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提出了“軍事凱恩斯主義”,他指出,軍備開支計劃能夠解決失業,又不造成通貨膨脹或者赤字財政的惡果。據凱恩斯分析,在當時失業率居高不下的情況下,軍備支出會給以前領受失業救濟金的人重新創造出就業機會。
他們會花掉其收入的大部分,造成另外許多人的就業,從而擴及到其他部門和行業的就業,產生一系列乘數效應。在實踐了凱恩斯的理論之後,美國政府從中嚐到了甜頭,從那以後,發動戰爭就成為了美國提振經濟的重要手段。
在上世紀30年代,突如其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挽救了當時的美國經濟,從世界各地不斷飛來的武器生產訂單奇蹟般地使美國的工廠可以重新開足馬力生產。
據統計,戰爭時期,美國54.1%的勞動力 直接或間接地為戰爭而工作,到了1944年,美國的失業率從1937年的14.2%降到歷史最低點的1.2%。隨後到來的冷戰時期,軍事工業發展又大量地吸收就業人口,在1965年,每10億美元的軍事採購 能提供8.2萬個就業機會。
到了1990年,美國武器、機器和軍工廠持有的資產價值總額,甚至已達到美國製造業擁有的資產價值的83%。
此後,即使經歷了蘇聯解體、冷戰結束,美國對”軍事凱恩斯主義”也沒有放棄。
目前,全美仍有約30%的公司企業與軍工企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直接或間接提供約1/4的就業崗位,而就業崗位就意味著選票,沒有哪一任總統會跟選票過不去。
在接受《深度國際》採訪時表示:
戰爭行動對於美國總統有兩個作用,第一就是讓自己的經濟形勢得到某種程度的緩解,第二是在第一任期的後半部分有可能會發動戰爭,獲取第二任期連任所需要的選票。所以從這個角度去分析,戰爭就是選票,如果透過戰爭行動對國內的這些製造業進行刺激,那麼巨大的消耗甚至天文數字的軍費劃撥,也可以讓國內的經濟得到某種程度的刺激,所以對美國總統而言,戰爭行動可以挽救一切。
美國究竟為何而戰?
美國副總統哈里斯
前不久似乎“無意”中透露出其中玄機。
數十年來和數代人以來的戰爭,是為了爭奪石油而打響的,很快爭奪水資源的戰爭就會到來。
這番言論立刻引來各國網友的嘲諷和批評。
還有網友直接向那些擁有大量水資源的國家發出警告訊號,美軍將來要到有水的國家去“傳播民主”了。
如今,即便所謂“反恐”戰爭以慘敗告終,也並不防礙美國“軍工複合體”繼續炮製新的戰爭或安全藉口,來讓不斷上漲的軍費為自己輸血。這從拜登政府把從阿富汗的敗退刻意說成是為了應對“大國競爭”或“新的潛在戰略對手”就可以明顯看出來。美國政客不斷炒作各種“威脅論”,為的就是不讓“軍工複合體”的利益受損。
在新的“戰鼓”激勵下,美國軍火商們因為阿富汗戰爭結束而短暫走低的股市表現正等待著新的“戰爭紅利”。
菲比·諾瓦科維奇曾表示:
“今年是一個非常好的開端。雖然對人類而言,世界已變得越來越危險,但我們已經看到需求穩定的良好訊號,我們的訂單將繼續保持良好增長勢頭。”
與年度軍費開支連年攀升相匹配的,是美國每一財年的軍費預算節節上漲。在特朗普政府任內,美國軍費預算連年增加。拜登上臺後推翻了前任的很多政策,唯獨繼承了上調軍費的做法。而這幾乎也是在當前美國“否決政治”格局下,共和黨唯一抱怨民主黨花錢太少而不是太多的領域。
當地時間9月23日,美國眾議院審議和表決新財年國防授權法,該法案將在新財年為五角大樓提供超過7700億美元的預算,較拜登政府此前提出的預算大幅增加250億美元。
美國不少有識之士早就批評指出,華盛頓的政客無節制地為軍火商提供各種資源,在不斷增加戰爭風險的同時,犧牲了大量本該用於本國經濟民生的公共投資。這暴露了他們只顧謀取政治私利的虛偽本性。
中央廣播電視總檯華語環球節目中心新媒體
製片人/侯婧姝
責編/王靜 實習編輯/王奧夫
END
世界精彩 盡在掌握
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