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金融發展不是一日之功、不能急功近利,而要精耕細作、久久為功。金融機構在不斷做大綠色金融總量的同時,也要努力做出成效、做出特色,把發展質量提升上去,精準識“綠”、用心助“綠”、耐心護“綠”,真正為綠色發展、轉型升級提供強勁動力
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綠色金融發展按下“快進鍵”。近期披露的上市銀行半年報中,綠色金融成為一大亮點,各家銀行紛紛加大綠色貸款投放力度,工行、農行、中行、建行等多家大型銀行綠色貸款餘額突破萬億元,其中工行綠色貸款餘額已突破2萬億元,綠色金融已發展成為大部分上市銀行的基礎性業務。
發展綠色金融,是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十三五”期間,我國綠色金融從無到有、迅速壯大,成為綠色發展的重要助推器。截至2020年末,中國本外幣綠色貸款餘額約12萬億元,存量規模居世界第一;綠色債券存量約8000億元,居世界第二。綠色金融的快速發展,提升了金融業的適應性、競爭力和普惠性,為支援綠色低碳轉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也成為我國參與全球經濟金融治理的重要領域和亮點之一。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把握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都對綠色金融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據測算,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所產生的資金需求,規模高達百萬億元,綠色金融發展空間巨大、前景廣闊,為金融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但也要看到,綠色金融發展不是一日之功、不能急功近利,而要精耕細作、久久為功。金融機構要有大局觀念、長遠眼光、創新思維,在不斷做大綠色金融業務規模的同時,加快提升綠色金融發展質量,以高質量的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提升綠色金融發展質量,要精準識“綠”。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金融業和金融市場的重要職能,就是有效配置資源。綠色金融的重要作用,是最佳化金融資源配置,讓更多投資信貸進一步向綠色發展傾斜。與傳統專案更多考慮經濟效益不同,綠色金融專案要更多考量生態效益,這對金融機構無疑是一個挑戰。能夠有效識別真正的綠色專案並非易事,需要一整套科學完整的評價體制和信用體系為支撐。在發展綠色金融過程中,金融機構一定要堅守綠色發展理念、堅持支援實體經濟導向,擦亮“慧眼”找到真正具有生態效益和可持續發展潛力的好專案。
提升綠色金融發展質量,要用心助“綠”。隨著綠色經濟的發展提速,單一的綠色信貸已經不能滿足需要,市場和產業都呼喚金融機構加快創新多元化融資途徑。今年以來,伴隨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交易,市場參與主體對價格發現、期限轉換、風險管理等需求將更加強烈,碳市場的金融屬性將進一步得到啟用。適應綠色金融發展的新形勢,金融機構要用心打造真正適合市場需要的綠色金融產品,加快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為綠色發展量身定製個性化、多樣化和差異化的創新服務。
提升綠色金融發展質量,還要耐心護“綠”。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是跑一場“馬拉松”,而不是“百米衝刺”,金融機構不能想著一步到位,透過綠色金融賺大錢、快錢。由於綠色專案往往具有融資週期長、收益低、投資大等特點,金融機構要以歷史耐心對待綠色金融發展,為綠色發展提供更多長期、低成本、可持續的資金支援。另一方面,對待傳統專案,也不能一刀切地抽貸限貸,而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形勢,把握好金融支援力度,努力實現平穩過渡,防止可能引發的金融風險。
深耕綠色金融這片發展沃土,金融機構需要傾注熱情、投入真情,更需要腳踏實地、穩步前行,在服務好實體經濟、助力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構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努力實現金融與經濟的良性迴圈、共生共榮。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