長於江西的兄弟兩陪伴這片土地走過了近百年的歲月,他想,自己應當為這本書的編寫出一份力,讓後人更好了解當代的江西。
於是,不顧自己病弱的方誌純選擇擔任《當代中國的江西》編委會顧問,用自己的親口闡述,重現昔日的江西。
隨後的歲月裡,方誌純迸發出了對於紅色歷史的極大熱情,他開始積極投身各項紅色黨史、軍事、國史的編纂工作中,撰寫了近百萬字的回憶錄文稿,出版了多本回憶錄,為後世考據當年歷史提供了珍貴的文獻材料。
方誌純不僅回顧昔日,也重視當下的民生建設,儘管他已經退休了,但他仍在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生活,用自己的耳朵傾聽百姓心聲,向中顧委提出了大量調查報告,為江西發展提供了建設性意見。
1993年7月11日,方誌純因病去世,享年八十八歲,含笑而終。
在他死後不久,1993年12月16日,他的妻子朱旦華遵循方誌純的遺願,將他的遺骸埋葬在家鄉漆工鎮湖塘村,這片他和兄長理想開始的地方,在這個小鎮裡,兩兄弟先後走上了共同的道路,雖九死其猶未悔。
方誌純的墓十分簡單,旁邊是家鄉自然山水,中間落一小小石碑,上有五個大字“方誌純之墓”,簡簡單單,一目瞭然。
沒有生平的回憶,更沒有歌功頌德,或許,對於方誌純來說,死後能夠寧靜地躺在家鄉的土地上,而這片土地上沒有戰火紛飛,也沒有階級劃分,便是他此生最好的註解了吧。
而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紅色的火焰生生不息,傳承的精神代代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