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部分地區競相引入熱門產業,盲目追求“高大上”,出現不少失敗的案例。多年前,光伏、風電等領域曾出現重複建設和產能過剩問題。如今,積體電路、半導體等專案也有“遍地開花”之感,某些爛尾專案值得警惕。
有關經驗教訓警示人們,產業發展除了政策和資金的支援,還要遵循技術和產業發展規律,必須緊緊依靠強有力的人才團隊和豐富的技術儲備。為發展經濟,地方招商引資需求巨大,但不應忽視本地經濟和技術基礎、實際需求以及承載能力,不可低估有關潛在風險。如果“撿到籃子裡都是菜”,必然導致一些園區建設陷入粗放式擴張,反而誘發債臺高築、資源浪費問題,給自身發展埋下隱患。尤其是在技術創新領域,如果地方政府主導投資或過度干預,很容易出現低效投資或產能過剩現象。
產業發展具有很大不確定性,要防止一哄而起、盲目投資,尤其要防範四種傾向。
一是謹防同質化競爭傾向,關注規劃趨同、“政策窪地”或惡性競爭等問題。一些相鄰園區缺乏產業協同機制,在規劃基本一致或雷同情況下,要避免競相給予土地、財稅、環保等優惠,甚至盲目出臺“零地價”“負地價”等政策。
二是謹防產業空心化傾向,關注“圈地”“圈錢”、放任房地產開發等行為。有的園區招商專案良莠不齊、魚龍混雜,導致一些地方招商存在“圈地”行為盛行、嚴重依賴財政補貼等問題,造成園區空置率高、“鬼城”“空城”出現。
三是謹防“翻燒餅”式的瞎折騰傾向,關注“換屆就換藍圖、換人就換思路”等怪象。在政策舉措出臺之前,必須經過反覆論證和科學評估。各地必須樹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理念,力求切合實際,真正推行行之有效、行之久遠的政策內容。
四是謹防投入低效化傾向,避免過度行政干預和無序負債投資行為。一些地方盲目承諾各種財稅優惠,有的提供廠房、住房等生產生活設施,有的透過融資平臺控股投入或替企業融資等。這些措施一旦實施不當,就會嚴重透支地方財力,導致隱性債務規模膨脹,很可能留下一個爛攤子。
實際上,良好的營商環境是促進和保持市場繁榮不可或缺的因素,產業發展要與當地資源稟賦、自身能力相適應,不能盲目追求“高大上”或“短平快”。園區建設應淡化特殊招商政策、摒棄過多行政干預,而要持續最佳化營商環境,更多采用市場化手段運營,切實激勵市場主體自主創新。
各地應遵循城市與產業發展規律,因地制宜、創新推動產業招商與培育。首先,堅持規劃引領,立足比較優勢,實現協同發展、錯位競爭。進一步強化功能區規劃、產業佈局等協調,構建各具特色、互相支援的產業格局,提高產業集聚和效益。其次,改善營商環境,構建新型政商關係,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改革政績考核體系、減少高負債投資衝動,把最佳化營商環境、創新發展和服務民生作為重要任務。再次,堅持創新為本、扶持不替代原則,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綜合運用財稅優惠、產業基金、政府購買服務、貼息等工具,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引導和撬動作用。最後,產業發展要基於自身資源與能力進行科學決策,創新驅動、久久為功,既要注重投入效率,還要量力而行、防範風險。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
來源:經濟日報